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预防鼻屎的几个要领 ①注意不要感冒。感冒后鼻涕大量分泌,而且鼻腔也会被堵塞; ②加大室内的湿度。如果单纯是因为空气干燥生成的鼻屎,可以用湿毛巾弄出或者用加湿器提高湿度。合适的相对湿度是40~60%,大部分室内环境湿度比这低。虽然大部分孩子在加大湿度后不会再生成鼻屎,但如果是那种非常严重的鼻子堵塞,大量生成鼻屎的情况,可以使用药店的熏蒸机或者喘息病人经常使用的工具给鼻子滴入生理盐水,加大湿度.喘息病人经常使用的工具和熏蒸机和加湿器相比,空气孔做得更小,因此更容易把生理盐水注入鼻孔内更深的地方。 使用棉棒时,两侧的鼻孔要分别用不同的棉棒,而且只有用于清除鼻孔入口的硬邦邦的鼻屎时使用比较好。如果鼻孔堵塞,在滴入生理盐水,让鼻屎软化后再清除。有的母亲因为孩子鼻孔堵塞在其鼻孔滴入牛奶或母乳。牛奶或母乳中的蛋白质成分在鼻内诱发细菌繁殖从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疾病。而且鼻吸入器最好不要经常用。因为吸入器虽用一两次很有效果,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或者力度过大会把鼻内的益性成分同时去除。况且,鼻粘膜干化或损伤的话,鼻子就更容易堵塞。鼻吸入器一天使用三次以下为宜; 鼻屎干燥时更易生成,所以要把湿度调整到40~60%; 不能因为孩子鼻孔堵塞而给他滴入牛奶或母乳; 鼻吸入器每天使用次数在3次以下。
经验:巧清宝宝鼻屎和耳屎
养养孩子就知道那些折磨妈妈的往往是些小事。例如看见孩子被鼻屎堵得呼吸困难,例如孩子得了便秘拉屎时的痛苦模样。就是这些小事把妈妈的心情弄得一团糟! 我曾和鼻屎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记得承敏刚出生2个月的时候,不知是因为感冒还是屋内太干燥的原因,鼻孔被鼻屎堵死了,没办法,只好进行清理。 “鼻勺放哪里了?” “呀,放妈妈家,忘带来了!” “什么?那怎么办?” 在没有清理工具的情况下,我最后采用了原始、有些危险的方法。就是用棉签把食盐水轻轻点到鼻孔后,用吸管吸拔出来,这种方式不小心的话可能会伤到鼻子的粘膜。 每个人的鼻子对湿度的反应不同,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也有人很快觉得干燥,生成鼻屎。鼻孔尖的孩子比鼻孔圆的孩子在构造上更容易生成。和夏天相比,春天或冬天更容易生成耳屎。如果家中不干燥,鼻粘膜缓些干化的话,鼻屎就会少很多。 “来,擤擤鼻子。”遵循妈妈的话乖乖擤鼻子,得等到孩子3岁以后。 要尽可能温柔地去处理孩子的鼻屎。如果过于强硬就很容易伤到鼻粘膜。 另外,调节室内的温度也很重要。通过晾晒衣服、使用加湿器,不仅让孩子的皮肤也让孩子的鼻粘膜保持湿润。一般来说,鼻粘膜的湿度达不到60%就会生成鼻屎。 “晾衣服了吗?” “啊,鼻屎真折磨人,晾衣服真折磨人!” 晚上9点,我谨遵老婆大人命令晾衣服。因为鼻屎,可怜的新爸爸又多了一项工作内容。 医生爸爸贴心提醒: 要定期挖耳屎吗? 这是妈妈们的问题。在家里不要挖耳屎得好。耳朵里边的上皮细胞长长就掉到耳朵外,所以耳屎自然而然就掉了。上皮细胞上的毛进行纤毛运动,把耳屎送出。而母亲给孩子挖耳屎常常会损伤耳朵内部或者引发耳朵外面的炎症。这时耳屎就会像凝结的水一样不会掉出。严重的时候,听力也会因此下降。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在家解决,一旦确认耳朵里有肉眼所及的耳屎应到附近医院取出,不要随意去碰耳屎。 曾经的挖耳屎最近转成了只要监督孩子不要吃耳屎就OK了。 药剂师妈妈贴心提醒: 家用鼻水吸入器 手动性(用嘴吸入的那些产品)均可以在药店或婴幼儿用品店买到。价格也在2000~10000韩元(相当于人民币16~80元,大陆有售),非常低廉。大部分家庭使用此类产品不会存在障碍。 稍微有些专业性的产品大都具有朝鼻孔喷射生理食盐水和吸入鼻涕两种机能。虽然是用电动式,但相对医院使用的产品吸入量较弱。价格根据种类不同大约在5~7万(相当于人民币400~560元)韩元的价位上。虽也有高价位的器械,但如果情况很严重的话最好还是去医院。 医生爸爸的医学笔记:鼻涕和鼻屎 (1)鼻涕是过滤空气中的细菌和烟尘的过滤器 鼻子比我们想像的更为敏感。它有调节湿度的功能,通过鼻孔吸入的空气在经过鼻腔时湿度都会提高到75~95%。鼻粘膜上细微的毛细血管和粘稠的液体具有吸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病菌的过滤功能。粘膜上的毛细血管以1分钟250次的频率静静流淌,运输鼻涕。在这个过程里,灰尘等会粘附在鼻涕中。鼻涕通常都是湿润的,因为种种原因,鼻涕会干化生成鼻屎。孩子的鼻孔因更为狭小敏感,同成人相比,鼻涕更多,更容易生成鼻屎。 (2)感冒时生成的鼻涕、鼻屎 感冒时发烧,鼻涕很快干燥生成鼻屎,鼻子有炎症时,为杀退病原菌,鼻粘膜会大量分泌鼻涕,从而生成更多的鼻屎。不过即使大量分泌鼻涕,只要鼻涕生成的速度大于干燥的速度就不会生成鼻屎。 (3)空气干燥时的鼻屎 空气过分干燥的话会大量生成鼻屎。持续呼吸干燥的空气,鼻粘膜干化,生成鼻屎,会感觉呼吸不畅。而且细微的毛细血管运动也会衰退,使得对细菌,病菌的抵抗力退化,从而引发鼻炎等疾病。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