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对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已经了解得非常透彻了,但是对于产后复查,却显得有那么点儿不太重视。这样的观念可不正确哦! 产后复查的重要性 怀孕、分娩会给新妈妈带来全身的生理变化,包括子宫、消化系统、内分泌、循环系统……而产后复查可以让医生帮妈妈检查产后身体的恢复状况,尤其是怀孕时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的妈妈更不能忽视产后复查的重要性。 产后身体的恢复大约需要6—8周的时间,但是身体是否已经恢复到了怀孕前的水平,新妈妈自己是无法判断的,只有去医院接受医生的检查,才能真正了解分娩后自己身体的恢复状况。这样,如果医生发现了异常情况,就会及时指导妈妈进行治疗,以利身体早日康复。 复查的时间、地点 最佳复查时间 产后复查的时间根据分娩方式不同,也会不一样。因为自然生产和剖腹产子宫复原和恶露结束的时间都不一样,自然分娩的妈妈医生会建议在产后6—8周进行复查,而剖腹产的妈妈应在产后4—6周进行复查。 最佳复查地点 新妈妈带宝宝出门诸多不便,因此去医院做检查最重要的还是出行方便,产后复查不一定要去人多的大医院排队等候,也不一定要去生孩子的医院做,离家很近又很正规的社区医院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做哪些检查 产后复查包括全身检查及妇科检查。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体重检查 体重测量可以监测新妈妈的营养摄入情况和身体恢复状态,时刻提醒新妈妈注意饮食,防止不均衡的营养摄入和不协调的活动量危害身体健康。 医生建议:新妈妈的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多吃瘦肉、豆制品、鱼、蛋及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类、甜食、糖类等食物,注意喝汤的时候最好把油去掉。 血压测量 无论妊娠期的血压正常与否,产后检查都应该测量血压。如果血压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则应进一步随诊和治疗。 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90—130毫米汞柱(12.0—17.3kPa)之间,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8.0—12.0kPa)之间。 血、尿常规检查 新妈妈刚生下小宝宝,生理系统及免疫系统都处于恢复变化期,非常容易引发感染,给各种疾病以可乘之机。通过血、尿常规检查可以检测新妈妈身体各系统的运作情况,在微观上为身体把关。 医生建议:检查时妈妈穿着宽松的裙装会比较方便。
盆底检查 分娩时对盆底肌肉、神经的损伤,不仅给妈妈们带来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可能带来阴道松弛,进而影响到性生活质量。如果产后出现了尿失禁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医生建议:阴道肌肉收缩运动可改善子宫、膀胱、阴道下垂,进而预防尿失禁,改善阴道松弛等问题。产后3个月是进行盆底锻炼的最好时机。 盆腔器官检查 产后盆腔器官恢复的好坏,与新妈妈日后得妇科病的几率密切相关,所以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绝对必要。 1.检查阴道分泌物的量和颜色。如果是血性分泌物,颜色暗且量多,则表明恶露未尽,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内膜有炎症。 2.查子宫颈有无糜烂。如有可于3—4个月后再复查及治疗。 3.检查子宫大小是否正常和有无脱垂。如子宫位置靠后,则应采取侧卧睡眠,并且要每天以膝胸卧位来纠正。 4.检查子宫的附件及周围组织有无炎症及包块。 5.剖腹产的妈妈除了要检查腹部伤口愈合情况,还要检查子宫与腹部伤口有无粘连。 医生建议:如果是恶露已经干净的准妈妈,可能会建议你做子宫颈抹片筛查,检查前三天应避免性生活、盆浴、使用阴道塞剂、阴道灌洗液,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乳房检查 乳胀、乳房疼痛等常常会困扰新妈妈,还会影响泌乳系统,直接影响宝宝的健康。医生会依照妈妈目前的哺乳情况检查乳腺或乳腺管是否有红肿发炎、阻塞疼痛和硬块等情形,以及乳头有无凹陷和异常分泌物。 医生建议:妈妈最好能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如果产假结束后要上班,也要每天挤2—3次奶,以免造成母乳量减少。 腹部检查 对于剖宫产的新妈妈,腹部检查不仅要检查腹部的伤口,更要检查子宫的伤口。而且,剖宫产会对腹腔内的器官带来非正常的挤压,复位较正常生产要困难些,也要通过此项检查来确认情况。 医生建议:剖宫产的妈妈可以使用透气胶带或抗疤药膏来照顾你的伤口,使伤口较为美观,一般对伤口的护理可持续6个月。 其他 产后体检不单单是检查生理上是否恢复了,在怀孕或是分娩时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在这个时候和医生讨论,也可以向医生咨询一下产后避孕的问题。 医生建议:在去医院之前,妈妈最好将要问的问题先列出来,这样可避免因情绪紧张而遗漏了什么。如果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问题,就可以恢复性生活了,产后避孕首推“安全套”,它既能避孕又能预防感染。 带着宝宝去复查 新妈妈去医院做复查为什么都要带着宝宝一同前往呢?因为产后复查除了对妈妈要做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外,还会对宝宝进行体检,如:观察婴儿面色、精神、吸吮等情况,了解营养、发育状况,进行体格检查等。做完这些检查后,医生会替宝宝建立一份婴幼儿健康档案册,记录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后每次给宝宝做体检时,都要带上这本小册子哦!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