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疾病缘何有增无减 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呼吸学组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立波教授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加,我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在1988年至1990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11%-2.03%;但到2000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再次抽样调查,结果为0.25%-4.63%,患病率的上升幅度令人担忧。 同样,过敏性鼻炎也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其全球发病率达10%-25%,并且发病人数仍在增加。 哪些因素在作祟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近年来患过敏性疾病人数增加,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由于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家中的过敏物质也在增加。 ■家庭空调的普遍使用,导致居室封闭,并经常处于恒温和恒湿状态,尘螨极易大量繁殖。 ■有些家庭豢养狗、猫、鸽等各种宠物,导致室内过敏物质浓度增加,是诱发常年性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过敏物质。 ■室外过敏物质,主要为各种花粉。随着环境绿化的改善,春秋花季,空气中飘浮的花粉类过敏物质明显增加,导致眼红、眼痒、鼻痒、流涕及哮喘发作,是季节性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眼结膜炎的主要因素。 此外,婴儿期母乳喂养减少,牛奶、鸡蛋的大量摄入,容易出现特应性皮炎(俗称婴儿湿疹),并使病情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 2.随着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广泛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的机会明显减少,而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减少,会增加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3.母亲怀孕期间吸烟或被动吸烟,以及环境过敏物质过多,娩出的婴儿容易患过敏性疾病。 4.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也容易触发呼吸道过敏的形成,主要是机动车废气和大气污染成分(臭氧、氧化氮、二氧化硫)的城市型污染,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情加重有关。 疾病表现有线索 1.气媒性过敏物质,飘浮在空气中的尘螨、花粉等过敏物质,常引起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由于二者同属呼吸系统,因而可以同时出现过敏表现,但更多的是先后出现。 过敏性鼻炎表现为流涕、鼻塞、鼻痒、喷嚏,症状可以间歇,也可以呈持续状态。哮喘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喘息发作,多在夜间和清晨发作。部分过敏程度较轻的患儿,仅表现长期或反复咳嗽,无哮喘发作,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2.过敏性眼结膜炎往往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伴发,多出现在花粉较多的春秋花季,导致眼红、眼痒、流泪及异物感。 3.特应性皮炎多见于婴儿期,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湿疹性皮疹,伴瘙痒,皮疹主要发生在面颊、额部及头皮,个别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常见的皮疹有渗出型、干燥型和脂溢型。 如何防治过敏 王立波教授指出,及早明确过敏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早期预防过敏的有效方法。 1.出生后1到2年是防止过敏的关键时期 现已证实,患儿对某种物质形成过敏,除了遗传因素外,还与胎儿时期及出生后1到2年反复接触某种低浓度的过敏原有关。因此,若能在儿童出生后1到2年尽量减少环境中各种过敏原的浓度,即能防止或减少儿童过敏的形成。若已形成过敏,尽量不再接触过敏原,也可减少或终止过敏性疾病发作。 2.脱敏疗法 通过特定的方法,给机体反复注射某种过敏物质,使机体对该物质产生耐受性,达到治疗目的。像无法完全避免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的患儿,可以采用该法治疗,且疗效明确,副作用较少,但治疗时间较长(3-4年)。现已有口含或国外进口的长效脱敏制剂,可简化治疗过程。5岁以上能检查出过敏原的哮喘患儿,均可使用脱敏疗法。医生会根据患儿病情单独使用或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 3.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 这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治疗方法,应用甚广,长期小剂量使用可以控制过敏性疾病的发作,保持长期缓解状态,对机体的不良反应较轻。 如何增强儿童机体抵抗力 小儿免疫功能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增强,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过程,家长们要知道,抵抗力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自从孩子出生后就应该关注这一问题: 1.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营养需要均衡,不能偏食;同时也应该知道呼吸道感染也是促进机体免疫的途径,不能有一点感染就给予很多药物治疗,一些医生总是用激素(如地塞米松)退热,久而久之会减缓孩子免疫功能的发育;还有孩子肠道内的有益细菌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起了一个很好的刺激作用,大量反复使用抗生素,会减少这种益生菌对免疫的刺激作用。 2.呼吸道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有很多孩子一碰到气温多变的季节就容易呼吸道感染,因为气温骤变会削弱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为此孩子成长阶段需要一些适应气温变化的训练,如适度接收冷空气、冷水洗脸、少穿衣服、游泳等,通过逐步适应来提高呼吸道的适应力,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而会出现不适应而出现呼吸道感染。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不规则的生活规律,如晚睡、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短时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本报记者 金恒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