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不爱哺乳的妈妈易得乳腺癌--分娩期-母乳喂养

2014-3-4 17:2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1| 评论: 0

摘要:   新妈妈们在面对刚出生的宝宝固然喜悦,但也不要因此而忽视了自已的身体健康。喂奶的女性未来患上乳腺癌的几率确实低于不生育不哺乳的女性,但正在进行时的准妈妈、妈妈们注意了,这个阶段激素水平大量改变,也可 ...

  新妈妈们在面对刚出生的宝宝固然喜悦,但也不要因此而忽视了自已的身体健康。喂奶的女性未来患上乳腺癌的几率确实低于不生育不哺乳的女性,但正在进行时的准妈妈、妈妈们注意了,这个阶段激素水平大量改变,也可能滋生“炎性乳癌”。

  怀孕哺乳期是炎性乳癌高发期

  乳腺癌的致病诱因很多,饮食结构不合理、动物蛋白吃太多、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大等都有可能让机体免疫力失调,刺激肿瘤生成,但普遍还有一个看法认为,不生育不哺乳的女性发生乳腺癌几率较高。生育哺乳防的是“未来”的癌变可能,女性在怀孕、哺乳期间,也进入了“炎性乳癌”的高发期,孕妇产妇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怀孕哺乳期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为改变,比平时更容易患“炎性乳癌”。炎性乳癌的特点是恶变程度高、进展快、复发转移多、症状类似炎症从而非常容易被忽略,不少妈妈由此不幸抛下襁褓中的新生婴儿离开人世,还有一些则在怀孕期间就面临“保孩子还是保自己”的艰难选择,因为怀孕期不能大量用药,而一旦拖延则可能回天乏力。

  * 这几种女性产后更容易得乳腺癌

  不爱哺乳的妈妈易得乳腺癌

  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在生产之后以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日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越小。 研究专家指出,很多女性在婴儿6个月大后,便不继续喂哺母乳。如果她们能够喂哺6个月以上,每年至少有1000人可免受乳腺癌的侵犯。通过哺乳可以促使女性的内分泌系统进行调整,使性激素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资料表明,哺乳次数越多,时间越长,乳腺癌的危险越小,而未哺乳女性的乳腺癌发生率要比哺乳女性高出5倍左右。

  哺乳对宝宝有益,对妈妈更有好处。民间常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的确,母乳的价值对宝宝来说是任何其他食品所无法代替的。母乳喂养可促进宝宝与母亲的感情建立与发展,可使宝宝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是宝宝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更好地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对于母亲来说,产后坚持哺乳有利于子宫恢复,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那种认为产后哺乳会影响身材的看法是错误的,喂奶是一个大量消耗热能的过程,有利于妈妈减轻体重。

  产后不当挤奶易得乳腺癌

  乳房是个非常娇气的地方。对乳房护理知识不了解、没经过正规培训的人,无法掌握好手法的轻重,多用蛮劲对乳房进行暴力挤压。暴力挤压,不仅不能将乳汁淤积的乳腺管通开,反而还会使乳汁淤积更严重,从而引发乳腺炎,继而导致乳腺癌。 此外,对于乳头发生皲裂的产妇,如果按摩者不卫生,会大大增加感染的机会,细菌可从乳头皲裂处进入乳腺组织,从而引发乳腺炎。

  产后妈妈挤奶技巧

  首先,要注意在挤奶时,不要弄痛乳晕和乳头。

  用拇指和食指挤压乳晕,以无疼痛感为宜。即使乳汁很难流出,也不要使劲挤压。挤奶的关键是挤压的部位和角度,用力过度会弄伤乳晕。

  其次,挤压乳晕的手指要勤换位置。

  挤压乳晕的位置有多种,手指可以上下挤压,也可以左右挤压,还可以斜着挤压。只挤压乳晕的一个部位,那个部位的负担就会过重,会有受伤的危险。

  再次,要尽量避免使用挤奶器。

  挤奶器的原理就是,通过乳头给乳房表面施压,使乳汁流出。这不符合乳房通过挤压输乳管窦使乳汁流出的生理构造,容易弄痛乳头,因此要注意使用挤奶器时间不宜太长。

  产后护胸不当容易致乳腺癌

  没有哪个女性不爱护自己的胸部,但是有些女性认为自己的乳房长得不称心,于是人为的抑制或增大,结果却适得其反,因此,要有骄人的胸部,千万不要再犯下列错。

  压迫法缩胸:有些女性,生育之后感到过度乳房增大,认为不美观,便使用乳罩予以压迫,殊不知这种“压迫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一旦解除“压迫”,乳房立刻一蹶不振耷拉下来。

  人工填充:至于采用填充材料来丰乳“增肥”的人工方式,对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国外有资料统计,硅胶之类的填充物在体内时间长了,容易诱发乳腺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09:16 , Processed in 0.0500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