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妈妈,都会把自己的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学什么,细致得不得了。但偏偏有一点她们容易忽略,那就是宝宝的生殖系统健康。 很多妈妈认为生殖健康是大人的“专利”,殊不知,由于先天发育或后天疏于防护等原因,小宝宝也会面临生殖健康问题,需要妈妈及时发现,贴心呵护。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就来学习一下如何护好“小宝贝”吧。 男宝宝篇 小男孩也有生殖问题 在郑州博大泌尿外科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差不多每天都有父母带着孩子来看病。医院业务院长王建功说,这些孩子小的几个月,大的有十多岁,以包皮过长、包茎、隐睾等症状最为常见。 7岁左右最适合做包皮手术 市民吴女士发现1岁半的儿子皓皓撒尿时,“小宝贝”的头部会渐渐鼓起一个软包,尿液滴尽后软包才能慢慢消失,有时候还需要用手挤压软包,尿液才能排尽。最近,皓皓撒尿时还会含糊不清地喊“疼”,鼓起的软包也变大了。 在郑州博大泌尿外科医院,业务院长王建功发现皓皓的包皮口只有针尖大小,而且有严重的包茎。“就因为包皮开口太小,尿液排出不畅,才会引起鼓包的现象,而且已经引起了炎症。”王建功说,他马上安排皓皓接受手术,将包皮口切开,皓皓的排尿才恢复了正常。 王建功介绍,男宝宝在刚出生时,包皮是将整个生殖器官都包裹起来的,但随着生长发育,在孩子2~3岁时,包皮应当能向上翻起,露出生殖器官头;如果到了3岁以后,包皮仍然把生殖器官完全包住无法露出,就属于包茎,如果能够向上翻起,但不能使生殖器官头露出,就称为包皮过长。 “包皮过长、包茎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妨碍孩子生殖器官发育。”王建功说,长期感染还会使包皮与生殖器官头发生粘连,最后形成“小阴茎”,影响孩子未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王建功建议,妈妈应该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把包皮翻过来,用干净的流水进行清洗,洗完后及时将包皮恢复原状,以免形成嵌顿。如果有包皮过长、包茎的情况,可以等到孩子6~7岁时,让孩子接受包皮环切术。“年龄太小的话孩子不配合,再大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 一出生就要摸摸“花生米” 隐睾也是男孩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之一,而且容易被父母忽略。 王建功说,睾丸是男性的重要生殖器官,决定着将来的生育能力。“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两颗睾丸会逐渐下降到阴囊内。”王建功说,但有些男婴由于先天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睾丸没有正常地下降到阴囊内,有的停留在腹腔,有的停留在腹股沟部位,形成“隐睾”。 “睾丸最适合的温度是34℃左右。正常男婴的阴囊肌肉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位置。”王建功说,比如天冷的时候阴囊会收缩上去,而天热时则会降下来,以找到最适合的温度。患有隐睾症的男孩,睾丸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处,这里的温度不适合睾丸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将来的生育功能,而且容易形成癌变。 因此王建功建议,男婴降生后,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查一下孩子的阴囊,摸摸看其中是否有“花生米”大小的睾丸。如果没有,就要及时到有关专科检查、确诊,越早越好。“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使睾丸复位。”王建功说,3岁左右是最佳手术年龄。 女宝宝篇 娇嫩柔弱的女宝宝,更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侵害,需要妈妈给予更贴心细致的呵护。 新生儿期 生殖道出血属正常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主任边爱萍介绍,出生一个月之内的女婴属于新生儿期。这个时候的女宝宝,因为刚从母体脱离,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生殖道会出现微量的出血。“很多父母吓得不得了,认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抱着孩子四处求医。”边爱萍说,其实这是正常现象,1个月之内就会消失,不必过于紧张。 同样因为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有些女婴出生后乳房会有些发育,如果挤压的话还会有清水样分泌物流出。“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刚出生的女婴都要挤一挤乳房,这是个误区。”边爱萍说,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力度和频率,如果盲目加压,可能会损伤乳腺导管,引起发育异常。“最好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来操作,家长如果自己动手,要注意轻轻挤压即可,不要用力、反复挤压。” 幼儿期 提防幼女性阴道炎 随着女宝宝慢慢长大,会爬了、会坐了,接触致病菌的机会也多起来。边爱萍说,加上这个时候宝宝生殖道上皮较薄、缺乏雌激素作用等原因,如果家长不注意或护理不当,很容易被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而引发炎症,形成幼女性阴道炎,严重的还会造成小阴唇闭锁。“特别是2~3岁的女宝宝,最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 边爱萍说,要预防女宝宝出现生殖道感染,妈妈要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妈妈应该尽早培养宝宝自主小便的能力,宝宝能自主小便后就不要再穿开裆裤了。” 边爱萍说,尽量不要带孩子到卫生条件不好的公共场所,不要给孩子穿紧身裤或不透气的内裤;妈妈可以每天用清洁的流水,从前往后为宝宝清洗外阴,大便后也要清洗干净。“最好不要用盆盛水洗,那样依然容易交叉感染。” 如果发现女宝宝外阴不适、红肿、有异味或者有分泌物,边爱萍建议妈妈们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商报记者 王惠丛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