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无私而理智的爱是首要条件。当孩子得到这种爱时,他的世界就会被这种伟大的爱照亮,他的精神生命开始向外扩张,他的人生也将越来越精彩。爱对孩子如此重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号称爱孩子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并不恰当? 没有原则的爱源自什么?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是大哭大叫,就是发脾气摔东西,做家长的完全没有办法,只是说:“这孩子就这样,脾气犟。”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任性、不懂为他人着想?是因为父母没有原则的溺爱让孩子变成了小霸王,那父母为什么会溺爱孩子? 满足自己的需要。溺爱一个重要的原因,父母的自我概念中,除了“孩子的父母”,还有一个“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对自己童年体验的技艺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心,当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自己孩子的身上,在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隔代教养。隔代教养的祖父母往往比父母更为溺爱孩子,除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会担心不满足孩子的要求,照顾不好孩子,让子女认为自己“不尽责”,因此会极尽宠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祖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比较缺位,也会因传宗接代的喜悦等原因宠爱孩子。 少子化趋势。当“421”的家庭能模式成为主导的时候,6个大人对这个得来不易的宝贝,看得比什么都重要。6个大人都希望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于是百般讨好孩子,忙着争宠的大人们,怎么忍心“拂逆”孩子的要求呢? 怕伤了孩子的心。一旦不答应孩子的要求,他就哭得满地打滚,看得你心痛的不得了,所以什么原则不原则,早就忘一边去了,你只想尽快安抚你的孩子,不计一切后果地满足他的要求。 弥补愧疚。家长觉得自己很少陪孩子、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享受不到其他孩子的同等待遇等,于是愧疚的父母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只要是他们可能做到的,他们都不会拒绝。 认为孩子还小。觉得孩子还小,和他讲道理也不懂,不如图个痛快满足孩子的要求,寄希望于孩子长大了就自然能明白,现在让孩子“任性”一点也无妨。 怕孩子受苦。“别人有的,我家孩子怎么能没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家长生怕孩子得不到其他孩子的同等待遇,从而吃苦,所以会不讲原则地溺爱孩子。 不幸福的童年。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物质上很贫乏”,或者得到父母的关心不够,因此时时告诫自己:“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我要让他做最幸福的孩子。”往往就会因为过度强调爱,而让爱变成了毁灭孩子的溺爱。 父母的懒惰。看到这里父母会委屈:“我已经尽可能地给孩子一切他们想要的了,为了他我这么辛苦,怎么说我懒惰?”这里说的懒惰,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分析、不思考,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对自身的成长有利,懒惰不思考,认为孩子有条件我满足就是爱孩子。 父母为什么给爱附加条件? 有些家长在说着爱孩子的时候,总是提出各种要求,要孩子乖巧、懂事或者达到其他的要求,这份爱才会兑现。为什么本应无私的爱,被附加了种种条件? 父母爱的是自己。加了条件的爱,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父母爱的是自己。希望自己付出的爱得到回报,付出爱后,希望得到孩子的“听话”、“乖巧”、“聪明”等作为回报的“礼物”。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接班人”。家长总会有许多未完成的愿望,于是就把这些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帮自己完成“心愿”,家长就会说:“你要好好学画画,爸爸妈妈会更爱你。”把“爱”当成了交换孩子“成果”的手段,这个条件太伤害孩子。 父母的功利心作怪。“你要是和隔壁的妍妍一样能干,我们更爱你。”“你真棒,跳舞比赛拿了第一名,妈妈好爱你。”父母把孩子的“荣耀”当成了是否爱孩子的砝码,这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用爱“逼迫”孩子。当父母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你乖乖穿完衣服,我才爱你”之类的话时,父母实际上就把“爱”当成了让孩子完成你要求的有力武器,更悲哀的是,家长完全不觉得自己错了,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实际上不仅让孩子没有被爱的感觉,反而产生逆反的心理。 编后语: 没有原则、有条件的爱,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亵渎,是扭曲的爱,并不是真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还会“毁人不倦”。真爱是没有条件的、无私的,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爱孩子,就要爱他的全部,而不仅仅是他的优点、他给你带来的自豪和荣耀。理智而无私的爱,是在任何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关心他,帮他答疑解难,给他心理上的安慰。 为了确保孩子有被爱的感觉,我们应该避免把爱当成交换孩子某种行为或者成就的砝码及手段。爱是一种背景,我们铺设了这种背景,以便孩子能够自由的发展,而不应该用“背景”去限制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6 , Processed in 0.05883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