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规则四步法: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做 经常有父母告诉我他们通过数1、2、3来让孩子服从,“如果他不按照我要求的去做,那么我只好告诉他我要数数了,最终,他将按照我说的去做。” 可是没有父母会正常地数到3,往往都是这样数的:“1……2……2.2……2.5……2.7……”你尽可能地拖延,期待孩子照做,一旦你数到3,就不能返回了,无论什么结果,你都得执行你之前说的话。有时数数的确有效果,因为孩子知道在他行动之前还有一些时间。 以下要讲的“守纪律四步法”可以替代数数这种办法,可以运用在对孩子的日常要求中,尤其是在孩子一直不愿意照做、一直和大人对抗的事情上。 步骤1:预先提示 让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然后去做别的事真的很难,尤其是要求他去做的事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尊重这个事实,提前给孩子一些提示比较好。先看看他正在做什么,寻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打断他。走过去,轻拍他的肩膀或者后背,这样他能感觉到你有话要跟他说,然后你告诉他:“再过5分钟,你就得收拾玩具,然后洗手吃饭了。” 如果他不照办,那是因为他就是想继续玩玩具,而不是因为他没有听见你刚才说的话。 步骤2:到时间了! 5分钟以后,你再次走过去,重复刚才的动作,然后说:“时间到了!该吃饭了!请收好玩具,去洗手!”这时你需要在孩子身边等待一会儿,给孩子过渡的时间,孩子通常不会一下子就站起来照你说的去做,让孩子停下他喜欢做的事而去做不那么好玩的事的确没那么容易,如果孩子毫无反抗地照做了,那么你胜利了,但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他根本不理会你。 步骤3:威胁,仅一次 家长都说这一步是最难执行的,因为他们不清楚结果会如何。你可以试着这样说:“如果你现在就去洗手吃饭,那么你可以和全家一起吃,如果你不这样,那你就去厨房自己吃。”或者说:“如果你现在不去,家人都吃完了你再吃吧。”或者干脆说:“今晚你就别吃饭了!” 无论你怎样说,你的表达必须清楚,语气必须平静,并且如果孩子不服从,你一定要坚持到底。等等看孩子是否会行动起来,头几次,很有可能孩子会不服从,毕竟以前他从来没有这么快作出过反应,他习惯于过去的方式,即被强制执行或者和你对抗。如果你等了一会儿,孩子仍然无动于衷,那么采取第四步! 步骤4:惩罚! 这时你要坚持你之前说的。孩子急匆匆地跑来要吃饭时,你不要跟他多说,不要让步。他的餐盘已经拿到了厨房里,是他自己错过了和家人共进晚餐的机会,今天不会再有了,结束了!你可以说:“你的饭在厨房,今天你就自己吃吧,但愿明天我叫你吃饭时你会及时来。” 那会儿可千万别因为孩子感觉委屈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为孩子求情就心软了,必须得坚持原则!这种事只需要一两次,孩子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你也赢得了你的信誉。 当孩子正在犯错需要立即停下来时,你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例如他用玩具车敲打玻璃桌、把牙膏吐在镜子上等等。在这个步骤里,不再有预先的提示,因为孩子已经知道他正在做的是不可以的,需要立刻停止。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你需要和他一起重温一下刚才发生的事。 重温 一旦什么事结束了,父母通常会避免再提起相关话题,担心孩子不高兴再发脾气,但事实不是这样的。“重温”是对刚才发生的事进行平静的回顾,当孩子被限制、被惩罚,情绪激动时,他可没心思认真想正在发生的事,他也根本没听你说了什么。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后,再一起回顾刚才发生的事,并告诉他为什么错了。 一两个小时之后(或者第二天早上),通常是回顾的好时机。你可以跟孩子说:“今晚我叫你来吃饭的时候你没来,过了好一会儿你才来,那你只好一个人在厨房里吃了。我知道你很委屈,但是你还是只能在厨房里吃,我相信明天叫你吃饭时你会及时来的。” 有的孩子可能会这样回应大人:“我不想谈这事儿。”或者当你试图跟他重温时他干脆捂住耳朵,可别有挫败感,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想听是吧,可是我必须跟你谈谈,教你如何做可是我的工作。”然后你就可以开始了,不管他是不是捂住了耳朵,其实他都在听你说。 后果 你可能听说过偏执的定义吧?“不断重复做同一件事并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孩子在成长的某些阶段,就会时常呈现这样的特点,反复地做某件事,无论对错,而你很难去纠正。你尝试一些惩罚措施,比如你拿走孩子的玩具,甚至威胁她要拿走她心爱的娃娃,可孩子下次照犯不误,为何你做的都没有效果呢? 没有效果是因为,你这些行为让孩子感觉是受到了惩罚,但你并没有将他们的错误和受到的惩罚联系起来。他们暂时停下你不让做的事只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明白了道理,孩子的错误行为和你对其行为的反应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后果”是你强制执行行为规则所要用到的工具,但它不是惩罚。你可以这样理解:惩罚是由爸爸妈妈施加给孩子的,而后果则是孩子自己造成的;惩罚是专制地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而后果是要教会孩子对他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行为和后果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后果从概念上来说意味着孩子有选择,也就是说当孩子选择了某种行为方式,他就选择了基于这种行为而产生的后果。这种选择是一种授权,能满足孩子控制和支配的欲望。 体验行为的后果是一种学习,但是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会感觉有些不舒服。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需要巨大的决心,所以父母常常不给孩子机会去学习如何承受失望和沮丧,为什么呢?因为看见孩子不开心确实很不舒服,尤其当你知道你可以帮孩子减少因承担责任带来的痛苦的时候。不妨回想一下你小的时候:父亲不让你参加期待已久的篮球赛,因为你没完成作业;全家要外出就餐而你不得不和保姆待在家,因为那会儿你的鞋正好找不到了……你经历过,所以你完全明白那种感受,那也正是你的孩子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如果父母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那么孩子也学不到什么。让孩子体验后果带来的不愉快会促进他的学习和成长。 有个妈妈,她的孩子强烈地想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张昂贵的球星卡。征求我的意见后,她允许7岁的孩子花了60美元买了球星卡,第二天孩子把卡带到了学校。我鼓励这位妈妈和她的孩子讨论关于卡的各种可能,比如:卡会丢失,会被偷走,被损坏,也可能完好无损地带回家。我想肯定谁都不希望卡丢失,可是卡还是丢了,再也找不到了,孩子很难过,妈妈深深自责不该让孩子把卡带到学校,之后妈妈问我是否需要给孩子钱再买一张。我想我不用多说,我相信那个男孩从此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一生难忘的。 上面这个故事是 “自然后果”的一个例子,自然后果是特定条件下自然会发生的事情,如不吃东西就会饿,淋雨就会感冒。还有两个例子: 你跟孩子说别把玩具扔在草地上,以免被狗啃,可是第二天,草地上散落着大量塑料玩具的碎片。或者,两岁的孩子把一盘水果倒在地板上,全部倒光,没有水果吃了。 在“自然后果”事件中,因和果非常清楚,孩子自己的错误或者错误行为就能产生经验教训,成人不必参与。如果父母去帮着修正错误,那么孩子很难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了。 “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的相似之处是:后果和之前的错误行为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逻辑后果是基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由监护人强加给孩子的某种后果,需要成人参与。逻辑后果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承担什么后果不是因为家长生气了,而是因为他自己做得不对。 父母最易犯的错误是总把一些毫无关联的事情扯进来决定孩子要承受的后果,比如家长想让孩子记忆深刻,就想出他认为最有效的惩罚措施对待孩子,确实这样做在当时行得通,但经常这样对错误行为的改正没有作用,因为毫无逻辑可言。举个例子:妈妈认为孩子喜欢甜点,那么如果他打了弟弟,拿走甜点就能让他明白他做得不对。 的确,拿走甜点会让孩子暂时停止错误行为,但不会让他知道以后也不能打弟弟。他只是受到了一次惩罚,而没能学到应该学到的经验教训,还会产生不满和埋怨。孩子会认为:妈妈生气时就会来拿走我的东西。 家长在盛怒之下,确实很难去考虑一个最恰当的后果,但是总得不断尝试,调整教育的方式。你付出的努力越多,你得到的效果就越好。 当然,没有千篇一律的规律供你参考,哪种错误行为应该承担哪种后果,应根据孩子犯的错误大小,孩子的具体性格、年龄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当大一些的孩子质疑你为何对待他和弟弟妹妹的方式不一样而抱怨不公平时,你得保持清醒,你可以说:“你们是不一样的孩子,所以我对待你们自然不一样。”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5 , Processed in 0.04882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