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小时父亲缺席,老时孩子缺席 如果把父爱看作一种“投资”,那么这是一种回报周期较为漫长的“投资”。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亲尽心尽力付出,那么当父亲踏上人生的后半程时,他将收到特别丰厚的“回报”,他将获得孩子尽心尽力的关爱与照顾,而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关系都无法替代的。如果父亲在孩子小的时候缺席,孩子则可能在父亲年老时缺席。 这一点在乔布斯对生父和养父的不同态度上表现得特别淋漓尽致。在本书的最开始,我们曾经谈过有关乔布斯成长的经历。生父在乔布斯出生的时候遗弃了他,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创伤,即使他知道生父是谁,而且还曾见过生父,也不愿意与其相见、相认,一直到死都没有原谅他的生父。在他的心目中,生父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精子库”而已。生父在他生命中缺席,乔布斯也选择在他的生命中缺席。他的养父——他心目中的唯一父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无条件的接纳,接纳了他的独特,宽容了他的叛逆,减缓了他因被遗弃所产生的精神创伤,让他有机会成为改变这个世界的少数几个人之一。父亲在乔布斯的成长过程中付出心力,乔布斯也尽心尽力地让父亲安度晚年。 乔布斯本人为父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女儿丽萨出生时,年仅23岁的乔布斯选择遗弃了她,当时不愿和孩子扯上任何关系。幼时的丽萨与母亲布伦南住在一起,靠政府救济金生活,穷困潦倒。当布伦南母女俩把乔布斯告上法庭,要求其尽抚养义务时,乔布斯拒绝承认父女关系。当亲子鉴定判定女儿丽萨与乔布斯有血缘关系,法庭据此判定乔布斯支付抚养费并归还政府救济款时,他仍然耍赖,歪曲事实,不愿负责。即使最后承认了父女关系,在丽萨小的时候,乔布斯仍然不愿见她,在她生命的前10年,乔布斯基本上对她弃之不顾。 俗话说:“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即使后来乔布斯改变了对女儿丽萨的态度,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父女关系,因为已经太晚了。 女儿丽萨与乔布斯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尤其是丽萨上了大学之后,两人经常在家里争吵。有时候,争吵得太厉害了,乔布斯会使用经济手段——停掉丽萨的经济资助,女儿却毫不示弱,没钱花时就向乔布斯的朋友们借。事后乔布斯知道后对此非常愤怒,但还是无可奈何,乖乖地替她还钱。女儿在哈佛毕业时,压根儿都没请乔布斯去参加毕业典礼。大学毕业之后,女儿曾经有好几年没有跟乔布斯说话。直到2011年,在乔布斯生命垂危之际,一年多都没有联系的丽萨才去看他,父女关系才算缓和。 当乔布斯第二次当父亲时,他成为了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很幸运!他的父性终于觉醒了,他真心地付出了,也获得了丰富的回报。他成为了一名好父亲,也享受到了为人父亲的幸福。 乔布斯与儿子里德的关系很亲密。对于儿子的学校活动,工作再忙的乔布斯都会想方设法出席。儿子里德高中毕业典礼时,乔布斯非常兴奋,简直是高兴得找不着北了,在给朋友的邮件中说:“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里德就要高中毕业了,就是现在。我把一切杂务都抛开了,就在现场。” 对于女儿埃琳和伊芙,乔布斯好像显得冷淡一些。但他与女儿们的关系还不错。大女儿埃琳理解他的忙碌:“他既要做父亲又要做苹果公司的CEO,已经尽了全力,而且还兼顾得不错。”“有时候我也希望能得到他更多的关注,但是我知道他的工作非常重要,而且我觉得那很酷,所以我没问题,我也不太需要更多的关心。” 乔布斯曾答应过每个孩子:13岁以后都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心仪的地方让老爸陪着旅行一次。13岁时,大女儿埃琳选择了日本京都,但由于乔布斯已身染重病,旅行时间一再向后推移。最后,乔布斯还是硬挤出时间,忍着病痛,兑现了自己对女儿的承诺。 小女儿伊芙很会跟乔布斯搞好关系,经常直接给乔布斯的助理打电话,确保她的事情放在父亲的日程表中。乔布斯认为小女儿有点像自己,“她是个炮筒子,比我见过的任何孩子都要倔强”。 分析乔布斯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当初乔布斯的生父没有尽到为父的责任,因此乔布斯至死都不愿意见自己的生父。养父尽心尽力地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乔布斯仍然把他看作自己真正的父亲。在女儿丽萨小的时候,乔布斯几乎没有尽到为父的责任,导致后来他与女儿丽萨之间关系紧张、冷漠。在第二次当父亲时,乔布斯的真心付出使他成为子女心目中的好父亲。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老年时的父子、父女关系取决于幼时的关系状况。父亲拒绝情感投入,孩子将来赡养老人时往往也不会投入太多感情。你希望将来孩子如何对待你,那么现在你就如何对待孩子。你现在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怎么对待你。如果你拒绝跟孩子的心灵进行情感沟通,将来孩子也不会跟你心贴心。这绝不是报复,而是子女一种本能的反应,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与父亲进行情感沟通,长大以后对此他们也不习惯。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3 , Processed in 0.05915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