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育儿观念大都有这样的理论假定:孩子的成长都是相同的;越早发展语言与理性思维的孩子智力越好;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别人行,对你也行;情商高的孩子能力也强;学习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小时候学习发展不错的孩子,长大后也不错…… 事实上,这些理论的基本前提都站不住脚,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能力的特征与发展速率也是不同的,这符合生命科学的多样性原则。如果我们承认“上帝”的智慧,那么“上帝”不会愚笨地只造一种人。父母需要秉持这样的观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培养孩子是协助他成为他自己,以完成他生命的使命。” 社会教育制度与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具有通约性,无意间给孩子的多样化发展带来阻碍,很多优秀的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适应教育环境与方式,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社会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我们的教育却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这是一种悖论情景。反思现代社会,有个性,有自由意志,比较逆反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的概率高;老实听话,适应中国式教育的孩子大多循规蹈矩,顺风顺水,敢闯敢干的人不多。由于育儿与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对儿童能力评估的单一性,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变得平庸,具有天赋的人备感压抑。 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却只培养一种人,这是一种教育的悖论情景。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把孩子变成一种科技人,而非多向培养。我在《家庭成就孩子》一书中强调家庭的补偿功能,如果主体教育是培养“吏”的,服从、按规则生活、遵纪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补偿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决策、自行其是、创新、不守规矩……中国古代的教育,孩子小时候是以私塾为主体,长大后是书院的形式,然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私塾式教育充满老师的个性,方法也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这在儿童阶段是很重要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教孩子什么知识,而在于教育的结构与方式给孩子太多的指定和标准。现代科技越来越重视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现存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妨碍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忽视了孩子本身的天赋特征。了解光谱的人都知道,所有色差都是连续存在且难以划分的,只是人类有限的视觉能力造成了七色彩虹。30多岁的人,能真切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能力也是分类、细化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些能力是社会需要的,具备这些能力的人看起来就美,一些天赋能力被社会忽视,那些孩子看起来就能力不足。 任何科学、哲学、艺术与思想都必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必须适合人类的知觉结构并形成一种类似宗教般的信仰。从牛顿开始,我们一直坚信重力是垂直向下的,我们的建筑学也一直把笔直与对称看成是法典。为了这个信仰,我们无视大自然并不存在笔直、直角、直线的东西,无视山川河流都是波动弯曲而非以几何形式存在着,人类依然顽固地按照几何原理建造这些非常不自然的房子。现在纵然知道地心引力场不是垂直的,而是曲面变化着波动向下的,但要接受那些看起来不规整、不对称的建筑,人们的内心还是非常不适应。信仰会让人们的认知形成一种惯性,正如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它是打字机时代的产物,当时是为了避免两个相邻字母连续敲击时支臂勾连,才把常用的字母分隔很远。而现在的计算机键盘已不存在勾连问题,但人们还是习惯最初按照打字机的特点设计的键盘,任何新设计的键盘虽然可以加快打字速度却没有市场。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8 , Processed in 0.05520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