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不要制止宝宝有创意的淘气-幼儿期1-2岁-潜能开发

2015-3-17 09:23|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探索与不会规避危险   给宝宝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   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有创造性运动的能力。如果宝宝已经会走了,你就需要重新布置一下室内的摆设了。凡是宝宝能及之处,都不能放置有危险的东西。不能让宝 ...

  探索与不会规避危险

  给宝宝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

  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有创造性运动的能力。如果宝宝已经会走了,你就需要重新布置一下室内的摆设了。凡是宝宝能及之处,都不能放置有危险的东西。不能让宝宝动的东西,要提前拿走。对宝宝有危害的东西,一定要远离宝宝。如果你的宝宝还不会独立行走,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抱在怀里,好动的本能越来越显现出来。昨天还不具备的能力,今天可能就具备了。爸爸妈妈随时准备迎接挑战吧,宝宝常常会让你大吃一惊,搞得你措手不及。用行动阻止宝宝触碰危险物品当然,总会有一些不能让宝宝动的东西,放在宝宝能拿到的地方,这时父母该怎么办呢?当宝宝拽外露的电线,妈妈看到后可能会大声对宝宝说:“不要动,会电到你!”如果妈妈并不用行动去阻止宝宝,宝宝对妈妈的命令就会充耳不闻。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妈妈说话的内容没有更深的理解,宝宝在意的不是妈妈说了什么,而是妈妈的态度和行动。如果妈妈在说“不能动”的同时,把宝宝抱离,或把电线移开,宝宝就知道妈妈的意思了。但是,妈妈的命令和行动,对宝宝并没有长期的作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宝宝还会去拽电线。这是幼儿特有的好奇心使然,生气是没有用的,妈妈需要做的是把不安全的东西撤离,不能撤离的,要妥善处理,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不要制止宝宝有创意的淘气

  满13个月的宝宝,会用积木搭东西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不是为了搭建积木,而是为了欣赏推倒积木的感觉,那“哗啦”的声响,积木倒塌时那一瞬间的热闹场面,宝宝愿意看到这些。从现在开始,宝宝一步步向“淘气”走去,需要妈妈长出三头六臂,来对付宝宝制造的凌乱和不断发生的“小事故”。这是宝宝到了这个月龄的标志,宝宝闹得让妈妈“漫天飞”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宝宝的聪明与才智都在淘气中体现出来。爸爸妈妈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宝宝,而是蹲下来,和宝宝的视线在一个高度,仔细审视宝宝触手可及的东西是否有危险,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宝宝尽情地玩耍。

  宝宝会把东西插在各种孔眼和缝隙中,这是有建设性的淘气。所以,给宝宝买拼插玩具是不错的选择。把不同形状的插片插进不同形状的孔内,是训练宝宝小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好方法,同时也能让宝宝认识不同的形状。制止等于提醒这么大月龄的宝宝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你越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要去干。对于危险的事情,在他没干以前,你若给予提醒,就相当于告诉他去做。妈妈带着1岁多的旭旭来我家做客。酒柜里摆放的瓶瓶罐罐很快吸引了她,妈妈很认真地对女儿说:“不许动酒柜里的东西!”结果,旭旭把小手伸到酒柜里,抱出一瓶红酒。妈妈马上从沙发上站起来,大声说:“别把酒打了!”话音刚落,妈妈还没走到宝宝身边,酒瓶已经从宝宝手中滑落,摔在地上。“你看犯错误了吧,再也不许动阿姨家酒柜里的东西啦!”妈妈抱起旭旭坐在沙发上,旭旭在妈妈怀里挣扎着,大哭起来。我悄悄把酒柜中的瓶瓶罐罐拿走,放到安全的地方,

  并放些对宝宝没危险的东西。妈妈放开旭旭,旭旭停止哭声,再次向酒柜走去!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妈妈是否允许他这么做并不重要,宝宝也不会领会,宝宝感兴趣

  的是做这件事情本身。所以,妈妈告诉宝宝不要动的东西,相当于提醒了宝宝:那里有好玩的东西。

  不和宝宝做扔东西的游戏

  宝宝到了幼儿期,开始把扔东西、捡东西的游戏变成摔东西。宝宝不再是撒开手,让东西自由落下,而是把上臂摆动起来,向外投东西或往下使劲摔东西。宝宝玩耍时会往地上摔东西,或往远处投东西。宝宝生气时,也会往地上摔东西这时,妈妈可不能像对待婴儿期的宝宝那样,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如果宝宝是在玩耍,妈妈不要理会,也不要干预。宝宝玩完后,要明确告诉宝宝把东西捡起来,放到应该放置的位置去。如

  果宝宝不会这么做,妈妈可给宝宝做出示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体重、身高、头围、前囟

  (1)体重。

  尽管1岁以后幼儿体格发育速度有所减缓,但在1~2岁的一年中,体重仍呈稳步增长趋势,一年增长2.5千克左右。好动或吃饭不太好的幼儿,到了满13个月的时候,体重可能不但没有增加,还略有下降。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不必着急,这是因为宝宝告别了婴儿肥阶段,身上的肉开始变得结实起来。从外观上看,宝宝会显得比较瘦,肥嘟嘟的脸蛋不见了,婴儿期的“满月脸”逐渐消失了。如果宝宝在婴儿期有倒睫的话,随着肥嘟嘟的婴儿脸的消失,倒睫就会不治而愈。

  (2)身高。

  与婴儿期相比,幼儿期宝宝身高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幼儿期以后,体格发育开始逐渐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到了青春期前后,又开始进入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1~2岁宝宝,年平均身高增长标准为:女孩10厘米左右,男孩13厘米左右。满13个月的宝宝,身高与满12个月宝宝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有的宝宝身高显著高于同龄宝宝,也有的宝宝身高显著低于同龄宝宝,但并不意味着宝宝有疾病情况,身高与遗传关系非常密切。

  (3)头围。

  宝宝在婴儿期,头围增长非常显著,进入幼儿期后,头围的增长就没有那么明显

  了。相对于身高的增长,头部似乎不再长了,甚至显得比以前还小了。实际上,宝宝的头围并没比以前小,还是在不断地增长着,只是速度放缓了,身体比例越来越匀称了。

  (4)囟门。满13个月的宝宝,前囟可能已经闭合。但有的宝宝满13个月时,还能明显地摸到前囟,这并不意味着宝宝有病。囟门闭合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囟门闭合较早,有的宝宝囟门闭合较晚。不要因为宝宝囟门还没有闭合就增加钙的补充量。

  宝宝小手越来越灵活

  扔小球

  宝宝能够单手扔球,站着时,能把小球抛出100厘米左右;坐着时,能把小球抛出50厘米左右,但宝宝还不能把小球抛到指定的地方。宝宝看着一个方向,但球却扔到另一个方向,宝宝手里的球不能“听从宝宝指挥”。抛物是身体的协调动作,需要大脑和整个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运动。

  把手伸进瓶口

  妈妈把装有小花球或彩色珠子、瓶口比较小的瓶子给宝宝玩,宝宝会把手指从瓶口伸进去,试图把瓶子中的东西拿出来。可是因为瓶口太小了,无论怎么努力,也取不出瓶子里的小花球和彩色珠子。妈妈开始观察宝宝:把瓶子丢到一边不再理会?开始大声叫?开始哭?抱着瓶子摇晃?翻来覆去地看瓶子?这些表现都有可能出现,宝宝的表现很正常。宝宝把瓶口朝下,希望小花球从瓶口中出来?如果你的宝宝有这样的表现,那真令人震惊。

  当宝宝遇到这样的困难时,妈妈要及时帮助

  宝宝,这不属于代劳,也不会让宝宝变得懒惰,不动脑子。对于这个月龄的宝宝来说,只要有取出瓶子中小花球的欲望就足够了。妈妈可演示给宝宝看:把瓶子倒过来,口朝下,小球就出来了。然后再把小球放到瓶子中去,再倒出来,反复做3次,第4次开始让宝宝做。要特别注意,宝宝容易把小花球或彩色珠子放入口中,会发生危险,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在场,防止意外发生。发现响声1岁以前的宝宝,摇晃带有响声的玩具,不能意识到声音是摇晃的结果。1岁以后,宝宝会突然醒悟:原来摇晃玩具会发出好听的响声。但是,宝宝只是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不能理解这响声是物体间相互撞击产生的。所以,宝宝会摇晃所有他能拿到手里的东西,如果没有发出响声,宝宝会感觉到很奇怪。

  爸爸妈妈可用小球和瓶子做这样的演示:把小球放进瓶子,轻轻摇晃,再让宝宝亲自摇晃几下。然后,把小球倒出来,轻轻摇晃瓶子,再让宝宝亲自摇晃几下。慢慢地,宝宝就会明白这种现象了。帮宝宝演示,不同于帮宝宝做事,爸爸妈妈的目的是让宝宝明白并发现一种现象,以此训练宝宝观察事物的能力。宝宝也能举一反三,发现其他有趣的现象。

  游戏:取小球

  宝宝看到瓶子中有小花球,会隔着瓶子试图把球拿出来。很快,宝宝可能就发现了取出花球的秘密:从瓶口取出来,因为球是从瓶口放进去的。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把球取出来了,父母要及时表扬,肯定宝宝的独立创造性。通过爸爸妈妈的启发,宝宝领会了,也把小花球取出来了,父母要肯定宝宝的领悟能力,要表扬宝宝的模仿能力。如果宝宝因取不出花球而哭闹,没了耐心,父母很快就把球取出来,这是比较糟糕的方法。不要让宝宝养成用哭要挟父母的习惯。

  爬着走、走着跑、跑着跳

  自由自在地爬着走

  1岁以后绝大多数宝宝都能够自由自在地爬着向各个方向前进或后退,但还不会自由爬的宝宝并不少见,父母不必焦虑和担忧,宝宝爬得晚,并不意味着发育落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爬得晚的宝宝,会站和会走的时间大大提前。父母不要为宝宝一项能力发育慢而怀疑宝宝的发育有问题,更不要感到内疚,宝宝天生就具有这些运动能力,每个宝宝都会按照自己的发育阶段和时间正常发育和成长起来。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训练宝宝,而是在宝宝成长发育的关键期,适时而恰当地为宝宝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提供有利时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长中的宝宝父母对宝宝报以欢快的笑脸,投以鼓励的眼神,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起着巨大的作用。走路与父母训练的关系

  大多数宝宝在12个月到14个月,开始蹒跚学走。是否能够独立行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宝宝是否有走的愿望。倘若宝宝没有这种愿望或一点兴趣也没有,甚至比较反感,爸爸妈妈就没有必要锻炼宝宝走路。宝宝所有能力的拥有都是基于生理上的成熟,只有达到某种运动的生理成熟度,才有表现这种能力的愿望。爸爸妈妈所要做的就是给宝宝创造条件。宝宝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爸爸妈妈逼出来的,也不是训练出来的,如果宝宝没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没有达到生理上的成熟度,爸爸妈妈再努力也训练不出来。宝宝走路的早晚与父母训练的关系并不是很大。走路有早有晚,每个宝宝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9个月就会蹒跚走路的宝宝并不稀奇,到了2岁走不好的宝宝并非意味着发育落后。

  刚学会走路的宝宝可以有各种姿势:有“外八字”,两只脚向两边撇开。还有的宝宝刚开始走路时比较正,慢慢地出现了“内八字”。无论是“外八字”还是“内八字”,都是幼儿早期学习走路时出现的正常姿势,父母没有必要试图矫正。随着宝宝的长大,自然会像成人一样正正当当地行走了。走着跑是宝宝走路的一大特点,妈妈常说她的宝宝还不会走就要跑。其实,这是宝宝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的缘故。当宝宝起步向前走时,惯性使宝宝向前冲,似乎和跑一样。当宝宝能够很好地控制身体的时候,就能稳稳当当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了。

  用脚尖走路

  妈妈可能还记得,宝宝刚刚学站的时候,是用脚尖着地的。慢慢地,就开始用整个脚掌着地了。宝宝在学习走路时也是一样,大多数宝宝都是用脚尖走路,一只脚可能还会有些拖拉,在妈妈看来像是跛行。这都不是异常的表现,随着宝宝的长大12~13月

  ,走路会越来越稳,这些现象也就随之消失了。如果妈妈感觉宝宝走路的姿势确实有异常,可带宝宝去看医生。最好先把宝宝带进去见医生,让宝宝在医生面前走几步,做一些必要的检查,然后让爸爸把宝宝抱出去,妈妈和医生进行交流。这是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出来的,宝宝尽管不知道妈妈在说什么,却能够从妈妈的担忧表情、沮丧的情绪中感受到“一种不正常”。这就是为什么白天妈妈带宝宝看医生,并没给宝宝扎针,可宝宝晚上会出现夜啼的原因。罗圈腿在宝宝刚刚练习走的时候,妈妈可能会发现

  宝宝的小腿发弯,担心宝宝是罗圈腿,就带着宝宝到医院去看医生。有的时候,不是妈妈看出来的,而是因为其他问题带宝宝去医院或接种预防针时,医生说宝宝有罗圈腿。其实,婴幼儿的小腿(胫腓骨)原本就存在着生理弯曲度,宝宝越小,小腿的弯曲越明显。宝宝到了三四岁以后,胫腓骨延长,小腿就不那么弯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6:13 , Processed in 0.05729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