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新“中国妈妈”不等于贬义词-幼儿期2-3岁-家庭教育

2015-3-31 11:5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1| 评论: 0

摘要:   读了引起热议的《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一文,作为“中国妈妈”的一员,既有同感,又有异议,写出来想让大家对异国他乡的“中国妈妈”多一份切实的了解。因为无论是身在他国的“中国妈妈”还是生 ...

  读了引起热议的《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一文,作为“中国妈妈”的一员,既有同感,又有异议,写出来想让大家对异国他乡的“中国妈妈”多一份切实的了解。因为无论是身在他国的“中国妈妈”还是生活在中国的“中国妈妈”,事实上都面临许多相同的养育问题,但由于身处文化不同,选择的解决方法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更真实地了解会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学习。

  记得80年代后期刚去到美国纽约大学读书时,对“中国妈妈”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走在纽约的唐人街上,大声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手上总是提着大袋小袋,不是闲散拖沓地行走就是匆匆忙忙地奔跑。她们身边的孩子要不一句英文不会,要不拒绝以母语在公众场合与母亲交流。那时,因为自己还是年轻学子,不谙家庭生计的拖累,完全没法认同那个“中国妈妈”的群体。记得有一次在学校附近的超市买东西,一位售货员问我是哪里人,我说:“I am Chinese!”那位小姐瞪大眼睛说:“你确认你没有混血吗?”我说:“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她说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眼睛这么大的中国人。我听后觉得她很无礼,小看了中国人。于是回了她一句:“Because I am a Big Chinese。”(因为我是一个“大中国人”)现在想来不应该怪罪她的无知,只能说我们自己与世隔绝得太久了。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当年这批苦行僧的穷学生,完成了学业,事业和家庭都渐入佳境。他们的生活视野与前辈们当然迥然不同,于是出现了一批新“中国妈妈”,她们不再是以一个群体出现,相反,这个群体已成为了各自精彩的一个个个人,自然地点缀着美国这个种族“大拼图”,同时也正在改写历史涂在“中国妈妈”脸上的那份贬义。

  新“中国妈妈”不群聚

  新一代的“中国妈妈”不扎堆,不想挤在华人汹涌的街区里。她们自然地选择居住地,可以随工作的变迁而迁移,也可以因为孩子学区的选择而搬迁。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她们已没有语言沟通的困难,已可以在唐人街之外找到工作,更可以自信地在不同文化间切换,自然地生活。

  新“中国妈妈”不丑陋

  这是一群自视极高的个体,她们不再是家庭中的保姆,伺候一家老小;也不是血汗工厂的苦力,在拉扯孩子生计的同时完全无视自己的存在。我认识的朋友C,她每周坚持上拉丁舞课,居然已悄悄地成为全美拉丁舞业余比赛的冠军!朋友S,出国前是文工团的专业歌手,虽然多年脱离了专业歌唱,但她始终是长岛某区唱诗班里最瞩目的歌手。她们的孩子都已进入大学,她们自己的人生可能因孩子曾做过许多调整,但她们从未因孩子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追求。

  新“中国妈妈”不强压

  今年,身边的很多“中国妈妈”把孩子送进了大学。朋友S的儿子刚接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我让她分析孩子被录取的主要原因在哪?是成绩极好还是另有所长?她说:“孩子的学业一般,成绩并不非常突出,但两件事让哈佛看中了他。一是8年来他每个周末去茱莉亚音乐学院上预科小提琴班,从不间断的努力显现出他的自我信念(commitment)。二是他选择了在高一时去北京学习中文一年,而且入住在一个陌生的中国家庭里体验生活,这显示了孩子的成熟个性和独立生活能力。”我佩服朋友S的教子之方,她让儿子小小年纪游学他乡,就是让他独立地学习和成长。

  朋友H有2个女儿,大女儿去年选择去了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因为她酷爱西方古典美术。今年,她与小女儿一起在为明年入学哪所大学做报名准备。我问朋友H会考虑哪儿,她的回答是:女儿可能会选择加拿大,因为她不喜欢欧洲的古老守旧,又不认同大美国文化,她钟意加拿大的欧式传统加美式开放的风格。我听了很久,觉得母女俩的对话好像不在讨论学业取向,更像在找下一个旅行地。然而,回家细想,个中的道理不浅,学风关乎治学之道,孩子不以名牌大学为追求目标,妈妈也没有强求女儿去攀比他人的目标。这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新“中国妈妈”不自我封闭

  美国学校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乃至高中,都要求父母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去。因为参与,“中国妈妈”们也开始接受更多开放式的教学和养育理念;因为参与,“中国妈妈”也开始为美国的课堂带来新话题。

  三年前,我主动找到大儿子的小学校长Eve,为她送上了一堆我搜集来的数据,向她展示在纽约地区有多少家优等高中已开设了中文班(作为第二外语),并提供给她一个结论:如果她的学校想把好学生送入这些高中,那么必须开设中文班。与此同时,我积极号召家长们募款先为学校开出课余的中文班,吸引学生尝试,然后自然过渡到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上个月我带大儿子回纽约期间,他按我们的“传统”又回到母校上了两天课。他的原班级今年的社会研究课(Social Study)主题是“中国”。儿子回家后很自豪地说:“妈妈,你真厉害,是你说服了校长开设了中文课。现在,我们全班整个学期都在学习中国文化。”

  从我到美国留学的80年代至今,20年过去了,“中国妈妈”那张曾几沧桑的脸已换上了新颜。新“中国妈妈”自信自立,通融亲和;她们正在以每个人的生动勾画出新“中国妈妈”的无限美丽。(文:黄静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3 , Processed in 0.05392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