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童话故事中,baby笑靥如花,你优雅慈爱。而现实版本却经常是——一个眼泪汪汪,一个气急败坏,hold不住的情况天天演。 你被内疚所扰:为什么我会这样对待孩子?为什么我做不到心平气和?我,是不是没有能力做一个好妈妈…… 年轻的妈妈在真实生活中饱受愤怒情绪的困扰。在一次亲子教育主题工作坊的课堂上,来自香港的心理治疗专家蔡敏莉老师针对父母愤怒情绪的管理,给出许多有效的建议。是的,我们不必做100分妈妈,却可以通过努力做一个“合情合理”的妈妈。 夜晚来临,妈妈变成“巫婆” “我叫赵梅,我有一个2岁的儿子。”应蔡老师的要求,一位年轻妈妈略带羞涩地向团队倾诉了参加工作坊的动机,“我身边所有的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温柔的人,孩子2岁前,我自己也是这样觉得的。直到最近,我发现自己变了。白天在公司还算正常,晚上回到家面对儿子时火气说冒就冒。他总能轻易让我失控,而我就会像泼妇一样吼他、骂他。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为了点小事就发火?” 赵梅以为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大家的鄙视,可现场不少人都点点头,心有戚戚焉地笑着。那么,哪些事会引发怒火?“在地上滚来滚去干号、10点多了还赖着不睡觉、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赵梅轻轻松松说出了一长串。 蔡老师转向大家问道,你们之中有多少人和她一样,会因为你们认为的“不必要”的小事情,而和孩子生气?所有的父母都举起了手。而当人们彼此坦然分享“生气清单”后,更是心照不宣地笑了。原来,我们生气的理由通常都非常类似而琐碎,其他父母也同样会为这样的芝麻绿豆大的琐事生气着。 课堂笔记在工作坊中,导师经常会让妈妈们写下触怒他们的“生气清单”,和别人一起分享心事多少有一点宣泄的作用,也便于协助父母了解,被孩子气得发狂并不是一个人的罪恶,即使是最温柔、最友善的父母也有被孩子气得怒火中烧的时刻。 对同事更耐心,对孩子更刻薄? 如果这些惹怒你的事件,主角由孩子换成你的同事,你会怎么回应? 刘芳第一个站起来说:“如果我的同事答应我不吃糖却没有做到,我肯定不会冲她大吼大叫,我会礼貌地提醒她,告诉她身体最重要。” “如果我的同事不吃蔬菜还把碗扣到地上,我会告诉他小心点,帮助他把地上清扫好。”这是2岁男孩的爸爸李嘉的回答。 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小雯说:“如果过了睡觉时间我的同事还在磨蹭不去睡,我就不去管他,等他自己第二天困得难受就知道我是对的。” 这些引发愤怒的典型导火索在面对大人时自动熄火,只是换了一个对象,我们就变得理智、耐心甚至幽默。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似乎更刻薄?蔡老师说,其实正是因为我们爱孩子,才会在瞬间被孩子激怒。因为他是你最亲的人,你投入了最强烈的感情和最殷切的期望在他身上,因而期望他表现完美:“在生活里其他的事你可能掌握不了,比如同事、老板不听你的也就算了,而孩子,你也许会觉得一来你是为他好,二来他又是你生下来的,没有理由不听你的。他满足不了你的期待,你就会失望、愤怒,而后又转变成内疚、挫败。” 课堂笔记在疲惫挫败的心态下,一个安全而弱势的孩子,一件平时你觉得“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会变成怒火的导线。蔡老师说,发脾气的妈妈并不是坏人,她可能只是活得有压力,不够开心,所以一旦遇到挫折或者事情不是她所期待的时候就会发脾气,为积攒的情绪找到一个相对不具备破坏性的出口。 1小时妈妈:重要的是陪伴 这次站起来的是自称“1小时妈妈”的小月妈妈:“我下班回到家比较晚,离小月睡觉时间只有1小时,我希望这1小时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可是推门一看,钢琴还没弹,幼儿园的拼音作业还没写,第二天要带到园里的手工还没做,我的怒火噌的就上来了——我很难过,我那么爱她,本希望这1个小时让小月不停地笑啊,结果这珍贵的时间却浪费在作业上了,这让我忍不住发火。” 这真是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让一个真实的孩子每时每刻开心,这是一个美好却并不合理的期待。 蔡老师建议小月妈妈放下期待,安心陪伴孩子:“该弹琴就弹琴,该做手工就做手工,在这1个小时你的陪伴就是向孩子表达的爱。笑与不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陪伴她。你陪伴的时候如果很有耐心,孩子同样能感受到你的爱。” 课堂笔记想要一个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放下的是对完美的期待。不管孩子还是生活都是真实的,不是只有想象中的那一个完美的孩子和那一种其乐融融的状态。学会接纳真实,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不伤害孩子,这是愤怒的底线 咨询师带着大家做了一个练习,要求用正面、积极、赞美的语言写下自己孩子的“美好清单”。小组分享时刻变得欢乐融融,哈,原来我们的孩子是这么甜美、可爱,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忘掉了,只记得他让人“抓狂”的一面。王莉描述了她在商场时的一次“抓狂”经历:女儿圆圆躺在玩具柜前不停地尖叫,非买不可,所有的人都在看着她,对她指指点点……她觉得自己气疯了,当时内心有一种冲动:拔腿离开,抛弃这个女儿! 当然,圆圆现在还是很安全地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气头上的带来罪恶感的“想”并不等于实际的“做”。“有一次我恨不得把他从窗户上扔下去!”“那次我真的后悔生了她……”小组分享让大家知道这种“罪恶”的感觉原来每个人都有。 蔡老师希望每个妈妈区分愤怒时的“感觉”和真正采取的“行为”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把愤怒带来的“感觉”从情绪清单上剔除,事实上我们也做不到。 我们要做的是,承认自己是真实的人,可以有脾气,不用内疚。生气时可以表达自己,但却不能伤害、侮辱、贬低或激怒孩子——这是愤怒的底线。 课堂笔记没有哪个孩子总是行为“端正”、不淘气。坚持一个信念:孩子是小天使,他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就好像每一次冲突过后,我们最好能够想一想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会伤害到孩子。提醒自己:虽然这次我们做不到,但是,下一次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们不断在努力。 气头上怎么办? ● 离开 当你生气时,记住一个重要的词——“离开”。当我们气得快要失控的时候,离开去另外一个房间可以给我们喘息的机会,不会因为暴怒而产生伤害孩子的行为。 ● 说明 回来后可以平和地对孩子说出你的愤怒——“我因为……很生气,但我不会打你。”有的时候,说出来就不再生气,就会放下。 ● 提醒 不要把矛头指向“你”:“你简直是个蠢蛋!”“你没长脑子吗?”最好说“我”:“我很生气!”“我需要静一静。” 一起传递正能量! 如果你需要更多妈妈的支持或监督,可以参加如下活动: ● “你好,愤怒”手机在线互动活动:智能手机下载“妈妈圈微报”手机应用,参与#你好,愤怒#话题,分享你的情绪故事。 蔡敏莉:“做天使来帮他,还是做魔鬼来诅咒他?” 很多来工作坊的妈妈对我说,虽然学过很多育儿的理论,但在与孩子相处时,还是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甚至迁怒于孩子。在工作坊里,我会让妈妈们看到,因为孩子而生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产生罪恶感,同时我会告诉父母们一些解除愤怒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妈妈自己要懂得爱自己,做回自己,就不会对孩子有那么高的期待。设定符合孩子发展情况的期待水平,自然会减少过度反应的发生,而孩子获得的将是更多无条件的爱。 妈妈可以学着享受与孩子相处的乐趣,而不是一定要教会孩子什么。否则,你所谓的爱的关心,很多时候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他大概出了什么问题,而你善意的帮助和建议,可能会被孩子视为压力和批评。教养一旦变得过于沉重、严肃,父母的心也将不容易柔软,更容易产生怒气。 作为父母,你是要做一个天使来帮助他,还是做一个魔鬼来诅咒他?是祝福,还是诅咒?信念改变,行为自然就会改变。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3 , Processed in 0.0580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