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普妈妈和大福爸爸都爱孩子,然而,他们对于爱的理解、爱的信念、爱的目标、爱的方法不同,导致了坦普和大福所享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品质完全不同。智慧的爱会造就孩子高品质的人格,缺乏智慧的爱让孩子的精神溺爱而亡,给孩子带来人生的灾难。 爱的信念:积极正面VS消极负面 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坦普,妈妈坚持认为“她与众不同,不是不如他人”。这是坦普妈妈对孩子爱的积极信念,当她带着坦普来到了新汉普郡寄宿制中学时,我们看到了妈妈对这个信念的坚持。在与招生负责人交谈的时候,负责人说道:“我们在与特殊孩子打交道方面有丰富经验,情绪问题、神经行为问题,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坦普妈妈不能接受学校老师将坦普作为异常孩子,立即准备离开,在与卡洛克博士达成了共识后,妈妈才将坦普留在了学校。 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大福,爸爸坚持认为“他有病,本来就不如他人”,这是大福爸爸对孩子爱的消极信念。所以,他不相信大福能够具备基本生活能力,将大福当成一个“病人”来照顾,对大福力所能及的做饭、购物、穿衣等一切都包办替代,导致大福自理能力的发展严重滞后。 帮助孩子独立自主VS让孩子生活与精神都依赖他人 坦普妈妈爱的目标是帮助坦普自立自强,独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所以,坦普很小就学会生活自理;即使她对超市的自动门感到恐惧,还是得自己购物;当她不满意大学老师给出的成绩时,她主动找到老师说明自己的实验结果,为自己争取公正的成绩;当她有了研究成果时,她主动找到杂志社的负责人,为这家杂志投稿;当她想进入牛场进行研究遇阻时,她想办法弄到了出入证;当她的挤压器被学校工作人员扔出宿舍时,她和姨妈一起说服学校负责人;当违反了校规时,她接受学校的惩罚……父母和学校并没有因为她是自闭症就对她有特殊照顾或者同情,这让坦普保持着自己的自立和尊严。 大福爸爸爱的目标是照顾大福一辈子,让大福生活与精神都依赖他人。大福不会穿脱衣服,不会做饭(连最简单的打鸡蛋都不会),不认识钱,不会购物,不会接电话,不会坐公交车……甚至将大福的幸福与自己捆绑在一起。他在临死前告诉大福:“大福你看,海龟的寿命最长了,爸爸过两天就会变成这个海龟了。不用担心没人陪你啊,爸爸整天都陪着你。”大福的幸福感寄生于爸爸幻化成的海龟,而不是独立于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这是多么的虚幻和无奈的幸福感! 保护孩子的尊严VS践踏孩子的尊严 坦普被姨妈从机场接到农场后,见到了姨父和隔壁邻居,坦普看到邻居的皮带和领巾立即想到了牛仔,于是,她冒失地问:“你是牛仔吗?”这时,姨妈微笑着提醒坦普:“你知道该怎么问好的。”坦普立即上前与邻居和姨父握手:“你好,我是坦普。”姨妈再没有说什么,她非常理解患有自闭症的坦普与人交流存在的缺陷。姨妈这样的提醒方式没有让坦普感觉到自己无能,没有伤害坦普的尊严。 坦普妈妈送坦普到新汉普郡寄宿中学就读时,一见到卡洛克博士坦普就很兴奋地与博士交谈,忘记了应该先向博士问好,此时,妈妈用一个他人难以察觉的手势提醒了坦普,没有让坦普感觉到自己因为忘记问好而显得难堪,在老师面前维护了坦普的尊严。坦普也从妈妈尊重自己的方式中学习到如何尊重他人。 爸爸带大福来到学校找当年的刘校长,大福独自跑到了学校操场玩了起来。爸爸急匆匆来到操场,当着操场上的老师和学生斥责大福:“你怎么乱跑啊。”爸爸的做法给大福带来的感受是: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很无能,没有听爸爸的话。 在学校的操场上,爸爸与校长攀谈起来,此时,爸爸拉着大福的手急切地说:“大福,这是校长,快打招呼,快!”爸爸的身体语言传递着对校长的阿谀,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样的阿谀就是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尊重”;同时,爸爸也给大福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你连个招呼都不会打,还要我来提醒,你真不懂事!”这让大福感觉自己的无能和自贬。现实中,我们常常做着与大福爸爸相同的事情,为了在外人面前显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伤害孩子尊严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满足孩子成长需要之爱VS满足父母需要之爱 妈妈送坦普到新汉普郡寄宿中学学习,这是坦普第一次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妈妈虽然担心坦普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担心没有自己的照顾坦普会遇到更多的麻烦,担心坦普又违反校规被学校开除……妈妈还是要离开坦普,痛苦与坚强交织成了妈妈此时的复杂情感,临走时她对坦普说“照顾好自己”,转身离开后她才流下了眼泪。妈妈坚持让坦普开口说话,坚持让坦普上学,坚持让坦普到姨妈的农场做工……尽管妈妈为坦普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感到难受,但妈妈懂得这是坦普成长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妈妈对坦普的爱是为满足坦普成长的需要之爱。 大福爸爸对大福的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大福成长的需要,因为爸爸的爱的目标和行动都不是帮助大福完成自身的成长。 现实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大福爸爸式的爱,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被父母剥夺发展独立自主性的权利,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办代替:帮孩子穿衣服、洗澡、喂饭、收拾书包、选择大学专业的志愿、大学毕业后帮孩子找好工作、恋爱对象由父母做主决定、为孩子准备好结婚的房子、为孩子方便上下班买车、帮助照看孩子的孩子……很多父母一边埋怨着孩子要依靠自己,一边享受着孩子对自己依赖的快意,因为这种依赖满足了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当孩子成年后,被控制带来的精神痛苦让孩子寻找解脱的方式,他们可以选择重新建构独立自主的精神自我,抛却父母施与自己的一切物质,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获尊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或许选择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沉迷于酒精、毒品和性,让自己在感官刺激中暂时忘记精神自我的痛苦;他们也可能放弃心灵的需求,安分地享受着父母的施与和掌控;他们还可能成为索取狂,变本加厉地向父母索取,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父母不满足就施以暴力;而一些人则在无力重建自我和不愿意沉沦之间挣扎,导致抑郁,最后以自杀了结不甘心的一生。 对孩子真诚之爱VS对孩子虚伪之爱 坦普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妈妈为坦普举办了圣诞派对。在与从前的邻居交谈的过程中,坦普的谈话方式和她一股脑儿地谈论牛让对方感觉到了不适,邻居们交换着眼神离开了她。派对结束后,坦普在床上翻滚着,吵着要挤压器来安抚自己的情绪,她不理解人们用眼神来交流,也不理解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与她交谈。此时,妈妈真诚地告诉坦普人们不喜欢和她聊天的原因:“他们不想听你的牛故事。”让坦普知道真相,直面自己不会解读他人心理的现实,这样才能够帮助坦普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与人交流的方式,这就是妈妈对坦普的真诚。如果妈妈无视坦普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安慰坦普:“你不要难受,他们是否喜欢你不重要,你是最棒的。”坦普会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缺陷的掩盖,反而伤及坦普的自尊。 在帮助坦普直面真相的同时,妈妈帮助坦普理解人类用眼神交流的方式:“你可以从我的眼睛里看到‘我爱你并尊重你’。”坦普回应着妈妈:“可是,我永远也学不会用眼睛去交流和表达。”妈妈深情地看着坦普说:“我知道。”这让坦普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无条件接纳,这一段情节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大福爸爸没有帮助大福认识真实的自己,他放弃了帮助大福成长,只有对大福的照顾,让大福对自己的生存感到无助,爸爸的爱是空洞虚幻的;爸爸弱化着对大福的成长要求,用应对2岁孩子的方式来与20岁的大福交流,他与大福玩躲猫猫游戏时,故意到柜子、冰箱、抽屉、阳台等地方找大福,边找边喊“大福你在哪里啊”,大福躲在爸爸明知的地方偷笑;大福还没有完全掌握对钱的认知,还没有学会如何打鸡蛋,完全没有搞懂如何购物,没有学会拖地……在大福不能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能够听到爸爸廉价的赞美:“大福真乖。”“大福真聪明。”内心明知孩子智力缺陷却动辄赞美孩子聪明,口是心非的赞美是爸爸内心伪装后呈现给大福的爱,所以,爸爸的爱是虚伪的。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4 , Processed in 0.05274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