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习惯养成的秘密-幼儿期2-3岁-家庭教育

2015-3-30 13:43|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5| 评论: 0

摘要:   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先要明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儿童某个行为习惯的产生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其一是孩子遗传的天性,天生外向的孩子喜欢舞刀弄枪,内向的孩子则可能喜欢拼图 ...

  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先要明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儿童某个行为习惯的产生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其一是孩子遗传的天性,天生外向的孩子喜欢舞刀弄枪,内向的孩子则可能喜欢拼图;其二是环境的作用,比如,不同的老师会促使孩子形成不同的学习习惯,因为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

  孩子的某个行为出现后,他有可能获得两种体验,一种是快乐的,一种是痛苦的。假如他获得的是快乐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往往会被孩子坚持下来,从而形成习惯。假如他获得的是痛苦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自然解构,因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

  比如,一个小朋友偷拿了别人的一块很可爱的橡皮,结果没有被发现,他会体验到一种不劳而获的快乐;他在适当的时机会尝试第二次,如果依旧没有被发现,他就会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尝试,直到最后形成习惯。相反,假如这个小朋友在第一次偷拿别人东西的时候,就被别人发现,并被老师惩罚、同学嘲笑,那么他就体验到了尴尬、愧疚、被惩罚和被嘲笑的痛苦,从而不会再继续这样的行为。

  上面所说的,是在没有我们成年人的控制下,儿童形成习惯的情况。事实上,孩子的行为过程中,往往会有成年人的介入和影响。我们把这种介入和影响叫做“外控”。有效的“外控”会帮助儿童形成或者解构一个习惯。那么,外控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们来举例说明。

  比如:要是孩子喜欢读书,并从读书中获得了乐趣;那么,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比如为孩子做书架、买书或者称赞他,孩子就将很快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的外控和孩子的兴趣是同向的,我们就能加速孩子习惯的形成。

  相反,假如我们的外控与孩子的兴趣是反向的,那么我们就会阻碍和破坏孩子习惯的形成。不少孩子喜欢读一些课外书,并能从中获得快乐。但是有些父母只让孩子读与学校里的课程相关的辅导书,不让孩子读他们感兴趣的课外书,那么长此以往,孩子读书的兴致就会逐渐丧失。父母的粗暴干涉,阻碍了阅读习惯的形成。

  再比如:孩子都爱睡懒觉,常常是家长叫很多次他们都不肯起床。实际上,父母每次叫孩子起床,都是在代替孩子来为他们负责,父母的这种外控与孩子坏习惯的形成是同向的;所以,这种行为会加速孩子坏习惯的形成。

  假如父母停止每天叫孩子起床的行为,并要求孩子用钟表定时提醒自己,那么,孩子刚开始时不听从,会造成迟到。迟到后受到的批评会让孩子产生痛苦体验。同时他们感到父母真地说到做到了,自己必须有所改变,这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形成自立、准时起床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左页的表格来表示。

  希望家长从此表中能把握孩子的习惯形成过程,从而纠正他们现有的坏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好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为了养成或者改变孩子的某个习惯而对其施加外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最小充分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要注重让外控来引发内控,而不是代替内控。比如说,孩子喜欢读书,我们只需要对之给予适当的关注和赞赏就行了,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奖励。假如我们给了孩子特别重的奖励,孩子就会为了奖励而去读书,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去读书,这样效果就适得其反了。同样,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但是不要过重,要通过充分的沟通让孩子从内心明白这种习惯的坏处。假如我们的惩罚过重,孩子就会被迫而不是自愿地纠正习惯,当惩罚不存在的时候,坏习惯就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类似的行为多次出现便成为习惯。习惯的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试验、检验和形成。第一次行为的出现是尝试,无论结果怎样,都不能说明问题,还需要确认;于是出现了检验和确认的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经过检验阶段,一种习惯就形成了。

  比如说课后复习的习惯。一堂课刚刚结束的时候,正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东西印象最深的时候,自己哪里掌握得比较牢固,哪里还有疑问,哪里还没有听懂,都一清二楚。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花两分钟时间整理一下课程知识,那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会开始尝试。但并非尝试之后就能够形成习惯,他们还需要检验和确认。假如他们坚持一段时间后,感到这个方法能给他们带来好成绩,他们就会认识到这种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之后,他们才会进入第三阶段,即把按时复习作为一种习惯。有些学生虽然出现了偶尔的尝试,但却因为其他因素(如同学的干扰、其他原因造成成绩的下滑等)而终止了第二阶段的检验过程,因此无法过渡到第三阶段,无法形成习惯。

  对于习惯的形成,多次的重复和强化是极为重要的“中坚力量”。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读高三的时候,有一次,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道数学题。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班上只有两个人能解答出来。老师讲得很认真,并强调说这道题很重要,类似的题型很可能在高考中出现。讲完后,老师问大家懂了没有,大家都说懂了。

  一周后,我们月考,数学试卷上的最后一道题就是我们老师讲过的那道,结果我们班上会解的人只增加了3个。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再次强调说,这次大家一定要认真听,不懂就问,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很快就要高考了,学校举行模拟考试,试卷上又出现了这道题。结果,班上能做出这道题的也只增加了7个人。这次老师发火了,用了整整一堂课来讲这道题。

  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那年高考就真的考了这道题。猜猜我们班有多少人做出了这道题呢?只有31个人,约占我们全班人数的57%。 《孟迁自传》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值得庆幸的是那年我在那57%之列。这件事情很小,但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三次着重强调、两次教训,为什么才换来57%的成功率呢?为此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能不能完全听懂是一个层次,听懂了会不会用、能不能牢固掌握又是一个层次。高考是限定时间的,每个考生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能熟练运用解题方法的人才能成功。这就是一道题老师讲了三次,最终还是只能有57%的人得分的根本原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同样,我们要帮助孩子养成或者纠正一个习惯,也必须有一个强化和递进的过程。许多家长朋友抱怨“说了多少遍,他就是不听”、“犯过多少次错,他就是改不了”,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帮助孩子强化习惯的程度还不够,量变没有形成质变。

  关于习惯养成和纠正的强化,教育界有两个有价值的经验:第一个经验叫做“循序渐进”,第二个经验是关于习惯形成周期的,叫“重在前三天,成功一个月”。

  循序渐进就是把目标分为几个阶段,按照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阶段性推进。比如,北京有一个读五年级的孩子,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写作业拖拖拉拉,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没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离开座位五六次。孩子的母亲来向我咨询,我跟她讲,孩子已经形成这种行为习惯了,要求他立即改掉是不现实的,要有循序渐进的准备。然后,我和她一起制定了一个阶段式推进的方案。即:

  第一阶段:如果孩子写作业时,每小时的离座次数能减到三次之内,就允许他看电视,周末还带他去玩,否则就禁止他看6点钟的动画片(6点钟看动画片是孩子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孩子在第一个星期有三天达到了要求,三星期之后就可以完全做到。

  第二阶段:在上面的基础上,再把标准提高到每小时离座不超过两次、一次。三个月后,孩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顽习。

  经过多次的教育实践,教育界发现,要养成一个习惯,前三天是人们和旧习惯作斗争的过程,属于“扭转期”或者说“发动期”。在这个阶段人们要格外努力,前三天打好基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是习惯养成的“保持期”,因为前三天是人们下定决心改正后最热情的阶段,在过后的这个阶段就容易出现反复或中断,所以我们绝不能放松。经过这两个阶段,人们就能养成或者纠正一个习惯。

  懂得了习惯养成的规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章可循。然而,真正要让孩子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还需要有足够的意志和恒心,许多家长半途而废,实在令人惋惜。

  后果教育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会通过行为的后果来确认和修改自己的行为。在儿童的习惯培养上,后果教育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俗话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人们对于某件事情的后果心有余悸的时候,就会自动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曾经是一个粗心的人,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

  那个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回家开完门之后,就随手把钥匙放在电脑桌上。

  有一次,我写作的时候发现香烟没有了,就下楼去买烟。等到买烟回来,我才突然想起来钥匙还在电脑桌上。怎么办?这个“必然的意外”,让我一下子陷入了窘境。后来,我只好拨打110开锁热线求助。接通后,工作人员告诉我,夜间上门开锁收费100元。因为路途远,大约要60分钟后到。我一听心里好沮丧,那个时候我的收入还不高,100元白白浪费在这样一件事情上,我好不心疼。更尴尬的是,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这段时间怎么熬?而且最要命的是我正在赶一篇稿子,跟人家编辑说好了明天交稿的。在寒冷、尴尬、沮丧的包围中,我度过了毕生难忘的60分钟。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因为那次经历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孟迁自传》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家庭教育中,有时候,让事实给孩子一个教训,会立竿见影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位家长朋友向我诉苦,说她的孩子读小学四年级,有赖床的坏习惯。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好难,叫好几遍都不起,孩子还不耐烦地说她讨厌。她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告诉她,给孩子买一个闹钟,以后再也不去叫孩子起床,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位家长回去就按我的话做了。第一天孩子根本没当回事,因为他已经习惯妈妈叫他起床了。可是没想到妈妈真的没叫他,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8点了,妈妈早就上班走了,他慌慌张张赶到学校,因为迟到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孩子下午放学回来,一进门就埋怨妈妈不叫他。妈妈却告诉他,以后再也不会叫他起床了。孩子一看不能指望妈妈了,于是只能自己用闹钟定时。结果,第二天他还是迟到了,因为他被闹醒之后又睡着了。当天孩子又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而这个孩子又很好面子,所以受到老师批评后心里很难受。第三天早上,闹钟一响,他“噌”的一下就坐起来了,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很多小学生身上都有这样的问题,对于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敷衍了事、言行不一。有一个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做完作业之后检查一遍,孩子每次都说“检查过了,没有错误”,可是事实上作业却总是错误百出。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就说这次是不小心,下次注意。这位家长抱怨说,自己批评过孩子多少次了,就是没效果。我建议他也采用后果教育法来试一试。

  这位家长回家后,就开始设计教育计划。第二天晚上,孩子草草地做完数学作业后,就兴致勃勃地跑到客厅看电视。父亲问他作业检查了没有,孩子说:检查完了,就在书桌上,不信你去看。父亲找来孩子的作业一看,发现和以往一样,错误都不止一处。可是这次父亲没说话。孩子很纳闷,平时爸爸每次都要批评他的,为什么这次却没发作呢?

  到了周末,孩子拉着父亲去动物园。父亲问:谁说要去动物园了?孩子提醒他是上个星期天他说的。父亲却说:说过的就算数吗?孩子回答:当然,说话怎么能不算数呢?父亲说:那你为什么说好检查作业,却不去做呢?孩子愣在那里,没话说了。父亲说了一句:你对自己的话都不负责任,我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任?说完就走了。这以后,孩子做作业敷衍了事、言行不一的现象就少多了。

  后果教育法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问题,因为有些后果的代价是我们承受不起的。我们要灵活地运用它。除了后果教育法之外,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消除坏习惯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多。家长朋友应该在理解习惯养成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方法加以灵活地运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7 , Processed in 0.05796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