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不会听话,听了能不能记住?一方面来自遗传基因,一方面来自后天的训练。耳朵是早期学习最重要的通道,耳朵是语言之门,也是财富之门。 世上有一种财富是听来的。音乐家靠耳朵感知旋律和节奏,能听出财富。文学家靠耳朵阅读历史和民间故事,能创造财富。企业家靠耳朵能听来商机,把信息转化成财富。这就是耳朵的传奇,保护孩子的耳朵,也是在保护孩子的财富。 在山东高密,有一个穷孩子,他天天吃不饱饭,饿着肚子到处听故事,听祖父母讲动物、植物故事,比如一把扫地的笤帚、一根头发、一颗脱落的牙齿怎么变成精灵,家里听完了,就跑进邻居家接着听,鬼怪、妖精和英雄故事天天敲打他的耳鼓。 他的耳朵不但会听,还会读,民间戏曲“猫腔”,池塘里的青蛙,林子里的飞鸟,通过他的耳朵一读,再经过他的嘴巴讲出来,神秘的大自然和民间文化,就变成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传奇。 他就是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 莫言童年用耳朵听来的故事,不仅成了滋养他的巨大财富,整个世界也因他登上诺贝尔领奖台而开始倾听中国的声音。莫言曾写过一篇文章“用耳朵阅读”,在没有书读的年代,他靠耳朵听来的财富赋予我们太多的启示。 耳朵听来的的第一桶金 2004年4月5日,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就在这一天,有一条关于财富的报道,仿佛让世界发生了一场“地震”:瑞典最大的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发布一条消息:由于受美元贬值的影响,瑞典著名家具企业“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以近526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过拥有466亿美元身家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为世界新首富。 他拥有第一桶金时才5岁,他不像巴菲特,做游戏式地在自家的过道摆小摊,他是靠一双财富耳听来的商机。他是从小伙伴的需要中发现了商机,这一发现,彰显了一个孩子的财商智慧。 英格瓦第一次商业之旅只卖了一盒火柴。 那年,他刚刚5岁。 有一天,坎普拉德的一个小伙伴想要让他陪着去买火柴。一路上,小伙伴一直在抱怨,去商店的路途太远,跑这么远的路去买一盒火柴实在不划算。小伙伴说:我宁愿搭上自己的零花钱,花高价买一盒火柴,也不愿意走这么远的路,只为了买一盒火柴。 英格瓦没有和小伙伴一起抱怨,而是在专注地倾听小伙伴的讲述。当小伙伴说到愿意花高价,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火柴时,英格瓦这个5岁的孩子发现了商机,他记得自己家里有多余的火柴,于是,他就和小伙伴说:“我可以帮你,不需要走远路,就能买到火柴。” 小伙伴一听特别高兴,就这样,他的第一笔生意做成了。这是英格瓦·坎普拉德赚到的“第一桶金”。 在成人的眼里,买一盒火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5岁的英格瓦表现出对别人的需要敏感,快速作出决策的能力。在这次小小的交易中,一个5岁孩子有了挣钱的成就感,有关交换、金钱和财富的意识同时被自我激活了。 后来,这一盒小小的火柴,不但成为他财富人生的起点,也成为他获取财富的动力源。 在幼儿的世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一件小事都蕴藏着生机,展示生命内在的潜能,如果顺其自然地生长,日后就会开花结果,如果遭受打击和破坏,就会像春天遭受冰雪袭击的花朵,提早枯萎凋零…… 英格瓦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南部一个叫艾姆赫特的农场里。他的祖父是个农场主,因经营不善而开枪自杀。父亲也不怎么会经营。英格瓦自从有了第一桶金,家人也发现了他的财商智慧,他的生意范围开始扩大,他卖过圣诞卡,他还骑着自行车到处兜售自己抓来的鱼。 11岁那年,他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他卖掉了一批花种。他用赚来的钱买了赛车和打字机。从那以后,他简直是迷上了销售这个行当。他曾用父亲给的钱和银行汇票去进货,卖掉500支巴黎钢笔。 他读高中时,床底下放了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他的“货物”:皮带、皮夹子、手表、钢笔,他买卖的都是一些小东西。英格瓦有句格言:“我将用我的一生来证明,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是昂贵的。” 1943年,英格瓦已经17岁了,父亲支持他创业,决定送给他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就是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就这样,宜家(IKEA)诞生了,“I”代表英格瓦,“K”代表坎普拉德,“E”代表出生的农场艾姆赫特,“A”是自己所在村庄的名字——阿根纳瑞德。 谁都没有在意一个17岁孩子创办的公司,但是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那盒小小的火柴,5岁时一个孩子的交易,不但点亮了一个人的财富梦,也点亮了整个世界,宜家后来竟成了全球知名企业。 英格瓦和巴菲特一样,好像巧合,都从5岁起步,一生不停地追逐财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财商智慧。两位世界级别的财富大亨,他们的童年故事揭示了一个规律,财商在7岁前,也和音乐绘画才能一样自然彰显出来,比如音乐天才莫扎特、贝多芬,绘画天才毕加索、达·芬奇。 耳朵的传奇和三个小金像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给邻国的苏丹送了三个外表、大小和重量都完全一样的金雕像,并且告诉这位苏丹,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国王是想拿这几个东西来试一试苏丹和他的臣民究竟聪不聪明。 苏丹接到这份不寻常的礼物,感到很奇怪。他要王宫里的人找出这三座雕像的差别来,可是,大家围着它们看了又看,查了又查,怎么也找不出来。 关于这三个金雕像的消息很快就在城里传开了,从老人到小孩,没有一个不知道。一个被关在囚牢里的穷小伙子托人告诉苏丹说,只要让他看一眼这三个金雕像,他马上就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苏丹吩咐把这个青年带进王宫。他围着这三座金雕像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遍,发现它们的耳朵上都钻了一个眼。他拿起一根稻草,穿进第一个雕像的耳朵里,稻草从嘴里钻了出来。他又把稻草穿进第二个雕像的耳朵里,稻草又从另一只耳朵钻了出来。他把稻草穿进第三个雕像的耳朵时,稻草被它吞到了肚子里,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青年人就对苏丹说: “陛下!这几个金雕像都有和人一样的特点。第一个雕像就像是一个快嘴的人,他听到什么,马上就要说出来,这种人是不能指靠的,所以,这个雕像值不了几个钱。第二个雕像就像是一个左耳进、右耳出的人,这种人不学无术,没有什么本事,值的钱也不多。第三个雕像就像是一个很有涵养的人,他能把知道了的东西全部装在肚子里,所以这个雕像是最值钱的。” 苏丹听了小伙子的话,这才恍然大悟。 三尊小金像讲了三种耳朵模板,第一种是耳朵和嘴巴连通,不入心;第二种是左耳和右耳连通,也不入心;只有第三种耳朵和心连接,再由心决定说还是不说。 很多孩子上学,父母经常重复一句话“专心听讲”,成人以为这样告诉孩子,孩子就能做到了,听说的训练如果上小学才开始就太晚了。 6岁之前,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训练,上学后,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听老师讲五句,记住两句,耳门不是经常关闭着,就是虚掩着,或左耳朵听进来,右耳朵冒出去。所以,训练孩子眼耳和口耳密切配合非常重要。 打开耳朵,打开神奇的记忆之门 为什么有的人能从一件小事中听出大的商机,为什么有的人听两三遍就能记住,有的人却要听十遍或更多遍才能记住呢? 除了遗传基因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大脑里储存的信息量少或没有,新进来的信息不能快速和原有信息接通。二是光动耳朵,不动心,也没动口,不交流和沟通,那么耳朵就剩下一个功能——录音,而没有刻盘保存,更谈不上反复播放。耳朵也就真的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耳朵是大脑的第二门户,早期教育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听力训练。在研究如何训练之前,先研究一下耳朵的信息通道。 耳朵比较谦虚低调,长在脸最不显眼的两边,不像眼睛和嘴巴,抢占整张脸最引人注意的部位,但耳朵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 耳朵和身体有76个对应各个器官的反射区,因为耳朵负责接收声音信息,是掌管录制各种声音的门户,所以,造物主在创意设计耳朵时,把它的结构设计得如此完美: 耳朵的主要部分像一把竖琴, 有64根长短不等的弦,按顺序排列,可以接收各种声音, 由于空间有限,成螺旋形状,像一个海螺, 是什么在拨动这些竖琴上的弦呢? 原来琴前面有一层像鼓面一样的共鸣膜, 只要声波触动共鸣膜,琴弦就跟着一起振动…… 经常听家长朋友说:我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为什么一上学却学习不灵,总有些困难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的孩子问题出在耳朵上。耳朵是早期学习最重要的通道,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通道。早期记忆主要来自眼睛和耳朵,语言之门就是耳门,如果听力有障碍,学语言就困难。 两千多年前,荀子在《劝学篇》里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七尺之躯哉。” 《劝学篇》讲的用耳学习法,翻译成今天的计算机语言,就是学习程序,一个人要变“耳聪”,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设置两个程序: 第一个程序:耳心嘴组合=耳听+心记+嘴说 耳听——接受信息——反复背诵 心记——录音刻盘——烂熟于心 嘴说——编辑播放——脱口而出 训练0—12岁孩子的记忆力,首先要训练专注力,要求孩子听话时,第一要看着眼睛,不走神,第二要听完了要复述出来。如果听三句,复述出一句,就再教一遍,要求孩子完整地复述,如果还有丢失,就再教一遍,耐心教,直到能准确完整地复述出来。复述是最后一道程序,但如果没有复述,前边学过的就缺少有意识记忆。耳听+心记+嘴说=“耳心嘴组合”,这三个程序一个不可少。 第二个程序:心嘴耳组合=心想+嘴说+耳听 心想——编辑信息——编故事和讲话稿 嘴说——播放信息——诵读讲述说和唱 耳听——分辨信息——倾听自己的声音 动耳+动心+动口,让整个生命参与记忆。跟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设计好程序,让孩子跟着程序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6岁之前,要求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教孩子听话,训练孩子听话能力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家庭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 摸准耳朵的脾气,调控耳朵的开关 如果3岁的孩子开始捂上耳朵,拒绝听父母说话,这是一个信号,父母要高度引起注意,调整讲话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摸准耳朵的脾气,要把控住孩子耳朵的开关,才能有效实施教育。 胎儿成长发育的280天,一直居住在母亲的音乐宫殿里,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伴着心脏的鼓点和血液韵律裂变生长的。所以,耳朵听到优美动听的声音就自动打开,听到刺耳的噪音就自动关闭。 耳朵偏好自然之声,带孩子到大自然去“练耳” 大自然一年四季演奏着美妙的交响曲:鸟的鸣唱,燕子的呢喃,田野里蟋蟀的轻吟浅唱。这些声音悦耳,耳朵乐于打开收录,而都市里每天灌进耳朵的除了汽车、电车的轰鸣声,还有房间里的空调、抽油烟机的噪音。耳朵不喜欢噪音,而且对噪音特别敏感,所以,一听见噪音或刺耳的声音,我们就本能地捂上耳朵。 耳朵偏爱优美动听的声音,训练耳朵的记忆,一定要顺着耳朵的脾气,经常到大自然里去,倾听春夏秋冬四季的声音。 耳朵偏好赞美,乐于选择性倾听 耳朵有一个偏好,人都会犯一个毛病,耳朵喜欢听好话,夸奖爱听,指责批评不爱听。孩子上学后,学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或专注时间短,跟早期家庭语言相关。 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成人喜欢听唠叨吗?也不喜欢。父母该怎样跟孩子讲话?要认真想好了再说,要说完整的句子。要孩子做事,不要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只说一遍,说之前告诉孩子,注意听,我只说一遍,如果你照着做了,才可以玩下一个游戏,孩子为了玩就会专注听。 早期教育中,父母不可以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家里,如果父母说话孩子不在意,上学后,听老师讲话也会心不在焉。 6岁前,父母的话孩子全盘接收,但选择性存盘,如果父母指责、抱怨、不满的话说多了,孩子就选择关闭耳朵,进行自我保护,上学后,只要老师说的他不感兴趣,也会本能地选择关闭耳朵。 我细致观察过80后和90后,发现很多年轻人有个共同特点,不喜欢跟成人打交道,探讨问题,他们对成人喜欢逃避和远离。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小时候,他们被大人唠叨怕了,对来自大人的教导厌烦,不管对错统统拒绝。与成人保持距离,注定会失去成人的帮助,也会失去很多机会,但他们习惯了躲避,以躲避来进行自我保护。 早期教育中,怎样跟孩子说话,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因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视听习惯。耳朵选择听好话,让心灵愉悦的话,激励的话,肯定和赞赏的话,而一听挑剔、指责的话就会选择关闭。家庭语言和孩子的注意力密切相关。 耳朵偏好听真话,不喜欢听假话 现在流行“你真棒”“你能行”的教育口号,很多年轻的父母不分场合地点地使用这些词,结果孩子上瘾了。 北京一个4岁女孩,早晨上幼儿园不穿鞋,理由是,妈妈没说“你真棒”。如果笼统地欣赏,盲目地表扬,孩子一定会分不清何为对,何为错。孩子的行为需要家长及时地讲评,但要有的放矢,就事论事,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例,要把孩子置身在生活中,在有画面、有情景的生活中评价其言行的对错和好坏。 夸孩子要具体,不要泛泛地说:你能干!你聪明!你真棒! 我妈妈创造了一个“优点定格法”,我们八个兄弟姐妹幼年时都有一个经典故事。我四姐六岁那年,有一天,哥哥姐姐搬桌子,桌子太宽,从门里搬不出来,她站在边上,看着看着就发现了窍门,开始指挥,先把桌子腿伸出来,再搬。哥哥姐姐不听,“你懂什么,有本事你来搬”。后来,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他们按照她说的办法试了试,果然桌子搬出来了。 我妈妈就事论事,开始夸她,她会动脑子,才6岁就发现做事的门道,将来走到哪儿都错不了。这件小事从六岁开始夸,直到今天,一路把四姐夸成大学教授。 夸孩子要具体,不要泛泛地说:你能干!你聪明!你真棒! 我妹妹5岁那年,偷偷地把一个偏襟小褂给剪了,自己缝上3个扣子,还剪了3个扣眼。妈妈发现时,不但没批评她,还夸她心灵手巧,然后,就不停地给她做广告,她才5岁,就会动脑子,把不喜欢的衣服改成喜欢的样式,自己能打扮自己,长大了也是一个巧手。就这样反复地夸,把妹妹一路夸成新华出版社高级编辑。 小时候,每个孩子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才能。父母的赞美一定要来自孩子的行为,小事可以放大,优点可以放大,但不可随便草率地使用概念化口号。 动耳学习,让耳朵听来财富 让孩子专注听。快速记忆需要训练,没有训练,耳朵记忆就差。关于耳朵的记忆,中国民间有个词——“拿话”,“拿”字生动可视。拿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把这个话抓住了,然后握在手里了,抓住了握在手里就变成你自己的。 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源自大脑发出的信号,尊重孩子的生长时刻表,顺时而动,借力借机借劲,耐心地和孩子一起阅读,讲故事,大声诵读,让耳朵动起来,给孩子全神贯注和快速记忆的能力。 耳朵的记忆,来自于反复训练。无论在家还是在外边旅行,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耐心。2—6岁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喜欢重复问一个问题,或翻来覆去地听一个故事。比如给孩子讲《猫和老鼠》的故事,讲一段停下来,他就会问,那后来呢?如果接着讲,他还会反复问:那后来呢?第二天晚上,他还会要求讲《猫和老鼠》。而且要求从头来,第三天、第四天还要听《猫和老鼠》。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翻来覆去地重复呢?这和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关,孩子听故事时,左脑输入的是语言信息符号,右脑快速互动连接,将语言符号转化成图像符号。由于孩子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有限,左脑输入的语言信息量不够,右脑无法快速转化成图像记忆,所以,第一次听故事,大人讲了十句话,孩子只记住四句话,这四句话组成的图像画面只是片段记忆,就像动画片被剪辑了一样。 孩子每重复听一遍故事,等于把片段图像连接一次,再听一遍,再连接一次,听到十遍以后,脑子里的图像连接完整了,可以把故事像动画片一样播放时,孩子才满足,才会要求听下一个故事。 训练孩子的听力,让耳朵变得灵敏,不但能快速捕捉信息,还能准确地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判断力。 让孩子耳听八方,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耳朵不受污染,通过训练听和说产生记忆链,自动开启财商智慧与大脑和心灵连接的通道。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2 , Processed in 0.07116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