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怎么教育依恋型的孩子?-幼儿期2-3岁-家庭教育

2015-3-31 09:5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9| 评论: 0

摘要:   如果家长是海上的船,而孩子是冰山,那么孩子的行为就是显露在海面的那部分冰山—家长唯一能看到的部分。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坐上潜水艇,到海底去看看隐藏在海面以下的那部分冰山。在那里,他们会发现孩子行为背 ...

  如果家长是海上的船,而孩子是冰山,那么孩子的行为就是显露在海面的那部分冰山—家长唯一能看到的部分。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坐上潜水艇,到海底去看看隐藏在海面以下的那部分冰山。在那里,他们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或感受。当他们的需要或感受得到重视和满足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改变;反之,他们不良的行为会依旧持续下去。

图4图4

  依恋养育

  大概在50年前,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第一次提出“依恋”这个词来形容子女与父母或其监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他说每一个新生儿都需要一个特别的成人来保护、喂养、安慰他。这种充满爱心的关怀会使他对人产生信任感,而这些人会满足他的需要,并使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被爱的,并且这个世界是一个安全、可预见的地方。

  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或是看护者都可以成为孩子可依恋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婴儿高兴快乐的时候给出回应,但是建立关系的最好方法是在婴儿生病、不安或是受伤的时候给出回应,把他们抱起,轻轻地摇摇他,安抚他,这些会告诉婴儿有人会满足他们的需要,会回应他。其实大一点儿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因此,建立依恋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们回应,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有一致性。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内科医生威廉·西尔斯创造了一个词叫“依恋养育”,这是指大多数人认为的与依恋理论相关联的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一定包括断奶、同床睡觉、长时间抱孩子、吃有机食物等。很重要的一点是,和宝宝建立依恋关系不一定需要上面的任何一种行为,而是潜意识的一种委身、信任、价值观,那就是家长一定会用爱心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听什么所谓专家的道理。

  很多依恋型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孩子,他们大多数不愿意通过惩罚来伤害孩子,但是他们能够意识到给孩子建立明显的界限以及建立他们的生物钟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家长在他们父母的身上没有好的榜样可以学习,所以他们无法判断在依恋养育的哲学中什么是合适的管教。依恋管教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本书提到的方法教导和保护孩子。书中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加强并稳固亲子依恋而设计的。

  亲子依恋并不会因为孩子断奶、分床以及长大而停止。依恋养育可以持续到孩子青春期甚至更久,因为这是一种情感的联结,而不是孩子早期的一种生理联结。

  表里如一与始终如一

  表里如一在育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表里如一就是说你想什么就说什么。你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或是小心地选择你说话的语言。说话算话,自己的承诺要兑现。表里如一是育儿过程中很必要的一部分,这与始终如一是有区别的。

  始终如一是指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何人都要公平,这在关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家长是无法对不能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始终保持一致的,而惩罚是不能让人愉悦的。

  人类是感性动物,我们的情绪、意见、想法以及所处的环境都是在不停变化的,因此我们很难保证自己始终如一,特别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惩罚甚至更难,因为你必须进行始终如一的惩罚才会生效—至少在95%的情况下是一致的。这样就是你依靠面壁、罚站、责打等方法来管教孩子时会产生的后果。人们一般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无法保持始终如一的。问一问那些很讨厌锻炼却去健身房的人(强迫自己持续定时地去健身),看看他们是否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值得。可能不吧!谁会每个星期定时定点地清洗马桶?恐怕没多少人吧!打着管教旗帜惩罚孩子是令家长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尽管大多数育儿书籍都提出了惩罚的必要性,但是没有多少家长可以始终如一地做到。而另一方面,协商和解决问题是不需要始终如一的。它们对于每一种关系和不同家庭的需要是灵活而可行的。

  在育儿过程中你唯一需要始终如一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心、关注、培养与温暖,换句话说,就是无条件的爱。这种始终如一是很容易提供的。因为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本能,或是容易学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说明了我们每天都有不同的想法。想象你下班回家发现10岁的孩子把一碗面条泼在了昂贵的白色地毯上。你大发雷霆!也许不?想象你睡了14个小时,并且还赢了彩票。你会大发雷霆吗?你很可能会说:“没关系,再买新的。”

  但是现在再想象你10岁的孩子把面条洒了,而你晚上只睡了2个小时,还丢了工作。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我敢打赌,肯定不一样。但是对你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你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你当时的心情。所以说,始终如一是非常困难的。你最好诚实地说:“孩子,妈妈今天心情糟透了,请你自己把这些收拾干净,好吗?”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即使3岁的小孩也知道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都有着不同的做法。

  行为与评价的区别

  行为是具体的、有形的,是你可以看到、听到、摸到或是闻到的;而评价是对行为的看法和判断。当和孩子谈到他们的行为时,一定要确定是具体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抽象的评价。

  具体行为

  具体行为是指你可以用录音带、照相机、摄影机记录下来的片段。他们是客观的、具体的、不带入他人主观意见的。它们很容易描述,因此也不容抵赖。

图5

  和以上行为相吻合的评价是非常主观并且有争议性的,每个人对于粗鲁行为的认知是不同的,有的人觉得这是粗鲁的行为,而另一个人并不如此认为。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人对于同样的行为有同样的认知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行为让家长很难忍受,就叫做“不良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家长可以接受,就叫做“正常行为”。

  家长可以列一张表,写出你喜欢的行为和不喜欢的行为。

  从其中的一条入手,然后每天至少一次地表达你对喜欢行为的喜爱,对于不喜欢的行为,从书的后半部分找到一些适用的方法,记住要避免杀鸡取卵的方法,每次针对一种行为,而不是一堆行为。持续、缓慢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关于规则的黄金定律

  1. 规则必须对于个人以及特殊的情况都起作用

  为人母之后,我读过多达196本育儿书籍。我发现大部分书籍都提到了教育孩子应该有一致性。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遵守,不管具体情况是否合适,如果没有一致性,孩子们就会混淆。孩子们需要界限,家长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无论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否有用,家长永远都不能放弃。但是我对于育儿过程中需要的一致性有一些困惑,因为我发现书上所说的一致性大多针对的是惩罚而不是对于规则的遵守。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那么有一致性的。否认这一点的人,在育儿方面肯定也是非常无知的。规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家里、社区或是国家,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规则对于安全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规则是没有写下来或说出来的,是约定俗成的,有些规则是成文的。判断规则是否有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谁制定的规则,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2. 家庭规则应该由所有与其相关的家庭成员一起制定

  众所周知,人们对自己有份参与制定的规则会更加遵守,这就是参与规则理论。如果规则的制定是尊重个人的需要,并且他们有份参与的话,那么他们就更有兴趣去执行,孩子们也不例外。当然,你一定要注意规则的制定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一个2岁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创立规则的。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推动下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一个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和父母一起制定规则。

  例如,我家里有7位成员,每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喜好都完全不同,我试着建立过一些基本的规则。但是我后来发现,连我自己都会经常去改变它,就好像孩子们一样。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4 , Processed in 0.05968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