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所选择的对待彼此的方式、抚养孩子的方式以及我们所营造的家庭和团体类型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 ——美国作家约翰·罗宾斯 你我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境下被特定的一句话击中,如顿悟般,从此改变了自己对特定事物的认知。 例如那一个阳光普照的午后,刚学会走路的小兜在小区里和初识的小伙伴嬉戏,而我则跟那位小男孩的母亲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她望着不远处的孩子们,突然感慨地说:“娃一出生就是娃,而我们是三十出头才成为父母的。所以他们是全职的、专业的娃,我们是兼职的、不专业的父母。”惊讶于这句话里蕴含的谦卑与透彻,于是,它成为我育娃心态的历史转折点。 承认自己不懂,然后就开始学吧,我们唯一不缺乏的就是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作为一个学习型母亲,我确乎如饥似渴地读过各种各样的育娃书籍——在有能力树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纵览百家之长。从理想国似的华德福教育到玛利亚·蒙特梭利的爱与自由;从《一岁就上常青藤》所代表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到勒诺·斯科纳兹倡导的“放养孩子”;从《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到它的原型英国夏山学校…… 以上种种流派和学说都有可供借鉴之处,但也有其相应的问题或条件限制,让我没法一门心思地认定一家并坚定地跟着它走到底。所以只能是吸取各家之长,同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娃的特点不停地摸索和调整,发展出符合我家特色的育娃观。 一位亲戚看着我摞在窗台上的一大堆育娃书籍,摇着头、撇着嘴说了一句:“唉,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我知道,她一定在想:这些书我一本都没看过,孩子不也健健康康地长大了吗?而且留学欧洲还拿了硕士学位。 打一个或许并不是太恰当的比方:这些育娃书籍的功能跟菜谱不一样,不能一板一眼地照着它的指引操作——盐一勺、糖半勺、酱油少许。它们更像土壤,或者确切地说,更像是土壤中的不同成分,倘若能有选择性地吸取其中的养分,便可以帮助一粒种子更好地发芽、生长。 “滋养式育娃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实践先行的过程。我是在误打误撞中摸索了好几年之后,在小兜五岁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才意识到自己的育娃观可以用“滋养”这两个字来概括。 什么叫滋养呢?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就是典型的被滋养的感觉,那些伴随美好事物一起成长的喜悦,是精神上的阳光和雨露。 所谓滋养,顾名思义,“滋”是排在“养”前面的。“滋”就是滋润的意思,它不仅仅指日子的滋润,更重要的是心态的滋润。这一点对于家长尤其是母亲来说更为重要,事实上,只有内心滋润的妈,才能养出内心滋润的娃;而“养”则包含了养育和成长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母亲通过孩子的眼睛和认知,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体验世界,这种“二次成长”本身充满了非常正面的能量。 至于滋养的方式,实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绘本、旅行、音乐、美术……其中,有些是父母可以直接提供的,而有些则需要专业的教育人士帮助,每个家庭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和侧重。 “滋养”跟“培养”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滋养强调的是过程的愉悦性。以弹琴为例,孩子的钢琴天赋也许很一般,考不考级也无所谓,只要他(她)在练琴的时候很愉快、很投入,这就是滋养。反之,含着泪水很委屈地埋头苦练,弹得再好也只能算是培养。其次,跟培养不同的是,滋养是非功利性的,很难衡量投入和产出,也不以成功、成名为目的。 如果非要说滋养式育娃观有什么目标,它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知情识趣的人——一个人在漫长而平淡的人生中是不是过得快乐,跟其知情识趣的能力息息相关。 以《妈妈,买绿豆!》为例,书中母亲带着孩子去热闹的街市买绿豆,然后教他如何洗绿豆、泡豆子、煮绿豆汤。煮好以后把锅浸入自来水中晾凉,两人并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捧着碗津津有味地吃。接着又一起把吃剩的绿豆汤盛入冰格,冻成绿豆冰。这一切都完成以后,孩子发现地上掉了一颗绿豆,于是妈妈找出一个玻璃罐装入泥土,并把这颗绿豆埋进土中,让孩子一天天地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滋养式教育的案例。这样的妈和这样的娃有一种把家常日子过得趣味盎然的能力。 在小兜的成长过程中,我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她接触不同的滋养方式。其中,我本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亲力亲为的,主要是绘本和旅行的滋养。这个选择首先是我的个人兴趣使然,同时也有它的内在逻辑:绘本原本就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时随地都能体验和欣赏的;而旅行的重要意义,则在于它超越了日常生活。 本书重点分享的是绘本的滋养,希望不久的将来还可以有机会出版一本《旅行的滋养》。之所以把绘本作为重中之重,原因非常简单:旅行、音乐、美术等跟有娃没娃并没什么关系,我们本来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滋养的。但绘本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的诞生,我们很可能没有机会借着娃的名义被它所滋养。 我当然不是什么绘本专家。事实上,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恰恰是:所谓绘本的滋养,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即便是阅读同一本绘本,从对价值观的阐释到具体的讲述方式,都会因为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尤其是父母和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性格特质)而演绎出不同的个性化版本。因此在这个领域中,并不存在什么权威抑或标准化的做法。 所以,我能做的只是分享,仿佛在闺蜜面前分享自己给娃讲绘本的种种体悟、秘籍以及与之相关的趣事。讲得眉飞色舞时,偶尔也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因为这个交流的要义,正是关于我和我的孩子是如何共同享受阅读绘本的乐趣的:我是如何理解绘本在滋养式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普遍被人低估的意义;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绘本世界里,采取什么策略挑选那些孩子喜欢自己也喜欢的绘本;根据不同的绘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讲述方式,让阅读过程更有滋有味;如何打通绘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我曾以对待绘本的态度把自己所认识的家长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还没有意识到绘本重要性的父母,他们在业余时间主要陪孩子玩各种玩具或游戏,送他们上才艺兴趣班,以及安排体育运动等亲子项目;第二类是认为绘本重要但暂时还没摸清其中门道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通常才一两岁,所以最关心的问题是“我的孩子几岁应该看什么样的书”,又或者“怎样才能让娃专心地听我读完一本绘本?”;第三类则是轻度或重度的“绘本控”,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给娃讲绘本的最高境界——娃享受,自己也享受。 希望本书能向第一类家长呈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给第二类家长以启发:“哦?那我也试试这一招。”而对于第三类家长,他们很可能在读到某个段落的时候会心一笑,然后便想直接揪住作者进入对某一绘本及某个话题的更深入探讨甚至是辩论,因为他们跟我一样,有太多想法想跟另一位“绘本控”分享。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6:14 , Processed in 0.05894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