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贾平凹曾这样论述男人:“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 一位痛苦不堪的父亲曾这样诉说他的不幸:“我的前半生被父亲毁了,后半生被儿子毁了。” 儿子不是生活在父亲的阳光中,就是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父亲对男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父亲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是儿子的力量之源、规则之源、自制力之源。 父亲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 当代社会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就是男孩阳刚气质的日渐丧失。 韩寒说:“超女选出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一个女的。” 郑渊洁说:“现在的男人越来越像女人,女人只好揭竿而起,越来越像男人。” 2010年,我们在出版《拯救男孩》一书时,揭示了一个非常令人忧虑的现象:“男孩不男”、“男孩女性化”现象较为严重。 上海市一位小学四年级女孩这样评价男孩: 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没有男子汉气概,在学校里总是装出一副娇弱的样子,说话有那么一点儿娘娘腔,还很贪吃,吃得跟个小肥猪似的。也有些男生像我们女生一样,嘴里经常嚼着话梅,做起事情来扭扭捏捏,还不如我们女生。他们说起话来阴阳怪气、走路摇摇摆摆、头上摩丝油亮,让人一看就难受。更让人看不惯的是他们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撒娇,比女生还女生。 “男孩不男”,“男孩女性化”,其实反映的都是现在男孩阳刚气质的衰落与丧失,原因何在?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教的缺失。父教缺失使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个健康的男性榜样,从而使得一些不健康的男性榜样乘虚而入。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认为:由于父亲往往以更加鲜明的、更加差异化的方式与孩子互动,父亲在孩子的性别发展中比母亲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父亲塑造了一个男子汉的形象,父亲也是儿子最重要的榜样形象。父亲提供一种男性的基本模式,男孩通过观察与模仿父亲学习男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问题。 无论是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证实,父亲在男孩性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研究证实: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的,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的,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指出: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概,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更开放,他们更具有进取精神,也更愿意去冒险。还有研究证实,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失去雄心和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往往喜欢那些非躯体对抗性、非竞赛性的女性化活动。 男性研究专家戴维·斯杜和斯坦芬·阿特伯恩在《愤怒的男人》中写道:“经验告诉我们,今天最快乐、对自己性别角色最满意的男性,是有父亲在他们生命中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男人。”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3 , Processed in 0.05527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