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朗读影响深远
来自读者的问题1: 我的宝宝现在7个半月,平时有牙牙学语的迹象。以前曾有一段时间,我会在睡觉前给她讲一些婴儿童话,她也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但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却说这个阶段最好不要给孩子讲故事,否则会使孩子思维混乱,产生说话迟的现象。可是我看过一些书,书上说在这个阶段应该大声给孩子朗读一些诗歌或故事,以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为此,我想咨询一下这个阶段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谢谢! 美国有位学者叫吉姆·特米里斯,他近年来一直在美国的五十个州巡逻演讲,呼吁美国的母亲,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每天抽出宝贵的20分钟,给孩子朗读。这一名为“热爱你24小时中最宝贵的20分钟”运动,得到了美国社会很好的响应,美国现总统布什的母亲对此推崇备至。 在这个朗读运动中,发起者吉姆·特米里斯列举了一些阅读书目,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名著、《圣经》、林肯总统的演讲、马丁·路德金等名人的演说和著作。同时,他还要求家长把这一每天朗读的计划一直延续到孩子上小学以后。 这不是对牛弹琴吗?不对! 婴幼儿的心智是吸收性的 0~3岁婴幼儿的认知心理按蒙台梭利的说法,是属于“吸收性心智”。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好的、不好的都吸收。比如,一个孩子不听音乐也行,但他可能听到汽车的噪音、厨房的吵架声,这些他也吸收,并在大脑里留下痕迹。 “先入为主”的信息最重要 人的大脑遵循一个原则——“先入为主”,就是先进入的信息占主导,以后进入的同类型信息就会被排斥。比如,拿语言来说,孩子如果先吸收的是家乡话,那么他先入为主就是家乡话,不仅讲得好,而且一辈子都不会忘。 因此,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出生一开始,就接受第一流的语言,比如读经过加工提练的优美的汉语,那他当然就能构建起第一流的语言能力。所以,婴幼儿能每天听到家长朗诵的儿歌、故事、唐诗、宋词,那真是太好了。这些优秀的语言进入孩子的大脑,产生痕迹,这是一种潜意识教育。也许它所起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影响却是长久而深远的。 婴幼儿的学习力超乎我们想象 那么,早期朗读会不会打乱他的思维呢?当然不会。 如果说婴幼儿听到朗诵,思维就打乱了,那么每天排山倒海的城市噪音、嘈杂鼎沸的街头人声、叫卖声、电视里传来的摇滚音乐声,就不会把孩子的思维打乱? 我们大人总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总以为婴幼儿什么也不懂。其实,婴幼儿的学习能力远远超过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就拿学语言这件事来说,如果我们成人要在两三年内掌握一门新语言,面对语言复杂的语法结构、复杂的发音,肯定会头大。而我们的小家伙呢?他满不在乎地在你言我语的交谈中理清方向。3岁以前,他就已经把第一语言(母语)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认为2~3岁的孩子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幸亏他们自己不知道说话这件事有多难。 早期朗读就是先入为主、不求甚解 还有人认为:早期朗诵的内容,孩子不理解,不理解的东西教了有什么用?如果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教,那么婴幼儿时期,等于什么也不能教。因为此时的他们几乎什么也不理解。因此我的观点是:理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任务是“先入为主”,率先输入最好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试想,当孩子第一次叫“妈妈”时,他并不理解“妈妈”是生他的那个女人,是他爸爸的太太,天底下没有一个母亲会说:“宝宝,你还不能叫妈妈。等你哪天懂了这个词再叫吧!”因为妈妈知道,这个词不需要教,以后自然会明白。 因此,我呼吁中国的母亲,也来一场“朗读运动”——每天抽出20分钟,给你的孩子朗诵儿歌、童话、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一流的语言。朗读时,要有表情,要充满激情,最好能手舞足蹈、抑扬顿挫。请相信,只要坚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时,我盼望着有一天,所有有婴儿的家庭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因为这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递。
来自读者的问题2: 我是湖南省安化县的一位读者,现在我的儿子已经一岁零五个月了。最近,我和老婆发现,儿子对于大人说的一些话十分敏感。有一次别人给他钱,我和老婆同时对他说:“宝宝不要。”其实从语气、口吻都没有骂他或是喝斥他的意思,但他马上就哭了起来,哭得十分伤心。为此,我十分担心他以后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时候不对他说吧,怕惯坏了他,说吧有时又觉得于心不忍。对于他这种性格,我想请教一下,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去教他。 即使大人用和缓的语气提出否定性的要求,1岁多的孩子还是能意识到这是一种不赞同的态度,并因此而伤心地哭起来,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好事,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坦然面对就可以了。 关注“广泛性焦虑障碍” 不过,在这里,我需要提出一个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孩子在上小学以后,还出现上述的现象,那就有可能是“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儿童,容易自我怀疑,常常对那些不友善、爱挑剔和不公正的人感到害怕。他总是不断地寻找成人的赞同和保证,对自己的表现有极高的要求,不断地担忧、自责,情绪很不稳定。 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过于敏感性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几率比其他儿童高。但是大多数高敏感度的儿童都能通过引导,逐渐稳定情绪、减少焦虑。 面对过于敏感婴幼儿的方法 那么如何面对敏感度过高的婴幼儿,使他避免产生“广泛性焦虑障碍”呢? 方法1:给孩子最大的安慰、温暖和快乐。过于敏感的孩子易受到周围人、事、物等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需要付出更多关爱,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多关心他、和他交流,使他感受到:父母一直在关心爱护他、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和温暖。这是消除婴幼儿忧虑最好的“营养素”。 方法2:加强认知活动,让孩子见多识广,以免他的注意力都用在无意义的寻找安全感上。过于敏感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寻找安全感上。而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认识多种物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活动,对他转移注意力、促进认知和智力发展、改变心态很有帮助。 方法3: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应时,一定要淡化处理。稍加安慰过后,父母最好若无其事,别去强化这种情绪。同时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转移他的视线。 方法4:对于这类孩子,应多采取鼓励和赞许的态度。只要他有任何积极的行为,都要肯定和鼓励,使他慢慢建立自信。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