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正在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图片由省妇幼保健院健教科 彭文斌 摄)
我国从多年前就开始要求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长们对听力筛查接受度如何?有何认识误区呢? 3月3日第12次全国“爱耳日” 主题: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2780万人,听力障碍的发病率是所有致残疾病的首位。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听力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手段。 广东优生优育协会新生儿听力筛查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主任医师麦飞介绍道,目前大城市的家长基本都能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他所在医院的筛查率达到100%。但是,家长对筛查仍有些错误的观念和疑问,特别下面这几个问题是家长普遍关心的,他一一做了解答: 问:我的宝宝特别健康,为什么还得做听力筛查? 健健康康的足月儿是否有必要做听力筛查呢?麦飞介绍道,所有的新生儿都有必要做筛查。 几年前,美国规定只有属于11种高危状况的宝宝才需要接受听力筛查,这些情况包括: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儿、唐氏综合症儿、住ICU病房超过2天的婴儿、产妇孕期使用过耳毒性药物、产妇孕期受到过风疹病毒等等。但医务人员后来发现此做法会造成漏筛,约一半的听力损伤发生在正常小孩之中。因而,美国于2003年修改规定,要求所有新生儿都需要筛查。 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第64号令《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项目。即使在小地方医疗没筛查条件,也建议转到有条件的医院。 目前,我国的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为免费筛查,广东省还不免费,一次筛查的收费约90元,公费医疗可报销。 问:筛查“通过了”,代表孩子一辈子不会耳聋吗? 宝宝做听力筛查后,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家长往往会说“我孩子耳朵正常”,麦飞认为这个说法并不严谨,正确的表述应该是“通过检测”。 这是因为,听力筛查检测的是耳蜗功能,可谓找出“先天听力损失”者,通过了这项检测,仅代表孩子的双耳没先天缺陷,不保障后天耳聋。比如,孩子患脑膜炎、中耳炎均可影响耳神经,造成耳聋。 耳聋具有病因复杂、种类繁多等特点。所以,通过听力筛查的家长也别完全没有防范意识,如果孩子出现电视的音量大,大声说活等问题得考虑是否有听力异常。 问:听力筛查会不会损害孩子的耳朵? 听力筛查方法是将小耳机放入孩子的耳朵,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等方法,对新生儿的听觉系统进行初步评估。这种检查是无创伤的,检查的时间也很快,不会对耳朵造成损害。 问:如果检测显示“未通过”,代表宝宝是“聋儿”吗? 千万被以为“未通过”就是“聋儿”,只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听力干预,最终使大部分听障患儿能正常地说话、听声音,完全可以做到聋但能听到声音,聋但不哑。 麦飞介绍,首先,判定宝宝听力是否有异常要经过多次检查,这个流程一般是:在宝宝出生后2~7天进行听力筛查,如果初筛不通过,可以在宝宝42天大的时候再进行复筛;如果复筛还不通过,应在3个月龄内行听力学诊断、评估。如果这时还确定小孩的听力不正常,就得查找原因,针对原因区别治疗。 对不同程度的耳聋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轻度听力损伤者只是有些低音听不清楚,这类孩子可以不用干预,家长只需跟孩子多交流,通过语言干预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就可以了(因为听力会影响语言能力)。当然,如果对声音要求高者也可以配助听器;中度听力损害的孩子可以一辈子佩戴助听器;重度听力损伤患儿如果戴助听器效果好,就可以一直戴助听器,如果效果不好则可以植入人工耳蜗;极重度患儿基本听不到声音要植入人工耳蜗,目前,人工耳蜗(内耳的替代装置)一般由政府、残联、慈善机构免费出资提供。 家长别灰心丧气,麦飞介绍了个他接触的患者,这个孩子在2003年出生,被确诊为重度听力损害,一开始戴助力器但效果不理想,于是在1岁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后来经过语言训练,两三岁入读幼儿园后,她已经达到正常小孩说话的水平,后来到小学读书,还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发音标准完全听不出异常。 名词解释 新生儿听力筛查 孩子出生后,通过一些检查手段等对新生儿的听觉系统进行初步评估,以判断孩子的听觉系统发育是否正常的一种筛选方法。 一旦发现孩子有听觉问题,能及早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方式及时干预,使其听觉系统受到应有的声音刺激,不断发育完善,让听力和语言能力达到或接近健康儿童的水平。 因为,听觉损伤的婴幼儿开始治疗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岁,不然,康复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宝宝听外界声音的能力减退或丧失,获得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减退或丧失,可发展为终身残疾——聋哑人。信息时报记者 徐姗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