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从很小的月龄起,我就开始为禾禾、木木进行朗读。 每当这时候,他们都目光直视,随着书页的翻动而表情丰富起来。我坚信这能调动起婴儿正在萌生的语言敏感,以及以后人生中语言的全部储能。我惊讶地发现,缓慢柔美的“语调”果然能调动婴儿学语的快感以及情绪、情感、理解力和好奇心等。 但我绝不把幼儿园该学的知识提前预习,也绝不把小学课本上的内容放在启蒙阶段来教育。因为那绝不是什么时髦的“超前教育”;而千方百计地结合实际情况,培养禾禾、木木的创造力才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为了教会禾禾、木木数数,我先自个儿温习了玛丽亚•蒙台梭利“育儿课程”,并把一些有关数字的游戏引入到日常的游戏中来。比如,每上一节楼梯,我就教禾禾、木木数一数:“1、2……9、10。”到屋里后,我又问道:“10以后是多少呢?”禾禾诚实地回答:“不知道。”木木则根本不理我的茬儿。于是,我拿出一大把塑料小猫,从“10”之后接着数:“11、12……19、20。”数完后,我又问:“谁学会了?”木木跑开了,禾禾则胡乱接道:“14、17……”我看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干脆作罢。 总之,我一向主张“寓教于乐”,比如“按物点数”和“按图点数”,或者通过唱的形式进行记忆。但对于某些早教理念中有关“代数”、“几何”之类的启蒙并不相信。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喜欢的只不过是一些五颜六色的教具和玩具。 迄今为止,我已经逛遍了本市的各大书店和图书俱乐部。每当新书上架的时候,我都会买回一大堆“0—3岁”幼儿图书来。比如:《0岁book黑白世界》、“小小孩”系列丛书、“冠滨漫画”系列丛书、“小婴孩版”的经典童话和睡前故事、“亲亲宝贝”礼品丛书、“中华儿童背诵经典”、“最好看的天文百科”、“自然王国奥秘”、“儿童想像画教程”、“杨红缨亲子绘本故事”、“洪恩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开发的系列产品等等。 我还格外注重中西搭配,让禾禾、木木涉猎一些从国外翻译来的亲子读本,像捷克的畅销书“鼹鼠的故事”、韩国的幼儿园创造性思维开发教材“智慧之树”、日本的“小酷和小玛的认知绘本”、英国的“聪明豆绘本系列”等。在看似天真简单的故事中隐藏着深邃的哲学和美学向度,是婴幼儿文学最基本的艺术智慧之一,也是当代外国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已彻底摒弃了那些商业色彩极浓的早教班,打算亲自为禾禾、木木开设一些启蒙课程,包括音乐、绘画、游戏、故事等,结合每天的实际情况交替进行。这不是在拔苗助长,而是要抓住关键期和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地观察和捕捉禾禾、木木的兴趣点,适时地买了“黑猫警长”、“世界地图册”、“识国旗•看天下”、“军事知识”、“兵器知识”、“天文知识”、“军歌”、“昆虫记”、“鸟类奇观”、“彩泥手工”、“婴儿谜语”、“神奇的实验”等图书和光盘。 说真的,很难说清楚哪些书应该在什么时候阅读,看得早或看得晚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顺序。但有一点我深信,禾禾、木木爱看的就一定是好书,这跟单纯的知识性灌输并不一样;而某些好书,哪怕只看懂其中一、两个故事呢,也算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不是么? 我早就发誓,不会过早地强迫禾禾、木木学钢琴、练武术、背英语单词、学奥数、学游泳等。自己年轻时没接触过、觉得头疼、没有兴趣的乃至丢失的梦想,为什么非让下一代去捡拾呢?把游戏还给孩子们,把快乐还给孩子们吧,把童年还给孩子们!
我还买了大把大把的蜡笔和油画棒,尽早让禾禾、木木接触到笔、墨、纸、砚等。我始终认为,儿童喜欢美、追求美,是因为他们身边存在着美好的事物;否则的话,岂不是缘木求鱼吗?左右手并用,培养美感和空间感。 在这样的环境熏染中,禾禾从6个多月起就能准确区别各种颜色,木木则对形状的区别毫无差错。他们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审美能力,很不简单的。 一次去北京出差,我还从“宜家家居”购买了两张小桌,一红一黄,色彩对比鲜明。儿子们小的时候可以当游戏桌,大了还可以当成学习桌。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固定的地方看书、游戏、吃饭,并且聆听到轻松优雅的音乐了。 我还把儿童图书分门别类地放在窗台上,让禾禾、木木能够自行存放拿取,培养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每当禾禾、木木外出时,保姆也抓紧时间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把玩具摆放得很有秩序,以便小宝宝们随时随地把这些“内化”了。 还有,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说过:“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和优良的能力。”针对这个论断,老公专门买了“鼓槌”、“小号”、“笛子”、“二胡”、“扬琴”、“琵琶”等CD;我则买了“迪士尼”的小喇叭、萨克斯、口琴,还有吉他等。 老公还经常与禾禾、木木合唱歌曲。据说,这样能有效地改进孩子的时空推理能力;特别是在解决推理问题时,受到这方面训练的孩子显然比没有受到训练的要精确得多,速度也快得多。 庆幸的是,木木有一对“金耳朵”,嗓门特别洪亮,咬字清楚,快速反应能力强。禾禾呢,似乎更乐于钻研,对细小事物的敏锐性较强,乐于对人与物进行观察和琢磨。 除了用音乐唤醒对节奏和旋律的敏感,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领导能力之外;我还创造条件,鼓励禾禾、木木探索新世界,培养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并且时时地为他们叫好。
(一) 今天,一岁两个月的禾禾会走了! 木木呢,小腿儿老是踢蹬,喜欢自顾自地拽着大人的手转呀转的,颇像个小小运动员呢。这孩子天生敏感,胆子却有点儿小,早就让大人捉住一条胳膊学习走路了,却迟迟不让撒开手。 我鼓励木木,用一盒黄桃味儿酸奶在前面逗引着。 眼看就要开步走了,临了,却一个人慢慢地蹲下,生怕摔着了自己。哎,没想到小东西的安全意识挺强哩! 母亲在旁边嘱咐道:“别太着急了,他胆子小哩!” 我赶紧冲着母亲掩嘴,意思是别当着木木的面说他胆子小。原因是听了这样的话,即便不胆小的孩子,也会变得胆小起来的。这就是我常常告诫家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一定要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宝宝们的点滴成长,可容不得半点儿忽视呀! 后来,我又仔细观察了母亲日常带孩子的一些细节,终于发现了导致木木“胆小”的原因。原来母亲有句口头禅,比如她要阻止宝宝们去做某件事儿,就会说出一个字:“训!” 我就严肃地对母亲说:“妈,您以后尽量少说这个字吧!” 一开始,母亲对我的所谓“理论”颇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自己带了孩子还不落好,真是有些冤枉老实人。在她看来,理论是理论,但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方能上升为理论。哪个人不是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吃饭的,要那么多枯燥的“理论”干什么呀?! 我承认她老人家说的并非全无道理,而我的“理论”也常常在现实问题中受阻。比如,木木被母亲喂得体健仪庄,而禾禾由于我的放任和撒手而明显瘦一些。 但有一点儿不可回避,那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为此,我一口咬定胖瘦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禾禾、木木的心理成长速度;母亲却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哪,光知道亲孩子,根本不懂得怎样料理孩子! 无论如何,我一向主张,科学育儿不仅仅满足于吃、喝、拉、撒、睡等方面,还有更深刻的个体、文化、心理、遗传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引起重视。我想,母亲所谓的“自然而然”,也无非是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下结论吧。 有好些父母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的什么原因,将宝宝推给家里的老人们了事,以为这样就省事儿了,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总有一天会后悔的。因为有很多事实证明,大人们在童年时代欠了孩子的东西,等长大后也一定要偿还的。所以,我是“家庭第一、事业第二”!
“五一黄金周”,我们去二姨家,打算给禾禾、木木断奶。 可是,这些天我的乳房胀得生疼,像个大皮球似的,又硬又鼓。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了。 二姨给我买来了“回奶药”。 我没有吃。 终于有一天,我实在不忍心了。便从保姆怀里一把夺过禾禾,将他紧紧地抱在怀里。顿时,眼泪不争气地流出来…… 断奶暂时不成功。 母亲和二姨劝我离开几天,还说很多女人都是这么做的。何况母乳喂养到14个月了,对哪个宝宝都不存在歉疚感了;我呢,作为一个双胞胎的妈妈,能够坚持到现在也已经很不容易了! 老实说,我还在犹豫着。 国际母乳会、美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强力推荐:母乳喂养至少到一岁,最好到两岁! 我突然意识到,这次回老家断奶,并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再仔细想一想,别人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虽说最好是“自然断奶”,但天气越来越热了,再接着喂下去,母子三人都受罪;何况我们家是双胞胎,又早已“混合喂养”,奶水一直就不够吃的,基本上也接近尾期了。有些书上还讲过,断奶最好是在气候凉爽时,这样宝宝们才不易闹病。现在正值春末,气候宜人,断奶对三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这次我总结了经验教训,觉得问题出在“方法论”上,试想,从十月怀胎到母乳喂养,母子三人亲密接触了这么长时间,突然一下子要分开了,别说禾禾、木木,就是换成大人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受不了的。进而言之,断奶是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呀,如果断奶不当的话,会影响禾禾、木木将来人格的发育。 于是,我改变了主意,打道回府。 回家后,在老公的配合下,又采取了一个办法:逐渐减少每天喂奶的次数,由以前的三次改为一次,其余时间则用配方奶和正常的吃饭代替。 这样,白天我就尽量避免与禾禾、木木见面,到规定好的时间再露露面。 一开始,禾禾、木木不太习惯。 我偷偷地观察过几次,能感觉出他们正在四处寻找我的身影。又有好几次,我差点儿被小小的眼神捕捉到,但还是抑制住心头的跳动,坚持了下来。 大约十多天之后,禾禾、木木不再寻找了,也不非闹着吃妈妈奶不可了。 这时才发现,真正有失落感的是我这个当妈的。这会,是我自己嘲笑自己的时候啦! 为了验证禾禾、木木有没有忘记吃奶的事情,有一次我故意错开规定的时间出现了。 禾禾、木木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突然想起来了,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一股劲儿地对着我看呀、笑呀、蹦呀…… 那一瞬间,我放心了。
(二) 最近又在出牙。可能是感到疼痛和不适了,两个宝宝都喜欢咬硬物。 老公特意买来了牙胶。可禾禾还是随口咬了木木的胳膊、小手、后背。 无奈,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把禾禾放在另一间屋子里,由保姆暂时看管,并且给他指出“咬人”是不可以的。 偏偏两个小家伙又分不开,只要醒着就非到一起不可。等到“悲剧”发生,即便我狂呼乱叫或者将他们强制分开也晚了。 怎么办呢?我觉得有必要让禾禾亲自体验一下“被咬”是什么滋味的。于是,有几次就抓起他的小胳膊轻轻地咬,然后问他疼不疼、以后还咬不咬木木。 可惜,我的办法还是没奏效。因为这次教训了禾禾,下次他早忘记了;反倒是我担心禾禾会不会因此而变得胆小——这孩子天性机敏活跃,如果有一天变了样儿可就惨了。 我又换了个法儿。每当木木被咬得青紫,我就把木木抱走,故意不理禾禾,让他一个人待在屋子想一想。次数多了,倒也起了一定作用。 不过我也知道,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这一时期,我除了耐心、合理地喂养之外,比如添加颗粒稍粗、富含纤维、添加果粒的辅食,还选购了合适的磨牙产品,如蔬菜磨牙棒和鱼形咬牙器等,以此缓解萌牙不适,锻炼咀嚼,并避免后天语迟、口吃、进食困难等现象的发生。 话又说回来,完全靠预防和制止是不可能的,因为宝宝们出手特别快,往往不等大人们反应过来,早就打了对方的手和脑。关键是,“灾难”发生后该如何收场呢? 后来,我又发明了一条“暂停”原则,是从老公带领宝宝们玩“红绿灯”受到启发的。记得父母在我小时侯也常说一句话:“过马路要小心,站在路边多停一分钟就没有那么多车了。”这个办法后来被我屡试不爽,那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问题适当缓冲一下,很快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每当禾禾、木木为某件东西争得不可开交时,我就打个手势,叫他们“暂停”一下,或者干脆各到一个屋子里去。果然,一、两分钟后他们便闹腾着“找哥哥”、“找弟弟”啦。原先的纷争烟消云散。 从这件事情我还总结出:幼儿之间还不懂得怎样正确地交往,大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及时处理由于交往不当所造成的后果。时间长了,禾禾、木木从我的眼神和态度中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学会了如何向对方道歉,也学会了爱、容忍和同情。
双胞胎究竟有没有心灵感应呢? 意大利罗马市基因学与孪生学研究所所长季达博士认为:“孪生同胞携有相同的基因,而基因实际上就像是安装在人体内部的时钟,它驾御着身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他还指出,“基因钟”在理论上的解释是能够帮助人们揭示为何孪生者会同时患有头痛的。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就特别细心地观察禾禾、木木的一举一动。比如,一个见另一个尿泡儿,自己马上就蹲下来,好像尿尿儿都会传染——尿个“螳螂”捉害虫,尿只“蓝猫”抓老鼠,尿个“恐龙”去孵蛋,尿条“小河”哗啦啦;再比如,一个见另一个哭了,也会难过地跟着哭,或者走上前,用小指头刮着对方的脸颊说道:“哥哥别哭,有我在!”还有呀,半夜里做梦“找哥哥”、“找木木”,在两个屋子里却经常同时醒来,就像无形中连了线似的,实际上是超感觉力的一种表现;一个遭到了大人的表扬,马上美滋滋地反问道:“哥哥?”直到大人又说:“哥哥也是个好宝宝”,这才罢休…… 因此,季达博士所言在我们家就是明证。自从禾禾、木木出生后,几乎每次生病都是一前一后、无一幸免的。这里面当然包括互相传染的问题,因为每次所患病痛完全一致;但即便将两个小宝宝隔离了,也还是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哟。 或许是天生,禾禾这孩子特别乖巧和善解人意,属于“情商”比较高的孩子。比如,每次一见我从外面回来,不用人吩咐,禾禾马上从鞋架上拿来拖鞋递给我,并主动把我脱下的鞋放回鞋架上;早晨见我起床,则立刻去给我找袜子,有时还非要帮我穿上不可;玩具则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有序的环境培养了低幼儿童的意志力…… 在机械、运动、组织等方面,木木显然是禾禾的“跟屁虫”,常常会抢了哥哥的东西,以致于禾禾非常恼火,一回头咬了木木的胳膊。再比如,大人要干什么,木木偏不干;说他“好宝宝”吧,非要纠正成“赖宝宝”不可;说他“听话”吧,非说自己“不听话”;早晨起来,总要蹬着小腿儿哭叫半天,“不要这个、不要这个”;光着屁溜儿就要穿鞋,还得穿旧鞋、不穿新鞋……不是因为偏袒,在木木的身上,最有效地保存了22个月宝宝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还有几件事儿不得不记录:木木做事时特别专注,喜欢看书,嘴皮子好使,大概也是与生俱来的。说话也比较早,基本上是木木说啥,禾禾也跟着“鹦鹉学舌”,不过流利程度比不上木木。这本无足挂齿,因为说话早的孩子相对敏捷,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比较好;而说话晚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三) “喂你一条小虫虫。” “用粘胶把你的嘴粘住。” “小姨是个搬仓鼠。” “给爸爸穿上开裆裤。” “用蜡笔把妈妈涂红。” “把姥爷扔进黑水里,把姥爷变黑!” “把姥姥变成一块儿冰糖,让我‘咯蹦咯蹦’地吃了!” ………… 这是禾禾、木木发明的带有挑逗性和侮辱性的句子,用以表达他们那小小的愤怒和抗议。每每遇到不如意之事,禾禾、木木甚至会互相推一把、揪对方的头发、从背后搂住脖子之类,以此来渲泄内心不平衡的感觉。 跟很多家长一样,我从来没觉得禾禾、木木这样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也并不过多地加以指责和限制。因为,在不到两周岁宝宝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最初的爱与恨、愁与苦,这说明他们正在试着表达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而学会“诋毁”,则是自我意识萌生的第一步棋。 特别是当禾禾、木木认识到语言的威力时,更会随时随地爆发出一些吓人的词儿:“开枪把你打死!”“必须把妈妈消灭掉!”“你走吧,我们不喜欢你!”“我把爸爸的脑袋拧下来!”……往往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会觉得这孩子很顽劣,一定是大人教育不够所致。其实不然,他们只是不会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罢了。 每当看着禾禾、木木咬牙跺脚,伸着手指头对来人说出这样的话时,我都得揪着心提请注意:这是幼儿心理成长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大人们没必要为此大动肝火,更不要以同样的口气和神态来吓唬、威胁。 我相信,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无疑就是权威,敢于蔑视一切,否定一切的!如果大人们忽略或者错误引导了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很可能影响到宝宝将来的性格,严重的甚至受到扭曲。 事实上,童年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幸福和自由,宝宝们同样会有很多不安和恐惧。比如对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事件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事物会出现在自己身边,也不知道这种东西对自己有没有威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宝宝们害怕的东西还会更多,一定要随时随地消灭掉,尽量不要在心灵上留下深刻的伤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心灵直觉。比如我一直认为,木木的内视角比较敏锐。有一回,看一套国外拍的动物光盘时,声音、色彩、场景都十分逼真,禾禾表现得很镇静,木木则害怕得不得了。 再比如去博物馆,禾禾拽着我一定要去二楼看皮影,木木则非要出去找爸爸不可。我便问木木:“有妈妈和哥哥陪着你不好吗?”木木还是不能接受。我只好转而劝说禾禾:“木木害怕了,我们把他带出去吧?”禾禾乖乖地顺从了。 作为父母,应该及时了解并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慌感”,给宝宝们勇敢和健全的心魄。如果不加以重视,说不定会使其性格受到扭曲呢。 为了从这小哥儿俩的字典里消除这种“害怕”,我就有事没事搂抱木木、亲吻木木,多跟他进行感情交流,效果不错。好几次我出门,木木跟禾禾一样大哭不止;夜里做梦也常常喊“妈妈、妈妈”,直至哭醒。 我还专门买来一本《小小枪迷》,告诉禾禾、木木,要是觉得有什么害怕的,就假装拿枪去打死那些大怪物吧。 去超市的时候,我就抱着禾禾、木木走到服装模特的跟前,看着它,一本正经地对它说:“你是假的,我才不怕你呢!” 还有一本书《我的身体》,里面详细介绍了人体结构。我就教育他们,打呼噜是怎么、怎么回事。至于那张“可怕”的光盘,既然木木害怕,我就干脆收了起来…… 有一次,禾禾竟然害怕黑着灯的书房。看到这种情况后,我没有立刻打开灯,而是抓着他的手,摸黑告诉他:“这不是我们的电脑桌吗?这是书柜、书桌、单人床……” 每当禾禾、木木假想出一种危险来,告诉我“妈妈,如果……了,我该怎么办?”那我就教给他们:“去,对着身边那个人说:‘你走开,我是最厉害的!’”或者,我把他们带到一面镜子前,严肃地说:“镜子呀,你知道谁最厉害吗?是我!” 后来看了美国电视剧《小鬼当家》之后,禾禾跟剧中主人公学了一句话,面对坏蛋和邪恶势力说道:“‘快滚开,不然我把你的屁股打开花’!” 我赶紧拍手称快。 庆幸的是,禾禾、木木都是心理健康、活泼可爱的宝宝,因为我总是及时了解并防患于未然。我依稀感到,他们那小小的身上有一种力量正在一天天蓬勃壮大。
(四) “东方爱婴”的活动课。 教室里,木木说什么也不脱鞋,不跟小朋友们一起踩小苹果“走线”。 没办法,母亲只好抱着他旁听。 轮到“唱名字”时,老师和小朋友们全都扭着脸儿,冲着木木拍手表示欢迎。 木木不好意思了,干脆也扭着脸儿、闭着眼儿,假装没听见。这下可把大伙儿逗坏了…… 从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大人没有必要强迫他非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再比如,在外头遇见邻居或熟人,如果宝宝们不愿意喊“叔叔”、“阿姨”、“姐姐”等,我也不会去强迫他们。因为我看到,每当让他们说“再见”或“byebye”时,他们都表现得很积极,这就说明孩子不是不懂礼貌,而是在礼貌的称谓或者场合上有所选择,而我们大人难道不应该去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吗? 著名幼教专家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讲道:“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热恋的恋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他具备了能力,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当然,我对禾禾、木木的情绪发展和社交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担忧。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吃着相同的饭菜,穿着相同的衣服,过着相同规律的生活,甚至于接受着同样的外来刺激,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习惯。 我很担忧。我怕禾禾、木木早就成为一体,或者形成一种固定的交往模式,反过来会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交往能力。事实上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邻家小男孩主动跑来找禾禾、木木玩。可他们玩得正起劲儿哪,似乎没有发现那个小孩子的热情。结果,那个小男孩挺没意思地跑了……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挺大。我不知该如何把握这个度,一方面要考虑到特定的年龄,另一方面又必须意识到双胞胎成长中的特殊之处。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性格的发展与他的人际交往是同等的。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和小伙伴的友谊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在两三岁左右,基本上是“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把一起玩或是离得较近的孩子当成“最好朋友”;而交往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得到喜欢的玩具或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为了鼓励禾禾、木木与外界交往,我和老公商量好了,一有空就带出去串门、做客,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一些活动。
冬天到了,担心室温不够暖,我和母亲便带着两个宝宝去“华清池”洗澡。 我给了宝宝们一个大盆,让他们尽情地玩儿个痛快。 后来,禾禾非要帮我洗澡,一边洗一边小嘴儿嘟嘟囔囔着:“先洗一下妈妈奶,再洗一下妈妈肚肚,最后洗洗妈妈的‘小鸡鸡’,咦?……” 俗话说:“童言无忌。”我听了禾禾的话,笑着抱起他,亲了又亲。然后,我认真地告诉他:“妈妈是女人,没有小鸡鸡,但是有妈妈奶;你是男孩儿,有小鸡鸡。” 关于性教育,一开始我也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传统些好呢,还是按照某些书上说的:“性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偶然有一次,我没有去厕所解手,而是蹲在宝宝们的坐便器上方便了一下。不料,禾禾立刻向我发问:“妈妈,你怎么跟我一样尿泡儿啊?”我恍然明白,原来孩子对这个问题是非常敏感的,根本不像我们大人想像的那样什么都不懂。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教给他们,大小便是自己的事情,不要随便乱用便盆。 后来我又觉得,应该让两个小男生对妈妈和爸爸的身体秘密加以区别。于是,当我上厕所时被强行撞开门的时候,我不再阻拦他们,而是亲切地告诉他们:“尿泡儿是自己的事情,请你们出去等待。” 而当老公教习怎样站着小便或者怎样蹲在厕所里拉把把时,尽管禾禾、木木嘴里嚷嚷着:“妈妈进来跟我一块儿拉把把!”我还是坚持让老公陪他们做完这些事情。 再有,夏夜孩子要洗澡,一般都由老公给洗。这样一来,禾禾、木木不理解了,每次洗澡前都要叫喊一遍:“妈妈给我洗!妈妈进来!”每当这时候,我都会亲亲小脸蛋儿,告诉他们:“爸爸洗,不也很好吗?”老公早已调好水温,在澡盆里放进了小鸭子、小帆船、小汽艇等。禾禾、木木很快就转移注意力了。 当无意中抚摸或者玩弄生殖器时,我会告诉他们:“小鸡鸡是很重要的地方,可不要让小手弄脏了它呀。”禾禾、木木立刻停止去摸。 只有一次,禾禾奇怪地反问我:“妈妈,我刚洗了手,小手不脏呀!” 我告诉他:“手上有许多细菌我们看不见,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禾禾、木木周岁半就穿上了满裆裤,这样既避免了病菌传播,也培养了最初的羞耻心。大小便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禾禾、木木也学会去卫生间解手啦。 有几次,木木偏要往地上撒尿,都遭到了母亲的严厉训斥。 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严厉。小孩子膀胱的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正值心理反抗期,于是就故意以此来试探大人们的态度;如果遭到反复的训教,说不定更强化了往地上撒尿的意识呢。 我还特意安排保姆,一切顺其自然。小宝宝们尿湿了裤子,自己也会觉得不舒服的。事实上,禾禾、木木早就不尿裤子啦;而且在撒尿的时候,还学会了充分地享受排泄的快感。小身子一抖一抖的,一边还笑呵呵地互相观望。而这,大概就是最初的性意识吧。
(五) 从婴儿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对禾禾、木木进行过“注意力训练”。比如,把非常鲜艳的彩球或玩具放在眼前;左右摇摆响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来;根据视线左右上下移动玩具,观察宝宝们的眼睛是否在追逐;手里拿着一本彩色布书突然出现,再把布书往下移动,看一看视力的定向如何等。 再比如,说话、说话、再说话。小婴儿们非常喜欢听妈妈说话,也很容易集中起注意力来。心理学家们指出,语言的培养对促进早期智能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同时,集中注意力,培养专注性,对于改变幼儿普遍散漫的性格也大有裨益。 还有,及至月龄稍大些了,我就逐步延长其看书和看电视的时间,由每次五分钟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再如,提醒禾禾、木木“注意”和“回忆”某些生活细节;以及“反复”看同一张光盘,“重复”讲述某个故事情节等;到外面的时候告诉“方向”,提醒他们注意“路标”之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三岁前儿童的记忆之所以不能永久地保持而出现“幼年健忘”,一方面是因为大脑皮质细胞的反应性高,较容易识记观察对象的全部细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脑皮质的各个区域还没有完全成熟,所识记的材料虽然促使了大脑的发育,但后发育的脑区的结构又控制了先发育的脑区,以致妨碍了原先记忆的东西,使三岁前儿童回忆更早发生的事情时比较困难。 经过训练和强化,禾禾、木木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非常好。有几次甚至回忆起了几件婴儿期的事情,诸如“我小时侯还没长牙的时候……”等,令我大为惊讶不说,有时看着这两个活蹦乱跳的小人儿,竟至怀疑是不是先前从自己肚子里腾空而出的。 稍大些了,我就经常跟禾禾、木木玩“听口令取物品”、“找镜子”、“红绿灯”等游戏,跟他们一起看书、讲故事、听音乐、看光碟,进一步培养稳定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木木的小嘴儿长得漂亮,尤其能言善道。 有一天,老公买来了一辆玩具消防车,母亲指着上面的几个数字念道:“119!”第二天,木木就说出了“谁不听话打119用消防车拉走”这样的句子,语序完全正确。 又有一次,在阳台上看见一只小燕子,木木也很快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妈妈,有一只小燕子飞走啦。”我赶紧表扬。 每天早晨老公出门时,木木都要描述道:“爸爸穿着皮鞋、拿着背包、坐着单位的大车车上班去啦!” 仅仅二十三个月的宝宝,已很少出现“电报句”,这是很不容易的。还有像“呀”、“哩”、“呢”等感叹词,最近也常常挂在禾禾、木木的嘴边。基本上没人教,是他们自己发明的。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典型的被动句,比如:“两条鱼让木木给捞死啦”、“一大把玩具让禾禾给扔啦”…… 语言训练的关键是从幼儿期开始的。我就要求家人跟禾禾、木木说话时一律不许讲“儿语”,不许打手势,不许重复他们的错误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等。从一开始,禾禾、木木在“语言训练”方面就没有走过弯路。 通过看书、读图培养最初的阅读兴趣,也是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现在,禾禾、木木都迷上了看书。常常缠着大人要求“讲书”,一讲就是半个多钟头。 关于注意力集中的长短,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测验方法。但相关的实验表明,在教育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三岁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连续集中三、五分钟;四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五、六岁幼儿可以集中十五分钟左右;如果教育得当的话,六岁幼儿可以保持二十分钟的稳定注意力。 这样一比较,禾禾、木木的专注力是非常好的。这跟早期阅读有相当大的关系。不仅如此,图书看得多了,词汇量自然也就增加了。比如禾禾、木木最近常冒出些形容词呀、副词呀、连词呀,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不知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学会的。 我每天至少有两次有感情地为禾禾、木木“朗读”,平均每次半个小时以上。在关键的时候还要适当“提问”,或者要求“复述”,并对其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接龙”比赛;有时甚至让禾禾、木木直接“进入角色”,参与里面的活动,尽情地“发挥想像力”。这样一来,还适时地训练了交往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我还有意多念一些歇后语和绕口令,培养禾禾、木木对语言的敏感性。我的理由是,整个幼年的记忆特点是形象性,孩子识记形象直观的材料,要比识记抽象的原理和词汇容易得多。而在识记词汇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孩子接受。 比如《北京童谣》,禾禾、木木听得兴趣可浓啦,常常笑得前仰后合,一边听一边进行模仿:“快来看呀快来看,黑鸡下了白鸡蛋;快来瞧呀快来瞧,耗子长了一身毛。”“板凳宽扁担长,板凳绑在扁担上。扁担不让板凳绑在扁担上,板凳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呀,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作家贾平凹则认为:“童心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活力。童心是真挚,是想像力,人的基本要素。泯灭童心,创作将枯萎。” 所以,我没有急于让禾禾、木木学认汉字、背唐诗或英语单词等。因为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启蒙,而不是知识或内容的简单识记、机械学习。恰恰相反,三岁前幼儿的大脑基本上属于无意识记忆状态,还没有形成永久性记忆能力。过早的识记,长大后也就忘了,所以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够强迫。 记住,给孩子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给他们形状、色彩和空间,这些东西能够引起强烈的情绪反映,重复多次后就会毫不费力地记住,根本不必“拔苗助长”,犯急躁情绪。 很多书上讲过,未满三岁幼儿的头脑,还在进行组织构造之中,所以就很容易地将本国语言和其他国家的语言同时装进脑子里,因而三岁前的幼儿说外语,就如同讲本国话一样毫不费力。 很多书上还讲到,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机,想要学到三岁前轻轻松松就能学会的东西,就得耗费很大的心力与时间,而且所能得到的效果,还是微乎其微,甚至想要发音正确,以至于会说真正的英语,恐怕都不可能了。 基于这种理论,很多年轻的父母不吝重金,一定要送孩子到有外教的幼儿园。好像有那么一、两个外国教师,孩子就一定能够学会说外语似的。结果怎么样呢?由于没有更大的语言环境,大多数孩子顶多是提前学会几个外语单词罢了。 我自己的体会呢?第二语言的学习要在充分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否则肯定是“事倍功半”。我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就买了整套的“洪恩•三只小猪学英语”,到现在还锁在抽屉里,没有派上太大的用场,因为禾禾、木木害怕里边的“大灰狼”。后来,央视少儿频道播放“洪恩•GOGO学英语”,可禾禾、木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长,基本上只对其中的卡通画面感兴趣,所以也存放起来。 我觉得,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应着重于培养语感和悟性。至于那些鼓吹“双语教学”的幼儿园,一方面是因为收费惊人,家长们反而趋之若骛;另一方面到底能达到怎样的培养目标,以我的周边环境和有限的实践经验而言,我对此始终是抱有观望态度的。
(七) 生平第一次打了禾禾的屁股。 禾禾诧异地回过头儿,看了看我,竟泪眼迷蒙地,张开小嘴儿,哭得稀里哗啦…… 顿时,我吓傻了。我没想到会是这个样子,一时半会儿竟忘了去喊他的名字。天知道自己是中了哪门子邪呀? 我昏昏沉沉地出了家门。心想自己真是蛇蝎心肠、是天底下最最失败的妈妈! 哎,我想自己带孩子也快带到尽头了,等明年秋天,就把禾禾、木木送到幼儿园去。这样一来,既解放了母亲,又解放了我自己。 事已至此,我只能用兜里的一点零钱,去附近的超市买了平时不准吃的棒棒糖和巧克力,准备硬着头皮回家去跟禾禾道歉。我必须挽回局面! 到家后,禾禾正在玩手枪。一见我,立刻冲着我开火。木木也跟着哥哥学。 我一把将禾禾揽在怀里,一迭连声地问:“宝贝,你还记得妈妈刚才打你吗?” “不记得。”禾禾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手里的好东西,高兴地说:“这是我的,不是弟弟的!” 木木则扑到我怀里,也争着说:“这是我的,不是大哥哥的!” 我摸着两个宝宝的头和身子,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担心在禾禾的心里留下阴影,我又三番五次地问道:“你还记得妈妈刚才打你吗?” 禾禾专心地吃着棒棒糖,丝毫不理会我的意图。木木则仰着小脸儿,怪声怪调地说了句:“妈妈,我可喜欢你啦!” 我一楞,既而又哈哈大笑。木木是模仿《黑猫警长》里一只喝醉了酒的小吃猫鼠的腔调说的,真是像极了。 可禾禾、木木越不把我的训斥当成回事儿,我的心里反而更不是滋味了。 俗话说得好: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所谓早期教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0—6岁的孩子和0—6岁孩子的家长进行教育环境的影响;狭义的解释呢,就是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身心特点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 通俗点儿讲,“天狗吃月亮”的故事听说过吧?蒙氏教育的要决就是,儿童都具备“有吸收力的心灵”。家长不小心制造了脏、乱、差、丑恶、龌龊的环境,或者无意中表露出不好的修养与品行,放心吧,孩子们就会像“天狗吃月亮”一样全盘吞掉的! 于是,我狠狠地跟自己“约法三章”:第一,永远不能把禾禾、木木当成盛放自己坏脾气的垃圾筒,更不能随便进行惩罚;第二,必要时要勇于说:“对不起,妈妈错了”,“尽管如此,妈妈爱你们”;第三,跟自己约定好:“一分钟后请息怒”!以上几条绝对遵守。 需要注意的是,爱孩子应该是一种持久的行为,终身的追求。父母们决不能高兴时才“有条件”地爱一下,又亲又啃的,恨不得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稍不如意了或者孩子偶尔犯了点错误,就开始打骂并干脆当成一个“小出气筒”……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进行自我修炼、自我完善。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6:16 , Processed in 0.05909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