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宝宝照镜子发现自我-幼儿期1-2岁-心理行为语言

2015-3-18 15:13|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7| 评论: 0

摘要:   豆妈记录: 宝宝照镜子 1岁3个月   镜子是个神奇的东西,光洁明亮,方寸天地间,映照出人生百态。大概受了这个因素的影响,老人们对镜像存了一些敬畏的心理,总是有坊间的老人说,不要给1岁以内的婴儿照镜子, ...

  豆妈记录: 宝宝照镜子                 1岁3个月

  镜子是个神奇的东西,光洁明亮,方寸天地间,映照出人生百态。大概受了这个因素的影响,老人们对镜像存了一些敬畏的心理,总是有坊间的老人说,不要给1岁以内的婴儿照镜子,会丢了魂儿云云。

  21世纪的父母当然知道这种说法立足于有神论,不可取。非但如此,还有必要经常照镜子,照出自信,照出美丽。因为镜子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

  在上述理论的指引下,胖豆子很早就开始照镜子了,其时约摸2个月。从豆子照镜子的历程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婴儿的心理正在逐日发展。

  初照镜子时,对于镜中那个小人,豆子不知所云、索然无兴,妈妈把镜子放在他眼前,他一点都不待见里面的人,目光停留不超过两秒。他才不关心那个小孩是谁,两个月大的豆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豆妈锲而不舍地抱他去照镜子,每逢豆子午睡醒来,妈妈就抱着他一起站在穿衣镜前,逗胖子:“这个宝宝是谁啊?”有趣的是,豆子笑了,不是看到了自己,他对着镜子里的妈妈笑了,妈妈是他最喜欢的人。这个时候小豆子4个月。

  再接下来,豆子开始注意到镜中的小胖子,每照镜子,每逢豆妈问:“这是谁啊?”豆子就看着“豆子”咧嘴而笑,憨厚无比。看得出,他很喜欢那个小胖子。豆妈握着他的小手教他摸摸镜子里的小豆子,一边说:“来,拍拍手,好朋友。”豆子就欢畅地拍拍起来。这个动作重复多了,后来演变为抱着他经过穿衣镜时,他也伸手去薅一把,牢记镜子里是有个小朋友的,而且那个小朋友和他一样,是个小胖子。这是豆子7个月左右时干的事。

  凡事过犹不及。每天照镜子,豆子终于腻烦了,每次热情洋溢地拍打镜子,却从来抓不出里面的那个朋友,于是豆子不照了,抱他站在镜前他就扭头看别的地方。至此,照镜子游戏中断了一段时间。

  现在,豆子1岁多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儿了,他有了自己的主意,知道用手指着某个东西,表示“要”,必要时大喊“要,要!”;知道对于不喜欢的东西要一把推开,态度坚决,头要甩得像拨浪鼓。为了检测他的自我意识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好事的豆妈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趁豆子熟睡,在他鼻头上抹下一笔口红。然后,等天亮。

  早上,不明就里的豆子被带到镜子前,实验结果马上就要揭晓:答案A他心生疑惑,继而用手摸自己的鼻头——说明,他看到镜子里的小丑,意识到那是他自己;答案B他无所作为——说明他认为镜子里的小丑是另一个人,与自己无关。

  实验证实,豆子又长大了一点,他选择了A!哈哈,有趣的宝宝,他从镜子中认出了自己。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照镜子是体验自我的重要时刻,通过照镜子认识自我,形成内心的自我形象,甚至人格的发展也将以身体为边界。

  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理心性。镜子提供给人们看到自己的地方。

  豆子几个月大时,并不知道镜子里的就是自己。不过,他很好奇,那里有个妈妈开心的看着自己,豆子很开心。开心不是因为里面有个豆子,而是有一个和蔼充满爱意的妈妈。

  镜像理论

  对于宝宝来说,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仅是玻璃做的穿衣镜,他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美国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心理镜像”理论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宝宝是通过镜像来完成自己的成长的。通过别人,看到自己。

  我们常说孩子遗传了父亲或者母亲的脾气、性格,实际上,除了小部分基因条件外,孩子与父母性格的相似性更多来自教养和环境的影响。德国纳粹曾经做过一个非常不人道的实验:实验者以希特勒为原型找了50对夫妻,这些夫妻与希特勒的父母有一定相似性,在他们的宝宝出生以后将其抱走,按照希特勒的成长过程,用非人道的方式人为地创造宝宝的成长环境,希望培养出更多具有领袖特质的人。当然,实验随着希特勒的死无果而终。

  设计这个实验的理论依据就是环境和父母、以及成长经历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宝宝会通过别人的镜像来形成自己,并具有相应的性格。

  人生的第一面“镜子”

  作为宝宝人生的第一面“镜子”,妈妈起到的镜像作用非常重要。

  前面说过,妈妈对宝宝的态度,可以让宝宝直接体验到自己。一个抑郁的、焦虑的妈妈,连照顾自己都吃力,更谈不上照顾宝宝了。这样的妈妈作为镜子的话,宝宝能在里面看到什么呢?

  豆子有很多同月龄的小朋友,他们经常被大人推着去一个地方集中玩耍。仔细地去观察这些宝宝,会发现每一个宝宝的表现都不一样的。有些宝宝比较外向,有些宝宝就显得比较敏感。通过这些宝宝,基本能推测出妈妈的样子是怎样的。

  宝宝大一点以后,就学习模仿了。而模仿也是以身边亲密的人为榜样去模仿的。到宝宝两岁左右,当妈妈举起手做个样子要打,宝宝会很开心的也举起手,这时候,妈妈就是镜子。许多妈妈说自己的宝宝乱扔东西,会乱发脾气,我经常会问这些妈妈一个问题:你的脾气好吗?

  一个内心充满爱、性格稳定、安全感较高、能够很好处理情绪的妈妈,就象是一面平滑光洁的镜子,宝宝在里面看到的自己是客观真实的。而一个情绪不稳定、性格偏激的妈妈,就好比是一面“哈哈镜”,宝宝在里面看到的自己是变形的。

  我有一个心理治疗的团体,有9个成员,每周活动一次。团体治疗的好处在于有很多“镜子”,在安全的环境里,人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获得反馈,解决一些因为自己的猜测而带来的困惑和人际关系问题。有一次,一个新进的成员介绍完自己以后,就沉默地看着大家,而大家也很沉默。一般来说,新成员的加入,会让老的成员比较好奇。在沉默一会以后,我问那个新成员的体会和感受。新成员给出了一个判断:可能大家不喜欢我,并对我的话题不感兴趣。

  我就让大家对刚刚的沉默做出反馈。每个人给出了不同的反馈,各种各样的。但没有任何一个成员不喜欢那个新成员,并且大家对新的成员很感兴趣。在团体治疗小组中,成员比较开放、真实、不虚伪。当这些反馈给了那个新成员后,新成员很吃惊。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人。

  在与团体成员分享的时候,她说了自己的经历。她是家里老二,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家在农村,出生后父母帮她算命,说她命硬,克父母,克弟弟。由于父母迷信,所以很小就把她送去了外婆那里,由外婆带。外婆是一个很急躁的人,脾气很不好。特别知道这个孩子命不好后,对她不是很好。她回忆自己小时候,妈妈每次来看她,或者她回家时,妈妈总是皱着眉头看自己,脸上有可怜也有嫌弃的成分。所以从小,她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不被人喜欢的。她的样子长得很漂亮,但到25岁还没有一个男孩子追求自己。她来参加小组的原因是因为情绪不能控制,和公司里每一个同事都吵架。

  再仔细的去观察她的表情,她看任何人的时候,说话的时候,都是皱着眉头,脸上带者不屑。也许,这就是她早年在妈妈那面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吧。

  更加让她痛苦的是,她一点都不喜欢自己。但她又对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过分敏感。她把自己定位为“不被人喜欢的人”,但又要求别人喜欢自己,很矛盾啊!但这就是真实的她。她不喜欢自己的妈妈,但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她,为此她很痛苦。

  一面平整的镜子,很多人都会喜欢的,在那里照一下,看看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特别能给别人和蔼亲近的感觉的原因。这一切的起源,是那些人从一开始,就有一面平整的镜子,让自己去发展真实、稳定的自己。很多时候,心理治疗师,其实就是在做一面相对光滑、平整的镜子,让来访者看到真实的自己,并调整自己。

  做好宝宝第一面镜子,妈妈需要努力地让自己成长。一个懂得觉察和自我成长的妈妈才会心灵健康,才能做好宝宝的光滑的镜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6:10 , Processed in 0.04899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