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宝宝晕车的内因和外因
诱发动晕症的因素很多,针对幼儿的部分,可分为外在、内在两方面来谈。当然了,当内外因素同时并存时,相对会提高动晕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内在因素 1.体质:有些人天生平衡系统受激发的阈值较低,故当视觉跟前庭觉稍微有点不协调,便易受激发而产生眩晕感,当然这部分还要考虑到客观环境有无其它影响因素。 2.身体状况:搭乘交通工具时,若本身正好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病毒感染常会有机会侵犯内耳即前庭平衡系统,那么可能就比平常容易晕车。而在这之前,如果吃太饱或摄取难消化的食物,如碳酸饮料、牛奶等,造成胃胀,接着只要副交感神经稍受刺激,将导致胃酸分泌,更容易引发呕吐。此外,睡眠不足、焦虑刺激、神经质、胃肠状况不佳、头痛均为影响因素。 3.遗传:父母或家族史若有非常厉害的晕车病例,孩子发生动晕症的比例相对较高。 4.自我暗示:平时常晕车的孩子,也较容易陷入自我暗示而再发。 外在因素 1.行进平稳度:路面颠簸,造成车子晃动得厉害,以此类推,还要考量船、飞机的平稳度。 2.气味:空气当中有特殊气味或汽油味。 3.座位:因座位的关系,或一直在看窗外移动的景物、看书,使得视觉、前庭输入大脑的讯息不一致。 观察指标必知 动晕症发生在大人跟幼儿身上的病理机制是一样的,处理方式也大同小异,但除非孩子已经出现呕吐,否则在实际观察上有其难度。家长对于孩子异常的反应,常以为孩子是因为感冒,或身体有其它不舒服的地方,还是对密闭空间感到恐惧而哭闹,殊不知搭乘交通工具时,最常发生的就是动晕症。 幼儿需具备比较成熟的语言能力,方能正确及清楚表达头晕,一般约至4、5岁后,孩子才有办法说出“晕”这个字,所以在这之前,唯有依赖照顾者细心观察动晕症的相关表现,才不会遗漏或忽略,避免孩子为动晕症所苦,甚至延误治疗。 家长不但要仔细聆听孩子“有限的表达”,亦需观察有无相关症状,以下有几项观察可供参考: 1.呕吐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会表现的比较躁动,亦有部分孩子会静静地缩在一旁、紧闭双眼。 2.孩子脸色发白,且手脚会紧紧抓住身旁的物品,不敢或不愿意移动头部和身体。 3.冒冷汗为观察指标之一,但在有空调的环境内,不一定会有冒冷汗的现象。 4.突如其来的哭闹、眼睛出现异常的跳动、脸色苍白、频打呵欠,或流口水、感觉无力的样子。 5.离开交通工具后,出现胃口不佳,或突然跌倒、走路倾斜等。 小宝宝不怕晕?! 一般而言,2~12岁期间为幼儿动晕症的高峰期,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2岁后,表达能力比之前进步,加上在这之前,搭乘交通工具时多半是由照顾者抱着或采平躺姿,不仅较有安全感,而且身体较为固定,可减少被动式的运动状态,及不易因视觉刺激而引发动晕症。另一方面,人的平衡系统是可以被训练的,随着孩子搭乘交通工具的经验增多,理论上会提高个人对交通工具晃动的适应和代偿力,不再像之前一样,稍加刺激,便产生明显的反应。
许多家长于孩童时代或长大后,或多或少都有过晕车/船/机的经验,当时那种种不快,真是让人忘也忘不了。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带着他一同出游的机会多了,孩子可能发生同样的问题,碍于其表达能力未致完善,家长能否及时发现、预防,及正确处理便相当重要了。 晕不晕,和身体平衡系统有关! 为什么会发生晕车/船/机,其实要从人体的平衡系统谈起。一般人在变动的环境中,能够保持直立的姿势,而不感到头晕、前后走路摇晃、走路倾斜,甚至跌倒,及追踪眼前移动的物体,依靠的便是身体平衡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和合作。 身体平衡系统可分为前庭、视觉、本体感觉三大部分。基本上,三者中只要有两个正常运作,人体便能维持于直立、平衡的状态: 前庭系统 位于内耳里的前庭平衡系统,又可分为三半规管,及球囊与椭圆囊两部分。三半规管负责感受人体的角加速度,特别是进行旋转的运动,或产生旋转的感觉都和它有关;球囊跟椭圆囊则负责感受人体是否有直线加速度的行为出现。两者互相配合,我们才能够知道 身体正处于旋转、前进、下降、上升等动作中。 视觉系统 即我们所看到的事物,而眼部接受的讯息会再传送至大脑,影响观者的意识、行为表现。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主要是在感受人跟重力之间的关系,然而不管是在坐车、船或飞机,人跟重力的相对关系并没有改变,所以除非个体有严重的脊髓创伤,使得本体感觉受到影响,一般探讨晕车/船/机时,还是以上述两者为主,而脊髓创伤在婴幼儿中也较为少见。 ★平衡系统不协调~晕车/船/机跟着来! 当平衡系统中有任一方遭受破坏或机能出现变化,都会使人出现不平衡的感觉和动作。而人之所以会晕车/船/机,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搭乘交通工具时,视觉和内耳前庭平衡系统,所传送到大脑的讯息不协调,如搭车时看窗外景物,会觉得东西不断往后跑,可是此时前庭平衡感受到的却是身体在往前,两相冲突之下,造成大脑产生混淆。 前文提到,平衡系统中有两者无法很正常运作时,大脑就会产生眩晕的感觉,并影响自律神经系统,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大部分引起晕车相关症状的,多为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的关系,出现脸色苍白、冒冷汗、恶心、呕吐,或头痛、昏昏沉沉的感觉。通常若视觉系统跟前庭平衡系统传进大脑的讯息只是轻微不协调,还不至于引起呕吐反射,但若到出现呕吐,代表两者的不协调性已相当严重了。值得庆幸的是,只要自律神经系统正常,交感神经会马上代偿起来,所以不适感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 幼儿出游的恶梦~“动晕症” 无论是大人或幼儿,因搭乘交通工具,内耳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受到过度刺激,或两者同时传入大脑的讯息发生冲突,以致产生头晕及自律神经失调的现象,学名称之为“动晕症”。在一般情况下,动晕症乃是因平衡系统短时间机能改变所造成,所以只要外界的刺激因素消失,身体很快就会复原。
预防、改善、治疗就这么做! 大部分幼儿晕车/船/机,只要外界刺激因素一消失,身体很快就会复原,因此照顾者若能加强认识其成因、症状,即可透过有效的预防、保健、治疗办法,减少幼儿动晕症发生率及不适感。但若孩子有习惯性、明显的动晕症,那么需要及早就医,由医师检查是否有内耳眩晕相关的其它疾病存在,避免延误必要的治疗。以下分别介绍事前及搭乘交通工具时的注意事项,及日常训练平衡系统的办法: 事前注意事顶 1 视情况给予晕车药 服用晕车药仍是预防动晕症最有效的办法,至于其它民间疗法,大部分都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不过在门诊中,有不少民众反应吃姜茶、姜糖,有不错的止晕效果,而这类食物针对孕妇亦有止吐的功能。 晕车药需于上车/船/飞机前半小时服用,可达一定预防作用,但对已发生的症状无效。那么几岁可以使用晕车药呢?一般来说,l岁以内的孩子绝对禁止使用晕车药,只能采症状治疗。至于幼儿阶段,若孩子有自限性,可自行复原的动晕症,比较建议家长至医院,请医师开立合适的药物,及了解幼儿正确的药物使用方式。 医院开立的晕车药,大多为急速、单纯止晕之用,如果担心孩子会剧烈呕吐,需请医师另外开立止吐药物。而若自行到药房购买,部分晕车药具多重药理作用,可能引发其它副作用。针对较大幼儿,如果坐车/船/飞机的机会不多,暂时到药房购买倒也还好,但若孩子有习惯性、明显的动晕症,就不建议家长自行买药,而需带至医院检查。 2 避开难消化的食物 在搭乘交通工具前,若摄取难消化的食物,到时可能稍加刺激便发生眩晕、呕吐。因此除非是较幼小的婴儿,真的非喝配方奶不可,建议家长改让孩子食用白土司、稀饭、苏打饼干、果汁等,取代牛奶、碳酸饮料,而且最好能于出发前1小时食用完毕。 行进篇 1 维持所处空间的环境品质 搭车时,可以使用空调,或把车窗打开让空气流通,且尽量使车内不要有汽油味,车内的人绝对不能抽烟。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舒服的现象,不妨停车让孩子休息一下,或下车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2 挑选座位 挑选位于交通工具最稳处的座位,如搭机的话,最好不要靠近机尾巴,或两侧最外边,可避免搭机时受到混乱气流的影响而眩晕。搭船同样要避开船头、船尾的位子。至于坐车,最不会晕车的位子依序为驾驶座、副驾驶座,但考虑到孩子的年纪,一定得坐在后座,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发挥固定的功能,避免孩子因外在刺激因素而晃得太厉害。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由于坐在后座的人,相对视觉和内耳前庭平衡系统感受的落差更大,因此家长可以准备孩子的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这个玩具最好是可以固定在车上。另外,诱导孩子凝视远方的固定目标物,有助于他辨认身体是往前进的,若当时缺乏目标物,不妨改让孩子闭目养神、睡觉,同时别忘了尽量固定他的头部,减少颠簸的感觉。学龄前的孩子常因觉得坐车无聊,习惯在车上看书,这都是诱发动晕症的危险因子,一定要加以禁止。 训练篇 1 从小训练孩子的前庭平衡 婴儿时期,可以将宝宝放在床上,缓慢且轻轻地往左推、往右推,一方面做为亲子活动,一方面训练孩子的平衡功能。当他具有自我行动的能力后,则可先让孩子练习蹲下、站起,待他习惯之后,再进行原地转圈,及向左转、向右转的练习。 2 累积搭乘交通工具的经验 家长可以选择平稳的交通工具,或挑好的路况及天气带孩子出游,慢慢地增加他搭乘车子的次数及距离,逐步适应交通工具的影响。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9 , Processed in 0.05364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