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个全年散发的疾病,但是它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是发病的高峰,每年的5月份到10月份是一个发病高峰。宝宝患上手足口病后,家庭护理要注意什么呢?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到目前为止无特效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因此小儿患了手足口病,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 1.消毒隔离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两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注意休息及饮食 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宝宝可能因发热、口腔,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因而这时的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正确护理口腔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5.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紫药水)或抗菌素软膏。 特别说明:紫药水不宜长时间使用。 6.防止高热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他们多饮水,如体温超过 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7.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病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呕吐、精神差、易惊、呼吸困难、四肢震颤、抖动、站立不稳、持物晃动、四肢冰凉、出冷汗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遭遇手足口三大问答: 1. 宝贝感染后日常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宝宝接触其他儿童。 *宝宝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宝宝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宝宝粪便后都要洗手。 *生病宝宝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宝宝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宝宝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宝宝。 2. 日常用品怎么消毒? 如果家里有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 #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 #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 #宝宝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3. 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宝宝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宝宝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宝宝体温的变化。 另外,许多父母容易忽略的公共场所的用餐卫生,公共场所提供的宝宝餐椅细菌很多,从来不消毒,特别是桌面和扶手,父母一不注意,宝宝吃饭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把手和掉落桌面的食物放入嘴里,这也是引发手足口病及肠道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尽量避免宝宝使用公共的宝宝餐椅。 中医药方预防手足口病 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喝3~5天就可以,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宝宝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宝宝,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宝宝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文/《母婴世界》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7 , Processed in 0.05248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