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中心里的一个画面: 地点:早教中心的某活动室 人物:妍妍(11个月)、妍妍奶奶 记录人:忻怡老师 一进活动室,妍妍就爬到弧形桌边,桌子对她而言有些高,上面放了两个玩具筐,一个筐里放着积木,另一个放着拼板。妍妍从爬位转成跪姿,视线刚好能让她看到桌上的小玩具。她两手拉着小桌子的边,先立起一条腿,继而两腿一起用力,很费力地站了起来。站稳以后,她努力平衡着自己的身体,保持不跌倒。就这样安静地立了一会儿,她小心翼翼地向右前方迈出右腿,站稳后,又颤颤巍巍地迈出左腿,跟上。 妍妍小心翼翼地扶着桌边侧走了三步,眼睛一直看着桌上装着小积木的小筐。现在,她可以一手扶桌边,一手拿到它了,她一把抓起一个积木,扔到地上,继而抓起整个小筐,扔到地上。 接着,她又扶着桌边向前方的装小拼板的小筐方向继续前行,把它也掀翻在地上。奶奶紧跟在后面,把妍妍扔掉的玩具一样样收拾到筐里,摆回到原来的地方。 妍妍一路向前走着,扔着,迈出一步就笑,扔掉东西也笑;奶奶拾着,放着。妍妍走到桌子尽头,回头看看桌子,她又笑了。她绕过桌头,来到桌子这一边,挪步、扔东西、再挪步、再扔东西,周而复始。奶奶边收拾玩具边说:“在家里她就是这样,我就一路跟着她收东西。收好她又扔。她很开心的。” (插画说明:可以画个小女孩把台子上积木往下扔,然后奶奶跟在后面捡,小女孩一边扔一边笑,双脚站在地上,不是很平衡,因为小女孩刚学会站立。) 你观察到了什么?只看到宝宝破坏性的行为吗? 在妍妍这一系列的动作里,家长观察到什么?会不会只是看到妍妍在不停地扔东西?妍妍爸爸站在远处,他很着急地跑来问我:“别的小朋友拿到东西都可以玩,妍妍怎么就只会围着桌子转圈子,只喜欢扔东西呢?总是这样一遍遍反复,这有什么意思吗?真搞不懂。而奶奶就只知道顺着她,不教她学东西。” 11个月的妍妍不停地围着小桌子转,还反反复复地扔东西,这仅仅只是妍妍爸爸眼中的破坏性的行为吗?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妍妍的行为,你可以看到很多信息: 1.反复性是0~3岁宝宝的一大特点 其实宝宝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出于年龄的特点,不同月龄段的宝宝有自己的动作、认知等发展特点,但反复性一直伴随0~3岁的宝宝。比如一本书需要反复读好多遍,一个动作宝宝会反复的做……面对着宝宝这些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各种不厌其烦的反反复复,带养人首先要理解这正是孩子通过感知觉、动作、语言与这个世界接触。如果父母可以在平时学会观察分析自己的宝宝,就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理解了宝宝的行为,也不会苦于没有对策了。 2.了解宝宝的发展阶段 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动作,你会了解宝宝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还可将他们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应达到的水平作比较。比如,11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扶物侧步或向前走了,妍妍通过拉着桌子的边,然后先一个脚站立,另外一只脚再站起来,所以妍妍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正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这个新本领。 3. 创设适合宝宝的环境 知道了宝宝的发展阶段,我们就可以根据宝宝的发展需要,为他们创设帮助他们发展的环境。和妍妍爸爸的交流中得知:妍妍从不扶着家里的桌子走,却扶着活动室里的桌子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活动室里的小桌高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适合大部分这个月龄的宝宝练习扶站。且桌面板厚度仅3厘米,方便宝宝小手扶握。桌面上摆放的物品都是宝宝伸手可触及,可以不断地刺激着宝宝向前方行走。在家里,我们也应该关注环境创设对宝宝动作发展的刺激和诱导作用。 4. 理解宝宝的行为 扶物行走给宝宝带来的乐趣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身体位置的自由、主动地移动,让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变得一切仿佛都触手可及了!很多动作无意中带来的外部事物的变化都刺激着他,比如,无意中的扔的动作,造成玩具落到地上,发出“啪”的一声,宝宝就会对这个扔的动作能够发出“啪”的一声充满好奇和预期心理,于是他反复地扔,反复地感知并从中获得满足的愉悦感。 尽管在成人看来这是无所事事的简单动作,对宝宝来说却是探索世界,感受、认识外部事物以及了解事物间的联系的主要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妍妍的奶奶采用的顺应、满足的做法是值得认同的。 教育小建议: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以及对语言指令的逐步理解,奶奶可以陪同并要求宝宝一起把倒出的玩具、物品收拾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不仅是在帮助宝宝建立规则意识,也隐藏着对应、次序、记忆等促进认知发展的机会。 你是个会观察与分析的父母吗? 当我把我的观察和分析告诉妍妍爸爸后,妍妍爸爸不仅理解了妍妍的行为,也知道了如何为妍妍提供更适合她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可见,观察与分析,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 建议父母平时在宝宝玩的时候可以多进行观察, 年龄越小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越弱,观察0~3岁孩子的行为是父母了解宝宝的最好途径。如果不懂得观察孩子,就会忽视孩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就会误解孩子的行为,继而产生不适合的教育。 在养育过程中,如果做一个会观察和分析的父母,你会发现宝宝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有趣的小细节,而且通过分析宝宝,我们也能知道宝宝重复某些行为的意义,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一针见血。 观察,会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从孩子的视角看事物,看待他,回应他,这样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教育。
本文由新时代出版社授权摘自《为了孩子》杂志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6:11 , Processed in 0.06327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