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哪些地区容易发生手足口病? 毕振旺: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分布极为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关于此病流行的报道,我国的所有省份均有手足口病报告。 在我省,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以夏秋季多见,一般在6、7月份出现发病高峰。这也是肠道病毒传染病的一般特点。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手足口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毕振旺:全球大部分地区均有手足口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命名。 早期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CoxA16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EV71与CoxA16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上世纪70年代之后,澳大利亚、中欧、英国、日本均发生多起手足口病的暴发,特别是日本,在1969年、1973年、1978年、1997年~2000年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流行。 记者: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毕振旺:我国是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天津在1983年和1986年发生两次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手足口病暴发,5~8月份共报告129106例病人,其中,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主要是由EV71引起,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记者:我国对手足口病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毕振旺: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传染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保护人民健康,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被正式纳入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疫情报告、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等相关工作。 记者:手足口病是否容易出现暴发? 毕振旺: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可发生托幼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由于肠道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复杂、隐性感染比例大,常常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或暴发。 记者:如果出现暴发,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疫情? 毕振旺:由于是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并没有特异性的防治措施,目前也没有疫苗。但是,它绝对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传染病,只要做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及时进行医疗诊治等工作,完全可以有效控制暴发疫情,大大降低病死率。 记者: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毕振旺:手足口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都可以发生。 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大多是急性发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部分。也有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的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这种情况一般病情较轻。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感冒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常常拒绝进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臀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一般不疼、不痒,愈合后不留疤痕。 手、足、口、臀部的皮疹或疱疹在同一个病人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易发生死亡。 记者: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毕振旺: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或学校,避免传染他人、发生交叉感染或是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84消毒液或漂白粉消毒;对衣物、被褥进行晾晒或消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不可怕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手足口病的流行,我省也出现了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它真的有那么可怕?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振旺。 记者:什么是手足口病? 毕振旺: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特别是2~3岁的婴幼儿,4岁以下儿童可以占全部发病数的90%左右。 在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原因。个别重症患儿病程进展迅速,易引起死亡,而且从发病到死亡常常不到24小时。 记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毕振旺: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是一组肠道病毒,大约有20多种(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B组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ECHO病毒等,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 记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毕振旺: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患者一般在发病前后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发病后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较大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也就是所谓的带毒者、隐性感染者。 记者:手足口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毕振旺: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主要经粪-口途径、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以及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具、餐具、奶瓶/奶嘴、玩具、床上用品、内衣等均可传播病原。此外,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记者:哪些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毕振旺: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也就是说无论男女、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感染手足口病。 记者:为什么手足口病容易侵袭儿童? 毕振旺:手足足口病病人主要是5岁以下婴幼儿,占全部发病人数的95%左右。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在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之后,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所谓“显性感染”是指在感染病毒之后出现了临床症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病了;“隐性感染”则是指在感染病毒之后没有任何的主观症状和临床体征,但是在咽部、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粪便中可以检出病毒,也就是说他是带(病)毒者,可以传染给其他人。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人体都可以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在病毒再次侵袭人体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较大年龄儿童和成人在感染后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即使有症状,一般也比较轻。 记者: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以后还会再感染吗? 毕振旺: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可以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但是持续时间目前尚不明确,按照肠道病毒的一般特点来讲,免疫持续时间都不太长,免疫的强度也不是太大。同时,引起手足口病的不同病毒的各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所以说,感染过手足口病的人还可能发生再次感染,也可以发生交叉感染,举个例子:在感染EV71病毒之后,如果又接触了CoxA16病毒,也可以再感染上CoxA16病毒。
记者:个人和家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毕振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多样,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因此,做好个人、家庭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1.饭前便后、进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家长或看护人/保姆在接触儿童前、更换尿布以及处理粪便后都要认真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要经常开窗通风,勤晒衣物、被褥; 5.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因过度疲劳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7.轻症患儿一般不必住院,宜在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在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的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特别提醒: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用流动的水洗手。 记者: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应采取什么预防控制措施? 毕振旺: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采用正确的方法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本报记者 耿强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6:28 , Processed in 0.0603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