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幼儿期2-3岁-家庭教育

2015-3-30 13:44|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4| 评论: 0

摘要: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那些把“我该怎么办”挂在嘴上的人,往往不仅是缺乏方法,他们也缺乏方向。所以,在本 ...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那些把“我该怎么办”挂在嘴上的人,往往不仅是缺乏方法,他们也缺乏方向。所以,在本书中我用很多的篇幅来阐述父母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在此章讨论的是,当我们确立了教育目标后怎么办。我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具体的经验,然而这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越具体的经验虽然越有效,但是它的适用范围也就越窄。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章的内容从心态上有所改变。

  只有“自己”一个上帝

  为人父母并不容易。大家生活得并不轻松,拮据的经济状况、繁重的工作、优胜劣汰的压力,是大多数父母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维护生活的正常运转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构建和经营自己的人际圈,还要赡养老人,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诸如此类,一言难尽。

  教育子女本身也有着从未有过的困难:首先,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经不得任何闪失,父母又缺乏教育的经验;其次,时代变化这么快,孩子获得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父母的权威地位很难确立;再者,现在孩子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高考逐渐演化到幼儿园、小学,父母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很难摆脱功利心理的左右,而功利心理又是教育的大敌……于是困惑、烦恼、恶性循环甚至家庭悲剧越来越多。

  通常,人们遇到困难往往选择求助,遗憾的是,父母们对求助寄予的愿望总是落空。因为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专家。

  中国可能有家庭教育评论家、家庭教育史学家,但是却没有知行兼备家庭教育指导专家。理论家缺乏实践,实践者没有理论。理论家有教育原则、教育方向,却没有教育技术,他们只能给家长方向上的指引,家长哪有那种一点就透的水平呢?所以他们听了专家的讲座和指导,知道了应该做什么,可就是做不到。与之相反,成功的实践者由于没有理论素养,所以很难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提炼出规律性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东西,只能给别人介绍一些具体的、表面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很难迁移。所以,家长们听了实践者的指导似乎知道怎么做了,可是做完后却发现孩子根本不买账。

  既然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帮上我们,那我们怎么办呢?很简单,别人靠不住,我们就靠自己。天助自助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中国没有真正的专家,家庭教育也没有绝对的外行。家庭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但是这门科学还处于十分幼稚的发展阶段,很多时候他还落在个人经验的后面。人们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永远无法知道收音机是如何发声的,因为人们的经验远远落在无线电科学的后面,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经验,现在的家庭教育理论却常常解释不了。中国目前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都是靠家长个人的觉悟。所以,我们只要用心对待家庭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行”。

  诚然,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说到底,做父母是本领,就像谋生的本领一样,谋生的本领带给我们生活的经济基础,教育的本领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家庭的幸福。谋生的本领不是生而有之,教育的本领也同样需要练就,需要学习、借鉴、思考和摸索。成功的父母是从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对于家庭教育我们就应该有这种自我成长意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要放弃的时候,提醒自己,以后孩子让自己头疼的时候还多着呢,现在锻炼锻炼很有好处。

  我们不应该一遇到困难就想到去寻求指导帮助。这就好比解一道数学题,不要自己还没弄明白自己卡在哪里,就去问别人,那样对我们毫无益处,也无从增长自己的能力。专家、别人都靠不住,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能靠我们自己突围。当然向别人请教在某些时候是必要,但是能不去找别人,就尽量不要去。自己解决困难,才能实现成长和超越。虽然,也有自己无法处理、无法超越的困难,但是这个概率太小了。凡是成功的父母,必然都有积极的“突围”心态;凡是遇到困难就放弃自己努力而去请教别人的人,必然鲜有长进。

  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

  那是一个晚上,我的女朋友来我家玩,我们聊得很开心。可是,当我在卫生间冲水时,我们家的水龙头突然关不住了。我早就发觉水龙头有点松动了,但是它突然失去控制,依然让我猝不及防。水像河堤决口般哗哗地流着,作为一个有水资源观念的人,我的心揪成一团。

  怎么办?我和女友一起焦急地想着办法,向邻居求助。这是我们的第一反应。邻居正好在家。好心的邻居知道情况后,马上拿着钳子来到“现场”,但是随后发现水龙头已经完全拧不住了,水依然在无休止地流着。没有办法,邻居建议我们去找一楼的人家,总闸在他们家里,他们可以先关上,等到明天去请工人来修。

  一楼的邻居也很配合,听说后立即关上总闸,我们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是随后,这种办法也被推翻了,原因是关了水闸,我们整个单元就停水了,而大家晚上都需要用水。很快有许多人找到一楼去开水闸。我们卫生间的水再次奔流不止。

  难道就这样让水流一夜吗?决不。我们根本无法忍受。那么该怎么办?我们开始自己想办法,我们先是试图用绳子把水龙头拴住(我们家的卫生间是便池式的),但是失败了,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把绳子拴那么紧。然后,我们开始满屋子里找东西、想办法。有几次我真的绝望了,而我的女友依然坚持。

  大约二十分钟后,问题居然解决了。办法也很简单,我们找到一根木条,利用墙角,把水龙头的开关给卡住了。

  需要一提的是,我本来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差的人,在我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是我的女友坚定了我的信心,使我们在一次次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最终解决了问题。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意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我发现,动手能力差的人最大的障碍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困难首先向别人求救。假如别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事情弄好,动手能力差的人就会想,你看,人家都费这么大劲儿,自己肯定不行;假如人家很快就搞定了,事情本来简单得不得了,能力差的人则想,别看问题简单,我就发现不了问题出在哪里,要不是人家,自己得弄半天还不一定弄得好。动手能力差的人不是力气小、不是脑子笨,问题在于他开始就断定自己的努力会无济于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这件事情很小,过去也有五年了,可我依然记忆犹新。许多不可能的事情,仅仅是看起来不可能。然而,只有我们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思考、去分析、去尝试、去探索,只有在我们去尝试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成功,有时候,看起来似乎依然没有进展,但是我们已经离成功越来越近,但是我们的自我怀疑则可能让我们马上放弃。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如果从多个角度考虑它,调用各种资源,借助别人,或者借助环境、工具,往往都能把问题解决。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一个通过想办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

  很多时候,比如改变孩子的习惯或者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事情看起来依然如故,其实也在起变化,事物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量变引起质变,关键是我们要有信心,能够坚持到底。

  准确地说,父母在面对问题时内心的应对状态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总体状态和结果。是选择向别人求助还是选择自己解决这很关键,在问题比较棘手时是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还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退缩也很关键。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同结果。

  托马斯•爱迪生说:“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多么近。”家长们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也许就在于此。他们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更少地去尝试,从而他们的教育能力和经验得不到提高,反过来这些又使他们更不自信,更不愿去尝试,从而这种循环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差距和失败。只有认识到这些,父母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思维习惯上的依赖和妄自菲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才真的有希望。

  爱因斯坦说:凡事都有解决的方法,无法可想的事情是没有的。笔直的木棍可以变成标准的圆轮,铁不仅能漂在水上,而且能飞上天。科技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科技不够发达的时候,人类也造出了万里长城和金字塔。只有放弃想办法,没有想不出办法。关键是要有信心,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三个经验

  树立方法意识,相信自己,养成探索的习惯,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格外重要的。在此,我再为大家提供三个具体的经验,有的是谈思考的方法,有的是谈心理素质,不一而足。但是,无论我举多少个例子,讲多少条经验,都是无法应付现实的变化和各个家庭的不同的,教育技术的提高必须依赖个体的实践。

  一 顺其自然

  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杀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当疱丁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他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就像舞蹈和音乐一样动人。

  文惠君见此不觉呆了,他禁不住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在刚开始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3 年之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了更多牛以后,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去看它。我知道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丝毫受损。技术高明的厨师是用刀割肉,一般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可还像刚磨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刃极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仔细观察,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人生的道理呢!”   

  《庄子•养生主》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所在,遵循规律就仿佛庖丁解牛,事半功倍,物我双畅;而违背了规律,就仿佛用刀砍骨,事倍功半,烦恼无尽。但是规律不是自己展现的,需要实践的摸索,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

  教育亦是如此。谁能让几十个四五岁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竟然鸦雀无声?谁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会复杂而枯燥的地图知识?蒙台索利和卡尔•威特遵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很轻松地就做到了。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肃静练习 有一天,蒙台索利抱着一个四个月大的女婴走进了教室。她怀中的婴儿十分地安静,这种安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教室中的其他儿童说:“看,她毫不做声。你们谁也不能做得像她那么好。”儿童们用异常的眼光看着她,并不能马上理解她的意思。她接着说:“注意,它的呼吸是多么柔和,你们谁也不能像她一样平静地呼吸。”惊奇的并且一动不动的儿童开始屏息了。教室里出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肃静,往日很难听见的钟表的声音开始在每个人的耳边响起。没有一个人做出能被感觉到的动作,所有的儿童都入神地体验着这种肃静。

  儿童们对和谐的安静不仅十分敏感,而实际上这也是他们内心深深的愿望,只不过他们从前不知道。用这种肃静练习来制止噪音是蒙台索利在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地图 带孩子在周围的村庄里散步已经成为父子俩人的习惯,每次老威特都让孩子记路,孩子很愿意做这件很有意思又能给他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在小威特对临近几个村子有了基本了解之后,老威特便带着纸和笔与孩子登上自己村子里的高塔,那也正是小威特向往已久的地方。登上高塔的小威特十分兴奋,老威特趁机让孩子把他们走过的道路一一指给他看,孩子兴趣盎然地寻找着自己熟悉的地方。老威特进一步提议孩子把这些用笔画下来,小威特愉快地答应了,当孩子遇到不太熟悉的地形时,老威特就给他补充。然后,父亲领着孩子走下高塔,再去散步,在途中和孩子一起把所见到的商店、邮局、森林、河流等重要的地方补充到地图上。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兴奋。当一切完成后,老威特问孩子愿不愿意看看真正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孩子当然充满好奇。于是,老威特买来了当地地图,并在跟孩子所画地图的对照中轻松地向孩子讲解了有关地图的知识。

  二 君子善假于物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进入了青春期,越长越漂亮。妈妈在高兴的同时,也不免担心女儿抵挡不住追求而走弯路。怕什么来什么,妈妈经常接到男孩子打来的电话,很多时候,女儿回家的时候神采飞扬,问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她笑而不语。这位母亲的担心越来越重了,可是她知道,讲道理孩子很难听进去,禁止女儿跟别人交往又不可能,还容易起反作用。这位母亲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周末,妈妈和女儿约好去买衣服,妈妈答应给女儿买一件最喜欢的衣服,只要女儿喜欢,不考虑价位,但是只能买一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母女俩高高兴兴地来到服装街,店里的衣服花样翻新,目不睱接。还没走几家店,女儿就被一件衣服吸引了,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件衣服,稍作思考,就决定买下。妈妈付了钱,然后和女儿一起开始为自己挑衣服。

  可是,就在为妈妈挑衣服的过程中,女儿又看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衣服。后来,走完这条街,女儿知道了哪件衣服是自己最喜欢的,而以前买下的那一件简直不值一提。可是当女儿向妈妈撒娇要求买下那一件最喜欢的衣服时,没想到平时很好说话的妈妈一口回绝。

  一回家,女儿就赌气似的躲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看在眼里,微微一笑。吃晚饭的时候,妈妈感到时机到了。

  于是,问女儿:“还在生妈妈的气?”

  女儿不说话。

  妈妈说:“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平时很好通融的妈妈,突然变得的不可理喻。”

  女儿依然没说话,不过从她委屈的眼神里,妈妈看了她的认同。

  妈妈接着说:“女儿呀,你是妈妈最爱的人,妈妈怎么会连件衣服都舍不得给你买?”

  女儿说:“那是为什么?”

  妈妈说:“妈妈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对于只有一次机会的事情,不要刚开始就下结论。”

  女儿不说话了,若有所思。

  妈妈说:“有些事情妈妈不会问,但是凭妈妈的经验,能感觉到很多男孩子在追求你,而且其中有你喜欢的。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一定要选对人。你现在缺乏经验,很容易被打动,但是如果你轻易地就断定这个人是你最喜欢的,是你一生相伴的,那你很可能要吃今天买衣服的苦头,不过那个苦头可要大多了。你将来还要上大学,还要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改变,你的性格和喜好也会不断改变,那时候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远远不是你现在能够预测的。我的好女儿,今天你最喜欢的那件衣服,妈妈已经背着你付了钱,你随时可以去取。但是,假如在感情上你走了弯路,妈妈就帮不你了!

  我们需要向这位母亲学习什么呢?首先我觉得这位母亲懂得要想达到教育的效果不能率性而为,要寻找时机;其次,要善于借助其他的事物做教育的铺垫。荀子曰:君子生(同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能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并非有特殊的本事,而是懂得借助外在的力量。外在的力量既可以是某个事件,又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个环境,古代孟母三迁其居,来促使孟子读书,就是借助环境的经典事例。当然,借助外力,并非自己不努力,孟母除了搬迁之外,自己很注意对孟子的教育,孟母断织就是明例。

  三 耐心和和恒心

  故事一:永远的坐票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故事二:三天和五个小时

  我在大学毕业前夕曾到一个省直机关实习,该机关有自己的月报,每到月底要给全国的兄弟单位邮发三千多份。邮发报纸需要叠报、装信封、粘贴地址条和封口四个步骤。三千不是一个小数目,三千封信堆在地上是很大的一堆,当时这是我所在科室很大一项“工程”,我们科室四个人,每次大约用三四天的时间完成,而且大家都叫累不迭。这已经成为我们科室的惯例。我是一个认真的人,我决定计算一下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通过试验,我发现叠报纸需要13秒,装信封需要2秒,贴地址条需要3秒,封口需要3秒,那么邮发一封信的全程需要大约21秒的时间,四个人完成3000封信需要4.375个小时,也就是4个小时20多分钟,就算中间休息三次,每次十分钟,五个小时也够了。

  为什么那个人永远能找到座位呢?为什么五个小时的事情,大家要用三天来完成,而且还要喊累呢?北方有句俗话说:手是好汉,眼是懒蛋。就是说,很多事情是感觉上很多,但真正做起来远没有想像的那么难。教育孩子也是这样,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成绩发愁,都落下这么多了,可怎么办呀。其实只要能够看清目标、定好计划,踏踏实实地努力,有半年的时间就能赶上去了。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某个坏习惯发愁,比如学习不专心、贪恋网络等,经常抱怨无论怎么说也没用,孩子就是改不了,其实,改变孩子的习惯没有那么难,根据教育学的研究,通常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了,只要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行了。

  简而言之,事情往往没有看起来那么难,关键是要有耐心和恒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马卡连柯说,如果让我用两句话来总结教育的经验,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地要求孩子。我始终特别信奉这两句话,认为这两句话包含了很丰富很辩证的关系。尽可能多地尊重,又尽可能多地要求,要求也是尊重,尊重也是要求。尊重是要求的前提,要求又是更深层次的尊重。一方面只有对孩子个性特点、个人权利、个人尊严和自由有足够的尊重,才能提出合适的有促进意义的各方面的各种要求;另一方面要求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对孩子不做要求或者要求过低,就等于对孩子不抱期望,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一个人被寄予厚望更能激发他的积极心态,当然,我所说的高要求不是盲目和凭空而来的。没有要求往往就没有方向和动力,也就没有发展,只有对孩子有足够的要求,才能促进孩子健康蓬勃发展,才能算得上对孩子真正的尊重。

  而且,从很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要求孩子什么,他就会发展什么。我们要求孩子自立,孩子就能自立,只要我们坚持不去代他做本来应该他做的事情;我们要求孩子细心,不去一遍一遍地提醒和催促他,他就会自己要求自己;我们要求孩子有上进心,用自己的例子示范给他看,帮助他体验到进取的快乐,他就会逐渐具有上进心。在儿童早期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个个要求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不种,就错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将来只能一无所获。

  当然,尊重和要求并不是简单的,它需要家长做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首先家长必须细心地观察和反复地分析孩子各方面的特点,谨慎地衡量要求的分寸,果断地执行自己的要求。而如果要求孩子进取心很强的话,家长就要有足够的企图心;假如要求孩子克制自己的话,家长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控制力;假如要孩子心胸明朗,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理由告别阴郁,要同孩子每一点消极的想法展开辩论。总之,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努力、意志和冥思苦想,即便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也是一项完整的艰巨的教育事业。

  许多家长读到这里可能会望而却步,因为这句话可以给人艰苦、曲折、长期、大工作量的暗示,所以需要说明一下:

  其一,家庭教育对家长的要求实质上是指一条自始至终贯穿于生活的线索,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是很不值当的原因而把这条线索给中断了,实在不辨轻重;

  其二,处理问题或者要想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需要有面对和承担的勇气,有坚持不懈地执著;

  其三,家庭教育有多种状况,不懂教育的家庭恶性循环,亲子之间互为障碍,互相怨恨,而那些父母能够有效地起到教育作用的家庭却相得益彰,互爱互励,既能享受最温馨的天伦之情,又能实现饱满积极的充实人生;

  其四,教育孩子,虽然无法避免劳心、劳力,但是每当克服一个困难,或者取得一个进步,都会带来很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幸福不仅可以开创孩子成长的新局面,也是为人父母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因为只有我们才拥有获得这种幸福的机会。

  简而言之,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而要求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虽然,这需要付出很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亲子双赢

  1985年11月8日,我的女儿诞生了,取名叫克洛艾。

  事实上,她在出生前就开始激励我,我在怀孕期间就决心要为她多做一些事情:更多的母爱,更加成熟,更加负责任,更具创造性,更加多产,更有保护能力。我要尽可能地对得起她。一切都用配不配做她的母亲来衡量。事实证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很快就成为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我认为她是“冠军”,一个冠军人物。她一年年地长大。她在婴儿时期非常活泼好动,到儿童时期又变得非常有创造性。到6岁的时候,她激励我更好地利用我的时间。有一个周末,我抓紧时间读书,她就专心致志地玩她的积木。几个小时过去了,她不希望有人去打扰她。后来,她问是什么时间了,我告诉她两点了。她马上变了脸色,哭喊着说:“噢,不,我浪费了整整一天时间。”那些浪费时间的人,在她面前一定会感到脸红。

  她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经常宽慰那个不合群独自吃午饭的孩子或者那个她认为被不公正地解雇的老师。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4岁的时候站在学前班全班同学面前,含着眼泪讲述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件破坏野生生物和环境(这个字她当时还不会发音)的问题。

  她的自信,她的自重,令我惊叹,并且也激励着我(我是属于缺乏自重的那一代人)。她7岁时,有一天早晨,我叫醒她去上学。她在头天晚上生病了,但仍坚持要去上学。她真的要去吗?为什么今天不在家呆一天?不,她坚持要去,她睡眼蒙眬地把两个小拳头伸过头,大声地说:“我是克洛艾•马勒,我是大力士,我能做到。”

  她勇气十足,并且兴趣广泛,在这方面我自愧不如。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克洛艾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她总是不乏勇气和豪爽。在克洛艾9岁那年,她的父亲得了重病。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既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我,但每天早晨她走进四年级教室的时候,总是轻松愉快地向大家说“早晨好”,而她的大部分同学回答起来总是没精打采的。

  六年级的时候,由于克洛艾乐于帮助和鼓励周围的人并且抱有积极的人生观,她荣获学校颁发的“精神奖”;这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我这个人容易悲观,是她的精神经常激励着我。

  有一天晚上,克洛艾、我的兄弟克里斯、克洛艾崇拜的贝婶婶和我一起到我母亲那里吃晚饭。我母亲住的房子一尘不染,里面铺着粉红色、淡紫红色和象牙色的地毯。走进这样的环境,孩子们一般都会很拘束。克洛艾当时才11岁,她一蹦一跳地进了起居室,手里拿着一大杯橘汁。我们正想给她换一杯白葡萄汁,她就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去了,无意中把满满一杯红色的橘汁洒翻在崭新的粉红色丝质沙发坐垫上。在一瞬间,我们都呆住了。我的母亲还没有进来,尽管她宠爱克洛艾过度,但这次恐怕也要发火了。

  于是,我们一齐动手,苏打水、湿海绵、纸巾一齐上,又擦,又吸,又吹,仍然无济于事。听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克洛艾灵巧地把沙发垫翻过来坐到屁股底下,嘻皮笑脸地冲着大伙说:“生活真美好!”

  (坎迪丝•柏根 美国影视演员,著名电视剧《风云女郎》的女主角)

  亲子之间是可以实现互相支持、互相鼓舞的双赢关系的。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双赢,而是互相妨碍、互相讨厌。我们的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话语1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跟大人一句话没有,可见了他那帮小伙伴,话可多呢……”

  话语2 “我妈可烦呢,没说两句话就开始教育我,真没劲……”

  咨询中,我经常听到父母们这样的抱怨:有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之后很少跟他们说话,有事情也从来不和他们商量;有的父母说他很想跟孩子沟通,可是孩子老是躲着他们;有的父母说,孩子越来越不可理喻;有的父母感到孩子“不知好歹”;有的父母说孩子每天像是吃了火药,沾火就着……他们的问题虽然花样百出,但是我知道这都是亲子关系不好的结果,假如他们不去改善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第一个环境,亲子关系是孩子人生最初的人际关系。那么,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1.亲子关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状况是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最早范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以及处理争端的方式,影响到孩子与同伴和师长的交往的风格及其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

  2.在干涉型父母管教下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目标、喜欢推卸责任;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3.家庭生活以及父母的职业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和职业发展;

  4.父母的教育观点是否一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自尊心的发展;

  5.能够与孩子在性方面进行充分沟通的父母,其孩子对恋爱和性交的态度更加审慎,他们的婚后生活更容易获得稳定和幸福;

  6.夫妻关系的模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将来对配偶的期望。

  父母通过与孩子的交往,训练并示范了儿童获取规则的能力,从而对孩子人格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与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担负什么责任。

  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归属与保护

  那时候,我要依靠笨拙、坚硬的钢制脚撑才能走路,妈妈斥责所有嘲笑我的路人,并告诉我“这是上帝送给我的魔术鞋”。我的智商只有75,妈妈想尽办法让我就读正常学校,她总是一遍一遍地告诉我:记住,你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1995年荣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我见到的最伟大的母亲形象之一。一个母亲无论多么平凡,如果她能有效地让孩子感到爱和保护,她也不再平凡了。

  孩子们需要爱。尽管每个人都需要爱,但是孩子更为需要,这就像一棵新生的树苗比一棵长大了的树更需要阳光和水一样。孩子得到爱,才能去爱别人;得到爱,才能去爱生活。正如蒙台索利所说: “没有爱,一切都是枉费。”没有比孩子的心灵因为缺乏爱而变得冷漠更残酷的事情了。

  孩子尚未成熟,他们的体力、社会性和智力还不足够进行独立的生活,他们需要通过父母的帮助完成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事;他们的心灵还过于脆弱,缺乏必要的勇气、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需要父母的鼓励、安慰和保护……亲子关系并非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因为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父母,而不是父母依赖孩子。

  没有父母的指导,孩子也会独立探索。但是,这样的探索是有风险的,就好像把一个婴儿一个人留在院子里一样让人担心。父母固然不可能永远地指导孩子,固然会鼓励孩子自主、自立,但是也要尽量降低孩子独立探索的风险。打个比方说,生活是大海的话,那么孩子必须要学会游泳,自己的风格也只能靠摸索来形成;但是,我们要防止孩子在毫无经验的时候坠入深水。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归属和保护,这是他们的责任。每一点的缺失都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设置障碍,甚至出现教育悲剧。很多人都是因为童年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从而一生缺乏安全感。这不仅影响到他的交际、婚恋,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太听话的孩子可能因为过于服从而丧失自主性和生命的活力,但是孩子完全不听话就意味着父母失去影响力(当然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如果孩子不听从我们,我们的教育要求再合理也没有用处;如果孩子不是从内心信服我们,我们的压制往往让事情更糟。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听从又信服我们呢?这取决于我们对孩子而言是否具备威信。父母的威信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前提。

  三种经验

  那么,如何在孩子面前建立我们的威信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感受一下威信是什么。请跟随我的思路,来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几种经验:

  第一种经验

  人们是否听从一种建议,往往不在于建议是什么,而是在于建议是谁提出的,在于我们对这个人的信服程度。医生对我们健康的建议我们是肯定听从的,成功者的经验我们是听从的,那些长者、过来人对我们的忠告我们也是愿意听的;相反,假如给我们提建议的人不是专业人士,不是成功者,不比我们更智慧、更成熟,我们一般就不予理会。

  第二种经验

  即便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提供建议的人也值得信服,但是我们仍然未必听从这个人,因为当我们的理智败于感情,败于我们的惰性的时候,我们就会放任。所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但是听老师的话;所以爱人要求我们不吸烟我们办不到,但是办公区禁止吸烟,我们就能够忍住我们的烟瘾。简而言之,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做不到,我们明明知道不该做,可是管不住自己,这个时候,就需要威慑。

  第三种经验

  即便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提供建议的人也值得信服,而且这个人对我们也有威慑作用,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听这个人的建议吗?不一定。假如我们讨厌甚至憎恨这个人,那么即便我们知道这个人说的对,知道不这样做对我们自己有威胁,但是我们依旧会不听这个建议,因为为了向这个人证明我们讨厌他或者憎恨他,我们会逆反,会反抗。

  上面这三种经验包含了威信的秘密。它们分别代表构成威信的三种基本要素:信(信服因素)、威(威严因素)和情(情感因素或者说好恶因素)。

  换而言之,我们要想让孩子对我们心悦诚服,我们需要让孩子信服我们、让孩子感到我们的威慑,还要让孩子喜欢和亲近我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信 服

  构成父母威信的第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信服因素。孩子对父母的信服有双重的含义,其一是对父母精神特质的追从、向往;其二是孩子对父母的信赖。

  孩子渴慕和欲求的人格、思想、能力、境界等,在家长身上具备,孩子自然产生信服并效仿,这就是追从。追从是一种亚信仰。通俗点讲,就是我们身上要有让孩子佩服的地方,而且越多越好。孩子爱玩电脑,我们是程序设计员,孩子怎么会不向往我们?孩子渴望坚强,我们意志坚如磐石,孩子怎么会不信服我们?孩子崇尚智慧,我们对很多问题都能有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孩子怎么会不愿意听我们的意见?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文化水平或者社会地位低,其实知识或者地位并不是威信的必要因素,只要家长处事谨慎、爱动脑筋、人格高尚,就可以获得孩子的敬佩。最怕父母自身缺乏修养又不思进取。事实上,为了孩子而自我提升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

  “信”其实指的是家长的精神内容。假如家长精神内容过于贫乏,比如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待人原则和人生追求,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找不到优秀的榜样可以效仿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精神空虚、内心无着落。我们经常见到那些出身最下层的孩子,由于家庭处于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困中,导致孩子没有追求、不懂礼仪、追求低级趣味、做事缺乏原则等,就是这个道理。

  假如家长的精神内容过于浩瀚而且境界极高,既可能给孩子一个很高的起点以及丰富的精神给养,也可能导致孩子感到无法超越,而选择退缩、转移或者反向。比如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不学文学,不爱哲学,而对科学充满兴趣,最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就是这道理。因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父母是一座高峰实在无法超越的时候,与其忍受这种失望,不如另辟它途。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在普通家庭中出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权威性的指导

  父母不应该武断专制,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自我怀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也有不少时候比我们聪明以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但是,父母的权威性也是必要的。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过犹不及,预防矫枉过正。

  孩子们缺乏经验,不仅缺乏处理事物的经验,也缺乏思考的经验和情绪调节的经验。他们容易绝对化地看待问题,容易被表面的现象迷惑,容易对一些很快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并且不太懂得如何对待冲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我们的指导、示范甚至是控制。孩子比我们有更多的热情,而且对各种事情和感情都很敏感,这是好事,我们应该保护和学习。但是,孩子的感情和理智发展太不平衡了,他们的感情绰绰有余,理智却远远不足,增加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学会思考以及防止感情用事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然而,如何能指导孩子,又不被孩子感觉到干涉而拒绝和排斥,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以及一些教育的策略,虽然有时候,我们一下子想不出好办法,但是这很值得我们仔细思量。

  民主与开放

  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亚平等型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同时孩子也有比较充分的民主。

  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的描述:

  孩子的爱好和愿望得到尊重,孩子与父母不同的观念的差异得到尊重(不涉及是非的差异);

  对绝大部分的家庭事务孩子都被允许参与并且孩子的意见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有关孩子的决定,孩子拥有很大程度上的决定权;

  孩子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见,亲子之间习惯以磋商来解决问题;

  父母既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对孩子进行指导,也随时从孩子身上学习新鲜的东西;

  亲子之间既有父母同子女的亲情,又有伙伴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父母和孩子两代人出现冲突是很自然的,但是如何解决冲突则每个家庭各不相同。在此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微笑协商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第1步 分析确定冲突是什么;

  第2步 分析判断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第3步 找出解决这一冲突的各种办法;

  第4步 分析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5步 找出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6步 实践并检验、调整双方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总之,失败的父母总是让孩子感到无尽的委屈和压抑,而父母又被孩子弄得头痛,两代人互为障碍。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让两代人都感到幸福和充实。不管现在的亲子关系如何,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都应该向“亚平等型”关系努力。这种民主和开放,可以使孩子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尊重,亲子之间因为互相的支持、学习而达到双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 爱,如何爱

  也许有的父母奇怪,难道父母还有不爱孩子的吗?父母绝大多数是爱孩子的,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方面,父母爱孩子是一回事,而孩子能否感受父母的爱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积极的关注是否一贯或者是否受一定条件限制。

  A 孩子能感到您的爱吗

  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不习惯于轻易表达,尤其是父亲,以致于尽管父母们爱孩子爱得很深切,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自己跟孩子讲话不用客气,而实际上态度很凶,以致于孩子渴望成为“客人”以便家长对他和蔼一些;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比较严厉,孩子经常处于被惩罚和训斥的威胁之下,对父母有很重的畏惧心理;

  比如有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却不说明理由,以致于孩子感到自己处处被支配,不仅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还会埋怨父母侵犯自己的独立;

  有的父母或者由于工作忙或者因为忙于自己的娱乐而很少与孩子呆在一起,以致于让孩子产生被父母疏远或者被父母遗忘或者在父母心中自己无足轻重等错觉。

  B 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爱

  另外一个重要的情况是父母不能对孩子表现出持续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比如说,父母过于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孩子横加指责,给孩子一种父母的感情很不可靠的感觉;

  比如说,父母脸上的“天气”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剧变化:成绩好态度就好,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成绩不好就冷若冰霜,孩子想干什么都不成,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喜欢自己,而是喜欢自己的成绩。其实,考砸的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怀和接纳。我曾听说有一位母亲带着他刚刚出狱的儿子上街,逢人便讲,他曾经是个罪犯,但他永远是我的好儿子。以此来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这样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把自己的态度与孩子的成败挂钩,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却非常容易伤害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爱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到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我们会更高兴;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感到家庭是个避风港和加油站;做孩子某项活动的玩伴;能够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闲聊,仅仅是闲聊……这样才是更为和谐的爱。2 关注并支持

  通常情况下,父母一般比较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发育和道德品质。这些方面比较明显,也很重要,但是若父母只关注这些,父母的视野就过于狭窄。那么,父母还应该关注孩子哪些方面呢?

  A 个性与情商

  父母不仅应该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给予关注,还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情绪给予关注,比如孩子的意志是否坚强,孩子把握情绪的能力怎样,孩子是否善于与别人相处等,这些同样是影响孩子人生质量的很重要的方面。

  B 兴趣和爱好

  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爱好是无用的,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孩子的爱好有时候比孩子的学业更重要,因为孩子的学业是为他的发展打基础的,而孩子的兴趣却往往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现在再也不是计划经济的分配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道路。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反映了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未来的社会更需要扬长避短,无视孩子的天赋,只关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分数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关注孩子的兴趣走向,为孩子的爱好提供支持,也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事情。

  C 心理的成长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道路要比身体上的成熟更为曲折。成长的“隐痛”成为文学家热衷的题材,从侧面反映了人的心路历程是多么复杂、微妙并且充满了陷阱和危机。孩子在同龄人中是否“吃得开”,是否能够获得异性的青睐,是否被自卑心理压抑,男孩子是否因为性的压抑而消磨意志,女孩子是否因为爱的迷离而魂不守舍……通常这些问题孩子会掩藏起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信心才能发现端倪并打开孩子的心扉。父母假如能为了孩子稍微读一点心理学的书籍,去关注一下孩子心理的成长,必然会迎来孩子深深的感激,尽管这只是父母的应尽之责。

  3 学会沟通与理解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孩子是什么话都和父母说的,那时候孩子充满童趣,父母也很愿意听孩子的无忌童言。有的家庭两代人之间的这种沟通习惯可以保持终生。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发现父母对他说的话并不是很感兴趣,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响应或者反馈。试想,谁会对一个心不在焉的听众倾诉呢?于是孩子丧失了与父母沟通的兴趣,有话要么只与自己的同龄人或朋友说,要么憋在心里。沟通的习惯中断了。然而,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在心理上离自己越来越远,或者感觉自己有必要了解孩子,便试图与孩子交谈时,但是往往因为沟通习惯中断的时间太长了,孩子没有了跟家长交流的渴望,从而常常找借口躲避;即便是肯坐下来与父母谈,往往也很难有比较充分的沟通。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和指导孩子,就增加了孩子在急于被人了解和认可的状态中早恋及被坏人教唆的危险。

  学会沟通和理解是成功父母的必修之课。孩子是不断成长的,他们的变化比我们成年人要大得多、快得多,我们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孩子不可能永远像3岁的时候跟屁虫般的对我们唯命是从,孩子越大就越有自己的秘密,就越需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对被尊重的要求就越高。这种变化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接受。接受老师代替我们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接受孩子的同龄人代替我们成为他们更亲密的伙伴。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慢慢地“退后”,但是不要“退出”。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是他的好“参谋”,当孩子沮丧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很多时候,误会仅仅是因为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现象无论是在成人世界中还是亲子之间都是十分常见的。与孩子相处,更需要换位思考,去移情地理解,多具备一些同理心,孩子与成人的心理差别、成长时代的差异、社会化的程度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等等这些都为亲子沟通和互相理解造成了障碍。我们只有尊重这样的差异,才能够跨越这样的障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我当一天妈妈

  对女儿看电视,我实行硬性的时间管理。规定:上学期间不许看电视,放假期间每天可以看一小时,时间、内容由她自己定。如果她能证明自己从电视学到一样新知识或者受到一个启发,可以再奖励一小时的看电视时间。有一次,她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我提醒她时间到了,她故意拖着不走,我起身把电视关掉。她眼睛瞪着我,小嘴快噘到鼻梁上了。

  我也同样瞪了她一眼:“睡觉去。”

  她用鼻子哼了一声,不服气地说:“凭什么你说了算!”

  “因为我是你妈妈!”

  “这不公平!”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比如说父母,拥有对子女的管理权力而不是相反。”

  女儿看着我,有些气愤又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真希望我快点长大,长大了我也做妈妈,可以管孩子!”

  我灵机一动,说:“你想做妈妈?好啊。正好我当妈妈当累了,我们换换吧。明天我让你当一天妈妈,我当女儿。”

  女儿一听,高兴地蹦起来:“真的?太好了,明天我说了算!”

  第二天早晨,我醒来没有像往常那样准备早餐,而是躺在床上看书。快8点了,女儿还在睡懒觉,我用手捅一捅她,她翻了个身,懒洋洋地问:“几点了?”

  “快8点了!起来吧。”

  女儿赖在床上又躺了一会儿,才伸了个懒腰起来。看到餐桌上什么也没有,她大声问:“妈妈,你怎么没做饭?”

  我看了她一眼:“今天不是你当妈妈吗?”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对不起,我忘了。你想吃什么?”

  “什么都行啊,简单点,大米粥吧。”

  她摸了一下头发,说:“可……可我不会做呀!这样吧,我下楼去买油条和豆浆吧。”

  女儿洗漱完,拿了5元钱,匆匆下楼买东西去了。不一会儿,两手空空地回来。

  “怎么,没买着?”

  “我去晚了,都卖完了。”

  “那我们吃什么?”

  她脸红了:“看来,只好吃方便面了。”

  在我的指导下,女儿笨拙地烧开水,煮了两袋方便面。吃饭时,我看了一下表,都9点多了。吃过饭,女儿提出要去逛公园,我摇了一下头,说:“不行啊,我原来计划今天要交电话费,还要找人修卫生间水箱,这些都交给你办吧。”

  女儿看着我,面露难色。我笑了:“好吧,看在你第一天当妈妈的份上,我协助你来办。”

  我们一起去邮局储蓄电话费,她填错了两张单子。回来后,我给了她两个电话号码,她打电话找来修理工,修好水箱。然后,我们俩把房间收拾一遍,做完这一切,她累得一头倒在沙发上。我看看表,已经1点多了。我提醒她午饭的时间已经过了。

  女儿看着我,求饶说:“妈妈,还是你做吧,我不想吃方便面了!”

  吃过饭,女儿拿出棋,摆好。我们一边下,一边闲聊。我问她:“当妈妈的感觉怎么样?明天你还当不当了?”

  她连忙摆手:“不当了,不当了,太累了,还是你当吧。”

  角色互换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孩子做一天父母,自己做一天孩子,让孩子体会做父母的劳累和苦心。用这个方法,我曾经成功地改变了许多孩子对他们父母的看法,很多孩子事后说:“父母”真不是人当的,还是做孩子吧。

  当然,角色互换的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且孩子的年龄太大也会有点不好用。深层次的沟通需要移情地理解,真正设身处地体会假如自己是孩子的话,会是什么感受,会做什么选择。一岁年纪一岁心,每一代人都有他的精神气候和价值取向,即便是我们不喜欢孩子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却不可以不去理解和接纳(当然,原则问题除外)。凡是能够抱这种态度的父母,他们的亲子关系没有不好的,凡是亲子关系冲突的家庭,父母都不能抱这种态度。

  4 父母双方统一教育观念

  爸爸禁止的事情妈妈那里可以放行,妈妈提倡的事情爸爸却不赞同;父亲严厉地惩罚,母亲心疼地弥补……家长之间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是很普遍的现象,其实是制约教育效果的重大障碍。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父母之间不一致的观念,就好像帆船遇到不同方向的风,简要而言,父母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会有三种坏处:

  其一 不利于孩子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比如,孩子写了一个童话故事,妈妈说太好了,而爸爸却说,写的什么呀,每天净做些没用的事!这种情况下,孩子不知道应该听从妈妈,认为自己是出色的,还是信服爸爸,相信自己是平庸的而且所做的事情无足轻重。即便是孩子相信一方,那么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也会让孩子产生潜在的自我怀疑。

  其二 容易让孩子产生投机心理。

  假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比如只有妈妈在的时候,可以先看电视才能做作业,而只有爸爸在的时候,必须先做完作业再去看电视,这种情况会让孩子产生投机心理。“先做完重要的事情才能娱乐”这样的规则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把爸爸在家看做运气不好,因为要是妈妈在家,先看电视就不成问题。

  其三 损害父母彼此间的权威。

  父母为了孩子发生争执,那么,孩子会首先感到,你们自己都这样争争吵吵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来教育我。另外,妈妈提出某个要求,爸爸不支持甚至贬低,就会降低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反之亦然。假如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差异,比如爸爸因为孩子逃学去网吧而把孩子狠狠地教训一顿,态度很凶,孩子十分害怕,还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妈妈却走过来安慰孩子驳斥丈夫,或者把孩子拉到一边去保护孩子。这样的做法就大大减小了孩子通过父亲的教训而改变的可能性,因为妈妈的态度让孩子感觉爸爸是过火的,是不公平的,下次再犯错误的时候很可能抱有这样的幻想:“反正有妈妈呢。”

  虽然夫妻之间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且统一教育意见也并不容易,但是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允许自己的意见与爱人的意见长期存在差异。统一教育观念是改善亲子关系、保证教育效果的大事。

  在向孩子提出教育要求之前,父母之间应该首先统一口径。价值观上的分歧,也应该尽量在向孩子表达自己态度之前协商一下,即便不能统一,也要尽量避免产生明显的对立,至少让孩子感到父母各有各的道理;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更需要配合,而不是抵消,虽然一般妈妈的态度比爸爸和蔼一些,但是千万不能和爸爸的态度相反。

  附录:孩子的两种心理需要

  人类在自己的心理发展中,有两种渴望是始终存在而且是不可压抑的:其一是渴望被包容,即成为组成部分,接近、结合、被接纳、被允许、被陪伴、被关心、被重视等;另一种渴望是独立和自主。体验个体的独立性,自我选择个人方向,反抗外界的干涉,实现个体完整等。两种渴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无论他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只是对于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这两种渴望的倾向更为明显、强烈和不可遏制。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亲近,个别孩子的生活因为缺乏这些而变得十分悲惨。而更多的孩子因为父母对这些的忽略而变得十分孤单、低调和不安。孩子需要被接纳和被宽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虽然不是缺点但并非父母都喜欢,父母应该努力去接纳和欣赏它。孩子出现错误和过失是在所难免的,假如我们能够想到自己在工作中也常常错误百出、丢三落四,那么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对孩子确实有点苛刻了。我们应该更宽容一些,我们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和时间,我们还应该知道孩子在改正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而在孩子成功地改变和完善自己之前,我们要像对待他们羸弱的身体一样对待他们心理和性格上的弱点。

  同时,孩子也渴望着独立和自主。谁都不想做一个傀儡,哪怕操纵者是自己的父母。每个人也都不想做生活的旁观者,而只有独立和自主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去开创和享受自己的生活。很多父母为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压制孩子的兴趣、生活空间等,结果造成了孩子对父母产生抵触和疏离。我们并不是忽视孩子的学业,我们要说的是,发展孩子的学业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以牺牲孩子生活自主为代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两种渴望同时存在,但并不是均衡的。有时候是独立自主的渴望强一些,有时候渴望包容的愿望强一些,有时候两种渴望交织在一起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时候的孩子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听父母的还是该听自己的,十分矛盾和痛苦,这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帮助、宽容和指引。但令人遗憾的是,渴望被家庭包容时却被父母所忽视,而渴望独立时又被父母压抑,这是造成亲子关系不良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如何建立孩子对我们的信赖,我认为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身的两个经验。

  经验一:我们在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时,往往不仅看他怎么表白,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假如他言行不一,我们觉得他在实际中做出的选择比口头上的承诺更值得我们相信;

  经验二: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曾经试探过上司的要求是否必须按时完成。假如我们发现上司没有精力或者不会在意和追究,我们就不愿意费力气去完成那些我们自己并不喜欢的任务,同时,在下一次上司对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只需口头答应就行了。

  这两个经验提醒我们要言出必践。第一个经验提醒我们的是关于“承诺”的言出必践,第二个经验提醒我们的是关于“要求”的言出必践。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

  对孩子言出必践,不仅可以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而且本身也是一种做人准则的示范。我们拿自己的话当回事,孩子才会拿我们的话当回事。左拉说:失信就是失败。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确是个致命的错误,具体来说,不遵守承诺可以带来以下几种不利的情况。

  1.假如随便敷衍孩子,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兑现,孩子当然失望甚至怨恨,对我们不服气。假如说过话有时候兑现有时候不兑现,当我们提出要求的时候,因为他不知道我们说的究竟算不算,会以投机行为来对待。

  2.假如我们自己言行不一,那么我们就缺乏足够的底气来要求孩子言行如一。

  3.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最容易效仿父母身上不好的地方。

  4.如果孩子觉得父母不值得信赖,就会失去安全感。

  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对自己的要求却很松。诚然,给孩子做出表率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假如我们不想牺牲自己的威信,我们就必须这样做。假若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去做,那岂不是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忌,又何以奢望教育成功呢?我们对孩子的许诺尤其是特别符合孩子愿望的许诺,孩子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孩子对承诺有强烈的正义感,如果别人失信,他们会无比愤怒,而且他们的要求更为严格,不能容忍我们的各种“变通”。比如你答应给孩子买一把吉他,但是怕影响孩子学习不给孩子买了。无论你解释得多么巧妙,孩子都会很失望,因为他们曾经对你的承诺寄予的向往是那么强烈。父母的失信是威信的大敌,也是孩子撒谎骗人的根源之一。

  对于“要求”的言出必践,表现为一旦我们对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必要的监督和反馈。我们可以套用法律部门的一句行话,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这里的“法”指的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我们要求孩子、约束孩子,虽然不像法律那样严重,但是要像法律那样严格。可能有的家长朋友会问,这样严格的要求岂不是和我们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相冲突吗?事实上不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前提是要求的合理。控制和放手是教育的两个方面,该放手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地放手,但是该要求的我们一定要严格地要求,稍后我们会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看电视。提出要求后第一天,孩子没有这样做,我们看到了没有说,等孩子自觉;第二次孩子并没有自觉,于是我们想发作,可是突然有事情,我们需要出门。等我们回来,因为刚才的那个事情让自己很开心或者很犯愁,结果把对孩子的监督给忘掉了。孩子见自己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做,我们并没有指责他,那么我们以后提出的要求,就会在孩子心里大打折扣了。

  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后,假如我们没有适时地去监督他们,孩子会想,反正妈妈不会问,我费这个力气干什么呢?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于是到下次父母再提出要求时,孩子就不去做或者只是应付了。长此以往,父母的威信就会降低了,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会不当回事了;而且这还培养了孩子一些应付的“经验”。有些父母有时候会检查孩子完成家长的要求的情况,有时候不会,这样就必然助长孩子的投机心理,不利于建立父母的威信。当孩子心目中还没有形成父母的要求必须完成的概念时,我们应该保证及时地检查和反馈。当孩子形成这种心理后还要不时地抽查。有时候孩子会找些借口不去完成要求,这时一定要明辨是非,既不能让孩子感到不通情理,又不能让孩子的“狡猾”得逞,这时候更要谨慎,因为无论是哪种偏差(让孩子感到不通情理或让孩子的“狡猾”得逞)都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我们在孩子面前要言出必行,行之必果,为孩子做出榜样。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父母的要求是必须完成的。但是要想建立威信肯定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要处处注意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这当然需要聪敏的父母自己摸索了。

  现在,我们来说明要求的合理性。要求合理是严格的前提。当我们对孩子要求本身不合理的时候,我们的态度越强硬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就越大。要么是造成孩子彻底逆反,我们威信扫地;要么是孩子被迫服从了我们,大大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和活力。

  把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强加给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要求不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来制定,而仅仅是出于父母的主观愿望。孩子不喜欢钢琴,可是父母认为孩子学钢琴很重要,逼着孩子学,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苛刻的要求同样是不应该的。不允许孩子有失误,也不能容忍孩子在改正自己的错误时的反复,求全责备不是严格而是过分。比如有些小学生的父母就要求孩子考满分,即便是孩子考了最高分,不是满分,家长依然不满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面面俱到,我们不是说不提倡孩子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孩子不可能同时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得尽善尽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要有轻重缓急,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在要求孩子不要走题的时候就先不要去管孩子的错别字。

  对孩子要求过细过死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些家长在要求孩子完成什么或者做什么的时候还对孩子提出如何做的要求(必要的指导是另一回事),这样不仅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还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试想一下,当我们的上司不允许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时,我们难道不感到压抑和束缚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威 严

  现在来说说威严要素。其实,在任何社会关系中,一定的制约和威慑都是必要的。国家要大力提升民众公德,但是也要制定法律。仅仅通过教育而没有法律的威慑显然是不行的。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当然要讲民主、给孩子自由、空间,给孩子尊重,但是,没有制约和威严,就仿佛一驾马车只有一个车轮。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情绪比理智更长久,因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太多了。常常是道理也说通了,口头也答应了,可就是不去做。人的本性当中有好逸恶劳的成分,有惰性,因为管住自己太费力气不如放任自己来的容易,所以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时候很少。那些因为游戏成瘾而荒废学业的孩子,不明白这样做是有害的吗?不能理解父母约束他们的良苦用心吗?不是的,他们只是管不住自己而已,因为父母太心疼他们了,对他们没有威慑作用了,所以父母阻止他们玩游戏他们就发脾气。

  我读的是寄宿制高中,刘昌是我的同班同学。刘昌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有自己的公司,他们对刘昌也是呵护备至。所以,刘昌刚入校的时候很不适应,才过了三天就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快来接我回家吧,我无法忍受学校的环境。”妈妈说:“再坚持坚持吧。”于是刘昌又呆了一星期,可还是无法忍受独立生活的艰苦,于是又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必须学着适应,父母不能照顾你一辈子。刘昌没办法,只好硬挺着。过了十来天,刘昌又给妈妈打电话,这次还没说话先哭出声来,说:“妈妈,快来接我吧,我快崩溃了,下个学期我再住宿好吗?”结果,不到两个小时,他妈妈就开车来接他了。

  刘昌后来对我说,你不知道我多么希望妈妈不来接我,我的内心始终在斗争,是选择坚强还是选择退缩,打最后一个电话的时候我就和自己约定,如果妈妈再拒绝我,我就选择坚强。 摘自《孟迁自传》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孩子不喜欢被约束,他们有的时候内心很需要约束,只不过他们不好当面说出来。而且我们对他们有力地理智地约束,可以带给他们安全感,并促使他们增长自控的能力,正如那句话所言:每个男孩子都渴望有一个教父。

  许多父母因为太爱孩子而丧失原则,对孩子过分迁就,这是父母建立威信的最大障碍。父母提醒孩子上学不要忘带东西,可是孩子偏偏丢三落四,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或怕孩子被老师批评,结果就一次次地去送,然后苦口婆心地告诫孩子下不为例。可是孩子就是改不掉这个毛病,因为他知道你总会给他送。孩子跟妈妈逛超市,看到什么要什么,不给买就哭闹,甚至倒地打滚,妈妈心疼了或者面子上过不去了,索性给孩子买了算了,结果只能让孩子下次闹得更凶,下次更加难以拒绝。父母没有原则,就永远不能建立威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如何建立威信呢?我给大家介绍五个方面的经验:

  A 威严始于原则

  如何建立这种威严呢?一定要我们付诸武力吗?是不是在家里要备一点刑具?不是的。我们只要建立适当的原则就行了。原则是绝不能破坏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许多家长朋友没有威信就是因为心里没有原则的界限。有的妈妈,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学,叫很多遍,孩子还对妈妈发脾气。这就破坏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可是孩子哀求说就看一小会儿,家长说就看五分钟开始也行;结果看完五分钟,又看五分钟,一直看到节目完毕,又要看其他的节目。这件事情破坏了两个原则,就是事情的轻重缓急、令行禁止。如果作业很繁重、很紧急,那电视一分钟都不能看;如果有一个节目孩子很想看,而且看完之后做作业还来得及,那么先看电视也可以。但是,要令行禁止,不能出尔反尔,因为拖延和迁就是没有限度的。

  谢斐尔曾经说过:“必须让孩子明了他所受的处分是因他的行为所致。”当我们要惩罚或者肯定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相反无论是孩子犯了错没有得到处分,还是孩子没有犯错却得到了处分,都会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总之我们要让孩子感到我们是讲道理的,是有原则的。

  B 杜绝情绪化

  在表达我们的意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让我们的态度既坚定又冷静。越坚定就越有力量,越冷静就说明我们越理智。当孩子感到我们的决定是理智而不可更改时,他就不会再固执己见,而开始顺应我们了。

  我们不用威胁孩子,我们告诉他事情的底线就好了,我们把事实摆给他就好了。我们不用发脾气,发脾气反而不好,当孩子看到父母暴跳如雷、情绪激动得无法自制时,孩子首先感到父母是不清醒、不理智的,进而感到父母任凭情绪的左右而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这会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当我们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者表明态度时,我们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决定了的,不可更改的。对于我们这些既定的理智的决定,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遵守的。

  我们自己情绪化了,孩子也必然跟着情绪化,这样不利于孩子理智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做出判断,也不利于我们合乎分寸地表达我们自己。

  心情不好时孩子怎么着都不行,没犯错也寻出点错来,让自己出出气;心情好时孩子怎么着都行,没有任何原则,甚至以孩子的错误和恶作剧为乐,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不仅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喜怒无常,没有标准,而且也让孩子毫无原则,从父母多变的脸色上寻找原则。这种喜怒无常,给孩子的成长在自主性、自立性多个方面制造了障碍,很容易滋生孩子的奴性和不安全感。遗憾的是,因为情绪而改变教育原则,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即便是没有因为情绪化而改变原则,仅仅是情绪化本身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谁都知道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往往缺乏理智。情绪化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是一种不负责任,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也就不奇怪了。希望父母能够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经常地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不要情绪化。

  C 父母在对孩子的态度上不一致,给孩子一定的“漏洞”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不一致,是家庭教育的大忌。而申明自己的态度之前先与自己的爱人取得一致,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经验。孩子最善于从家长不一致的态度中找空子,孩子的原则不是哪一方的意见正确和科学,而是哪一方更符合他的心意。并且他将此当做挡箭牌,父亲追究他,他说母亲同意了;母亲质问他,他说父亲允许了。这样父母双方都很难建立威信。

  D 惩罚不要表现出不忍

  还有一种情况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比较常见:当孩子很不像话时,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可是当他看到孩子眼里的泪水、屁股上的手指印以及孩子痛苦可怜的样子,突然感到自己太狠心了,又后悔、又心疼当着孩子的面竟掉下眼泪来,甚至还要抱起孩子不停地自责,“宝宝别哭了,妈妈错了,妈妈不该打你,以后你改正错误,妈妈再也不打你了”,而孩子却哭得更凶了,结果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错误时照犯不误。殊不知,这正进入了教育的误区,在你打孩子时,他还认为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当他看到你也哭了之后,他会想原来妈妈舍不得打我,下次还这样兴许没事;当你过来哄他甚至认错时,他就会想“就是你错了嘛,你看打得人家这么疼!” 惩罚之后一定不要让孩子看出你的不忍,不要马上去劝慰,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落泪和自我惩罚。惩罚要让孩子感觉到一定的压抑、挫败和沮丧,要让孩子留下十分不愿重复、极力避免的经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中吸取教训。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有的家长过于严厉,过分频繁地使用权威,要么导致孩子逆反,要么致使孩子在他面前诚惶诚恐,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都不是真正的威信。

  E 过多的重复使父母丧失威信

  在我做的一项中学生调查中,当问起最不喜欢父母什么的时候,将近70%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可见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的普遍,尤其是在母亲们的身上更是司空见惯。许多母亲总怕孩子听不明白或者记不住,于是苦口婆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她们常认为,多说两遍效果会好一些,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没有百吃不厌的菜,也没有百听不厌的话,真正起作用的话决不在于重复的次数,而是在于谈话内容的质量,所谓“一言九鼎”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对重复过多的东西会产生明显抵触,以致于会淡漠该事物的影响,比如说公交车上的广播。同样,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本来孩子觉得父母说的挺对的,可是父母一遍一遍地说,结果产生了反感,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凡事过犹不及,“威”过强则会导致压制、损害、极端、逆反。残暴的方式会带来反抗和仇恨。林肯的父亲病危想见林肯最后一面,但是林肯无法忘记父亲的残暴,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冷漠也同样可怕,罗素在自己的传记中曾经忏悔自己早年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过于讲原则而忽略了感情的伤害,导致他的孩子们长大后都疏远他,而且总是选择他不喜欢的事情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情 感

  情不是怀柔政策,也不是红白脸中的白脸,而是真诚的爱和关心。我们跟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贴心的沟通,我们让孩子感到严格的一面,也要让孩子感到慈祥、生动的一面。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要求和约束是必要的,更容易达到和谐和默契。

  “情”的缺乏,往往导致孩子冷漠、残酷。孩子心理上没有归属感,就会孤僻。爱孩子是一回事,是否能让孩子感到爱是另一回事。在很多时候,孩子的成绩表成为父母脸上的“晴雨表”,这是很不好的;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爱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不是他们,爱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孩子。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孩子如何而爱,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爱。如果孩子做出了某方面的成绩,我们当然要鼓掌;如果孩子情况不利,我们应该惋惜,和孩子一起面对失败,而不是指责和惩罚。无论孩子的发展是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让孩子感到无条件地关爱和支持。

  另一方面,“情”过多则容易让孩子习惯于接受,从而导致自私和依赖,缺乏给予、爱人和自立的心理品质。爱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但是什么事情也都有一个分寸问题,太多的爱和爱的缺乏都对孩子不利,那么,这个分寸是什么呢?我认为对孩子的爱的程度,以让孩子稍有感激为宜。如果没有感激,那样孩子感到的爱就太少了;如果感激太多就会成为负担,就会让孩子为了报答而生活,就妨碍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问话:如果只能买一件大衣,你是买给妻子还是女儿呢?应该买给妻子,因为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当中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把对孩子的爱凌驾于对爱人的爱之上,会让孩子感觉他是核心,爱非他莫属,无限的爱他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我们必须避免孩子产生这种感觉,即爱他像欠债还钱一样天经地义。

  当然,威、信、情三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化学上或者生命科学上的一种结合反应,比如氢气和氧气结合而产生水,我所以分开来说明,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尊重与要求

  您尊重孩子吗?

  先来看一则故事: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说明他是用心观察并且认真对待的,我应该尊重他这种态度,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有的是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看完这则故事,您有什么感想呢?这位表演大师也是教育的高手,他深知事物的轻重和先后以及尊重的意义。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尊重。

  尊重是爱和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的爱是让人痛苦的爱,没有尊重的教育根本不能成其为教育。但是,尊重又容易被人忽略,家庭教育尤其如此,经常是在“爱”“关心”“负责”“帮助”的表象之下,尊重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您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呢?不防来做一个小测试。1.您是否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无中生有地斥责孩子,或者夸大孩子已有的错误或者过失?

  2.在进孩子的房间之前您是否经常不敲门?

  3.您是否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

  4.没有经过孩子的允许,您是否经常翻看孩子的日记或者检查他的抽屉?

  5.如果孩子想参加的特长班是您不喜欢的,您是否支持他?

  6.假如孩子的个性和您大相径庭,您是否觉得遗憾并经常说起?

  7.当孩子接到异性的电话的时候,您是否有意地避开并不主动询问?

  8.在表达对孩子的建议的时候,您是否注意您的语气和措辞?

  9.您是否经常感觉到孩子是另外一个人而不是您的一部分?

  10.假如您也认为自己的言行不太合适,您是否能容忍孩子顶嘴?

  答案及评分:

  “小孩子”的含义

  我清楚地知道,许多教育人士主张“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是不同于成人的,爱护童年独有的天真和快乐,不要把孩子当做成人一样去要求,这都是必要的。其实,“把孩子当孩子”是指“莫把孩子当成人”,而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固然不能把孩子看做成人,但是孩子也是人,一定要把孩子当做“人”来对待。

  那么,“孩子”和“人”有什么区别吗?我们难道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吗?这就需要我们静心思量一下了。先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A.“小孩子家懂什么。”

  B.“小孩就爱瞎倒腾。”

  C.“一个小孩子家,想怎样就怎样,那还行!”

  D.“去去去,小孩子家添什么乱!”

  E.“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

  F.“大人的事,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7 , Processed in 0.06324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