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家长对早期教育的科学性持观望和怀疑态度。自身成长的经验,让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应该“无为而治”。 大学早期教育专家解翠玲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加以人为的适当控制。教育是一种约束力,是让孩子从原生态的人蜕变为社会道德约束下的常态人。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类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是他的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人在7岁以前的6年中,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因而在这个时期,给婴儿提供相应的适宜的环境,将对他的一生的事业和才能的发挥起决定性的作用。简单地说,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给孩子储存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早期教育的年龄时间段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解翠玲指出,早期教育这一概念在教育词典里是没有出处的。一般对早期教育的广义理解为学前教育,即指0岁-6岁的教育,狭义理解为0岁-3岁的教育,即指婴儿期的教育。 早期教育并不是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其实就是养成教育,是学习准备状态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作息、自理、卫生、道德、记忆、观察、思考等习惯。解翠玲指出,这些是在传统的早期教育中被忽略甚至是省略的。传统教育将智力开发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智力的“独尊”地位,排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现在不少父母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学这学那,以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小天才为己任。这种盲目的神童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它违背了学前教育规律,打乱了儿童身心发育的秩序。 解翠玲说,很多孩子在智力上茁壮成长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却是孱弱、不堪一击的。如情感脆弱,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等。所以才会出现大学生要父母陪读,生活完 全不能自理的事情。她指出,人类社会永远都是由两个智力极端的中间态构成的。在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且自卑、急躁、固执、难以面对挫折,智商再高也难成大器。幼儿时期是人格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各 种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6 , Processed in 0.06169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