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五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性格内向,且不爱和他人打招呼、不爱表达自己。进入新环境,人一多他就躲在我身后。不过,时间长了,他也会和别人玩起来。他只有几个好朋友,而且每次只想和一个小朋友玩。人一多他就不愿意了,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他就可能做自己的事,如独自骑车。还有学画画时,他不跟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说你看我画完你再画,他却迫不及待地自己画起来,着色不符合实际,喜欢什么颜色就选什么来着色。我自己也有点问题,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着急生气。请你帮帮我。我承认自己对他的期望有点高。 这个咨询个案,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这种情况,实际上又不少见。 问题开头,妈妈就给孩子贴了个“内向”的标签,放在整段话前面,暗示这是孩子表现不佳的原因。就此,我想仔细说说“内向”这个词。它肯定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到我们这儿,悄悄起了变化。内向往往用来描述一种偏向内省、安静、慢热的性格气质。相对的则是外向。之所以父母们经常会提出“我的孩子太内向了怎么办”的问题,并且表现出担忧,因为觉得孩子一旦内向,就是不自信的表现,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儿。 这是父母们将“内向”和“胆怯”两个词搞混淆了。内向偏于遗传,它绝非一个问题,父母做好自己,当好孩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孩子,不去强迫他就好了。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予必要的接纳和情感支持,孩子会自己慢慢长大、破茧成蝶。而胆怯则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表现。胆怯的孩子,更多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育儿中需要避免的四大常犯错误 在日常育儿中,我建议父母们尽量避免以下做法: 1.经常数落孩子 孩子越大,父母越挑剔,早就忘记了孩子学走路时的赏识心态。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判断。挑剔的语言是一种负面的暗示。说多了,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刻下“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印记。这样每当孩子尝试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是的,我可能不行,还是不去做了吧。” 2.对孩子期望过高 一般在高水平、高学历的家庭中,家长由于自己事业有成或本身性格要强等原因,对孩子的期望也比一般家庭高。高起点的家庭希望孩子也有高起点,获取高成就。这样的家庭,即使父母很少批评孩子,也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孩子传递着高期望的信息。然而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翻版,他有自己的智力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一旦达不到父母或自己的要求,就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 还有不少家庭,如果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轻则训斥,重则体罚。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父母的期望不是越高越好,当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预定的目标时。在体验着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之后,孩子是无法获得自信的。 3.把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看到孩子的成绩,便说:“你看,隔壁的某某这次考了98分,你怎么才88分?”在亲友前面,大众场合下比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你堂弟多听话,学习多努力。再看看你自己,天天看电视,作业也不好好做!” 调查表明,孩子在回答“最烦父母做什么事”时,排在前三名的是:叨唠,批评,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家长的思维是,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刺激孩子上进,开动他学习的马达。 拿孩子与他人比,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孩子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种原因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拿别人的优势对比自家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他的自尊心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 4.家长的包办代替过多 喜欢尝试、敢于探索、好奇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能放手让孩子多尝试,多活动,让孩子多干他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事事为他做好,事事包办,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就不会因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而与同龄人拉开距离,并产生自卑感。 家长的过度保护和亲力亲为,让孩子对大人产生依赖心理,要么不愿意主动尝试,要么尝试以失败告终。结果是“我不会做,我做不好,妈妈来吧,爸爸来吧”。 孩子的安全感源于父母 在后来的沟通中,这个案例中的妈妈也承认,她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且有把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的心理,很容易焦虑,情绪不稳。她承认,带孩子的这几年,自己像是老了几个世纪。 我能明确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无助。从孩子目前的表现来看,妈妈的这种状态,定然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妈妈早期对孩子的不接纳,以及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所谓安全感,用两个词描述,就是“稳定”和“可控”。比如妈妈稳定的情绪,妈妈对孩子恒定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这些能够让孩子确认:父母是绝对爱我的,我是有价值的,值得爱的,而且一直都会如此。这样他才能够和谐、自在地与外界相处。 但若妈妈经常发脾气,言语或行为上责罚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这世界很危险。若要保护自己,要么让自己变得一样强势,才能在社会继续生存;要么退缩起来,不与外界接触或者发生冲突,以此保全自己。 显然,案例中的小孩选择了后者。他的安全感不足的表现,正如这位妈妈所说的:他不愿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只想两个人玩,人一多他就不愿意了。为什么不愿意呢?因为一旦人多的时候,就会变得不自在,根源在于缺少安全感。 长此以往,父母的不接纳还会养出低自尊,甚至自卑的孩子。因为孩子失败时,妈妈的训斥、有意无意跟其他孩子的比较,妈妈面对孩子时那些不可能藏得住的负面情绪,其实都在不断给孩子带去挫败感,让孩子一次次变得退缩、陷于无助的境地。 孩子的成长需要爸爸的参与 稍微了解画画这件事的父母肯定都知道,不应强迫孩子守规矩,绘画本身就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若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应该鼓励孩子,称赞孩子。但是案例中这位妈妈依然是在用自己的想法和成人的标准去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如此,对孩子而言,画画本身能具备的情绪排解功能,也被妈妈夺走了。 最后,关于这个案例,我还想提及一个不在场的人,那就是孩子爸。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如果爸爸参与少,就容易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个性,而且爸爸的缺席,极易造成妈妈负面情绪的积压。很多做全职妈妈的,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案例中这位妈妈比她的孩子更无助。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妈妈自己的问题。要放低对孩子的期待,梳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拿自己的意愿去捆绑孩子,因为他们不是大人的翻版。最好能够做点其他的事儿,而不是将所有精力、全部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如果可以,建议多跟身边的朋友、亲人沟通,重回自己的社交圈。 另外,建议爸爸们要尽可能积极地参与到育儿生活中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带全家人旅行,以及陪孩子做一些“男性”优势的游戏,比如赛跑、踢球等。 总之,育儿先育己,这不是一句形式化的口号,而是一句经典的大实话。的确,做父母都不易。很多父母可能都在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发现怎么都觉得孩子不好的时候,一定记得对自己喊停,问一问自己:我怎么了? 本文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陪伴是最好的教养》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51 , Processed in 0.05672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