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并出台五项具体措施,包括新增的教育投入向学前教育倾斜等。这表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今后将大幅度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近几年,“入园难”和“入园贵”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而它也是导致家长更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个因素——家长们怕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尽可能早地把子女送进早教班,为的是孩子日后能顺利地进一所比较好的幼儿园。 在这种大背景下,早教班遍地开花,其作用也被渲染到了极致,令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力争让自己的宝贝在生命之初就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早教,又演变成了父母们竭尽全力对孩子实施的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而,时下流行的早教热,向父母们传递出却是一些不恰当的信息,使年轻的父母误以为:尽早让孩子上早教班、向孩子灌输知识、对其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就是早教的全部内容,这无疑偏离了早教的轨道。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普遍的规律,每个孩子又有各自的特点,而教育,只有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才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所以,如何科学地实施早教,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每一个宝贝的诞生,都令父母欣喜若狂并产生无限的遐想,他们是一个家庭新的希望。把最好的教育给孩子,理所应当。但是,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抱着刚刚满月的宝宝参加早教班、一年花费两三万甚至更多,为刚刚会说“爸爸妈妈”的孩子制定认字、数数计划……这些都能不能算是最好的教育?学知识、启智、还是其他,早教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它的立足点究竟在哪儿? 早教,究竟该教什么 从广义上说,早期教育是指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的养成教育,它重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兴趣、交往、品德、性格等;以及能力培养,如良好的自理、语言表达、基本动作、观察记忆、发现思考等能力。实际上,早期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生存能力必须同孩子的年龄相适应,学习能力则是为将来打基础。 早教的内容并不是时下流行的“早期智力开发”所能涵盖的,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宝宝智力的发展需要父母提供相应的玩具和环境,更需要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小宝宝来说,成人的语言引导和动作示范,能促使他们不自觉地模仿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与游戏中来,孩子在努力尝试和探索过程中,智力和心智同时得以发展。孩子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也常常遭遇挫折,令他们着急、气愤、痛苦、恐惧、悲伤……父母对此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帮助调适,化解他们的消极情绪也是早教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此时的教育是培养习惯、养成规矩。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从早教开始。小到饮食、作息、卫生,大到接人待物、礼貌礼仪、道德修养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较多的孩子。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早教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是早教的精髓所在,包括父母为孩子的发展所提供的任何刺激、经验、帮助和支持。父母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教育孩子,让他们在自然和放松的状态中感知、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他们爱自然、爱动物、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而不在于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帮助他们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 早教不等于技能学习 相信不少父母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宝宝三岁时的智力已经达到他成人时的80%以上,言外之意是“3岁定终身”,如果孩子3岁以前没有接受很好的早教训练,就会极大地影响他日后的发展。对此,有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它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孩子的各种能力成熟的过程,并不都是在3岁前完成的,很多能力,最后的成熟要到17、8岁。譬如,3岁前我们可以训练孩子的视觉,但是要让孩子对各种事物具备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能力,就不是3岁前能够完成的。” 在孩子0~3岁阶段的感知、动作、语言、社会性情绪发展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重要,但这并不等于宝贝出生后就要投入到这些方面的学习之中去,并进行有计划的技能训练。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多看、多听、多闻,用身体多接触、多运动,亲子之间多交流互动,这些感官、语言和情感的刺激,对宝宝的大脑才是更为有效的雕琢。比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感知冷热、软硬、大小、酸甜苦辣,感知方形、圆形等物体的不同形状,在大自然中触摸不同的颜色,了解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至于孩子们是否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觉——“冷热、软硬”,或给形状和颜色命名——方的、圆的或红色、黄色,家长则不必苛求,这在早教中不是最重要的。 此外,0~3岁的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表达,但识字在早期是不重要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很重要,但背诗本身在早期并不重要……如果过于强调认字背诗,则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总之,刺激的维度越宽越好,感受刺激的形式越多越好,让孩子产生的愉悦感越强越好。 早期教育是为孩子的整个人生打基础,培养的是孩子的潜质,不是那些看得见的技能技巧,更不可能奢望把孩子培养成为超常儿童。应该让婴幼儿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成长,而不是把他们作为驯化的对象。 早教班要不要上 在北京中关村一家早教中心,一个九个月的宝贝躺在阿姨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她的妈妈赵女士则在认真地听课。据她介绍,由于女儿太小,在课堂上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是睡觉、哭闹就是自己爬到一边去玩,要让她听课“简直比登天还难”。另一位妈妈秦女士介绍,会走路的孩子其实也没有听课意识,他们更愿意玩耍周围的玩具和器材,更多的时候都是老师讲课家长听。宝宝到底学到了什么,连妈妈们自己也不清楚。 如今,早教机构越来越多,很多商业化的早教机构也在力图告诉父母:把你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吧,我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早教,这使年轻的父母误以为,上早教课就是早教,只要把孩子送进早教班就完成了早教的任务。于是,宝贝“上班”的月龄越来越小,有的甚至刚刚满月就被抱着去“上课”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教和早教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早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早教班却并不是一个必须上的课程。儿童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婴幼儿需要感觉有生命的东西,也需要感觉无生命的环境。如果孩子上早教班觉得很好玩儿,可以带他去玩儿;如果家长希望借此训练孩子某方面的技能,则有可能禁锢孩子的成长。北京市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淮认为,早教班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上不上早教班要看孩子是否需要。家长如果希望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能力,可以参加,让他加入到同龄的小社会中,主要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微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陶沙则强调,目前大部分早教机构都强化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功能,这是不正确的。早教班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早教,家长的作用肯定比老师的要大得多,家长要用自身的素质来影响孩子。 因此,要想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父母必须学习——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知道在这个年龄段孩子需要什么,怎么做来满足他,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在拥有基本的知识和观念之后,再做出选择。当然,所有的早教机构提供的都只是帮助,父母不能够完全依赖,全权委托,而必须身体力行。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6 , Processed in 0.05336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