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强化移情能力的特定因素-幼儿期2-3岁-心理行为语言

2015-4-2 23:3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案例二:   上了一天班,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家的爸爸,对正在玩耍的儿子说:“来,帮爸爸把包拿到房间去好不好?爸爸好累。”儿子看了他一眼,并没有行动。爸爸又叫了声:“帮爸爸一下好不好?”谁知儿子说:“ ...

  案例二

  上了一天班,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家的爸爸,对正在玩耍的儿子说:“来,帮爸爸把包拿到房间去好不好?爸爸好累。”儿子看了他一眼,并没有行动。爸爸又叫了声:“帮爸爸一下好不好?”谁知儿子说:“你又没给我好吃的,给了才帮你拿。”原来平时爸爸让儿子做什么,都会说:“爸爸会奖赏你的哦!”

  

和移情发展负相关的因素

试图用威胁或者物理惩罚来改变孩子的行为,只能是适得其反的。

不经常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情绪需要出现矛盾的反应,排斥或者忽视孩子的需求,都会降低孩子的移情能力。

那些在父亲经常辱骂、虐待母亲的家庭里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较低水平等级的同情心。他们尤其不能够感知其他人的情绪状况,并且做出合适的反应。

用金钱或是物质诱惑孩子,通过这种外在的酬劳刺激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这会让孩子更加关心的是酬劳,同时并不了解亲社会的原因。一旦酬劳减少,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热情就会减低或是消失。

  强化移情能力的特定因素

  专家建议可以通过移情训练来增强孩子移情作用的感觉、理解力和亲社会行为,这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和成人,长期和短期的移情训练都有效果。与增强移情能力相关的特定的元素包括:

  人际感知、回应方面的训练:孩子通过认知方法学会什么是移情,它如何发展变化,如何认知自己和他人的各种不同情感状态,以及如何得体地回应他人,从而加强自身的移情感知和技巧。

  关注自身的感受训练:当我们发掘孩子了解别人情感的能力时,最有益的就是他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感觉,明白什么情境与什么情感相关联。

  关注自己和别人相似点训练:孩子关注自己和别人的相似点可以影响他们的移情能力和认知。事实上所有关于移情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对于他人同情的反应,和感受到他人与自己的相似点是密切相关的。

  发展移情能力,从爱心引导开始

  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察言观色”,让孩子知道高兴、生气、害怕、讨厌、好奇等多种情绪,正确感受他人的内心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对他人的情绪一目了然呢?

  给孩子丰富的表情:面对孩子的时候,可以做出各种表情,如开心、生气、兴奋等,动作不妨夸张一点,边做边给宝宝当讲解员:“看妈妈的表情,妈妈在笑,因为和你待在一起妈妈很开心。”你丰富的表情能丰富宝宝的情绪发展,也能看懂别人的表情,才能走出理解他人的第一步。

  让宝宝看自己的表情:带宝宝到穿衣镜前,让孩子观察自己的表情。孩子会对镜子中的人非常好奇,并试图做出各种情绪,然后好奇地看镜子里的人有什么反映,好奇心有助于孩子用更大的积极性去探索表情的奥秘。

  看图识表情:看孩子绘本的时候,可以指着书中的人物对宝宝说:“这个小朋友在外面玩耍,你看他笑得多开心。”“这个宝宝有点不高兴,小嘴都撅着的。是不是饿了?宝宝你饿了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表情哦!”试着让宝宝了解自身和他人在某种情景下的感受,以及不同的表情透露出的内心感受。

  表情表演:孩子都很喜欢看动画片,也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和宝宝一起表演:“丑小鸭落在湖面上,看见自己的倒影居然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它好开心。宝宝,你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然后给宝宝一个开心的表情,让他也一起做。

  表情模仿:孩子的很多行为从模仿大人开始,他们对此也总乐此不彼,家长可以和宝宝面对面,或者在你们面前放一面镜子,然后做出各种表情,并引导宝宝和你一起做,一边做一边和宝宝说话,让游戏充满乐趣。

  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能说出词组后,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宝宝今天看起来很开心,跟妈妈说:开心。”

  了解孩子,助孩子提升移情能力

  孩子具备情感识别能力后,并不代表他的移情能力也发展得很好了。如何让孩子和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是培养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环节。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表达能促进移情能力的发展。孩子其实也有很多心理活动,并不是让他吃饱穿暖就万事足矣,还要听听孩子的心理话。常问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妈妈刚才忙着做事没空陪你,你生气了吗?”“你看起来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了,告诉妈妈好吗?”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当孩子用不完整、不清晰的词句表达他的感受时,不要打断他,认真聆听。

  换位思考及联想:让孩子扮演“他人”,转换到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心理活动,促使孩子以某种角色进入情感共鸣状态。如孩子跌倒了,扶起他后除了安慰他,你还可以说:“你看上次小琳跌倒了,你都没有扶她起来,她一定很痛很伤心。妈妈要是不拉你你也会伤心的对不对?下次看见别的小朋友需要帮助你要帮忙好不好?”情感换位能

  让孩子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移到相应的情景中,并置身其中,因此更容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当时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共鸣。当然,家长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的感受,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引导。

  不忽视和孩子的沟通:家长觉得孩子还是小,什么都不懂,所以跟他说自己的想法他也不会理解,因此缺乏和孩子的情感沟通。其实家长自己有什么情绪时,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让孩子有了解你的感受的机会,这样他们在面对其他人的各种情绪时,才能有更多直观的认识,能处理的更好,也能更深切地了解和认同他人的感受。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冉冉和萧萧在一起玩的时候,冉冉抢走了萧萧手中的玩具水枪,妈妈看见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说:“来,我们来玩个抢玩具的游戏。”不同的是,妈妈让冉冉和萧萧互换了角色,变成萧萧抢冉冉的玩具。表演玩后,妈妈夸奖说:“你们表演的真好。”然后对冉冉说:“你被抢走玩具的时候又生气又伤心是不是?你抢别人的玩具别人也会伤心的。”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游戏,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孩子接受他人观点,逐渐学会替他人着想。

  榜样的力量: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伤心难过时家长有没有去安慰他,看见有需要帮助的人时你有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等,都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编后语:

  孩子任性不体会父母的辛苦,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孩子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当家长在埋怨孩子这些“不体贴”的行为时,可能忽略了孩子根本还不知道什么叫替他人着想,什么是感同身受。不要再埋怨孩子的不懂事,及时行动帮孩子发展移情能力,很快就能发现,你的宝贝,还是那么讨人喜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出生: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天,通过孩子的表现就能看出孩子移情能力的雏形。如新生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在哭泣,也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了伤害一样。

  2岁:这是孩子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当一个2岁的孩子看见他的妈妈哭了,他可能会把自己正在玩的玩具递给妈妈,或者把自己正在吃的饼干给妈妈。在他哭泣的时候,妈妈给他的一些让他感觉好些的物品,这个时候会被他送给妈妈。虽然孩子这个时候不一定了解妈妈是什么感觉,但他表现出同情,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妈妈感觉好点。妈妈在他难过时对他的安慰,是激发孩子“移情”潜力的有效方式。

  3岁:一个3岁的孩子说“妈妈,看那个人的鼻子好大”,或者说“看那个胖子”的时候,我们不能期望一个3岁的孩子懂得他所说的话会让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大声阻止他,告诉他这样会让别人尴尬,就是一种反面的教材。应该小声并且柔和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样说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问问他,他是不是也曾经因为别人的话而感到难过。当然,也有可能孩子还太小,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不要强求他一定要听明白,并准确地回答你什么。

  5岁:当一个孩子5岁的时候,他能够从一些情景模仿对话里明白什么是移情能力。如:“当别人从你手里拿走玩具的时候你怎么想?”“那当别人从你朋友手里拿走玩具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觉?”此时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一个好方法,让孩子假扮真实或虚幻的角色,并想象此人的心理感受,这对增进孩子情感与感知的移情非常有效。

  和智力等要更多依赖遗传基因不一样的是,移情能力虽然是孩子天生就潜在的能力之一,但是多依靠后天养成。虽然孩子小的时候是最佳的引导期,但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害怕的时候、跌倒的时候,父母对他友善和关爱的行为方式,是让他明白移情能力的主要途径。

  孩子移情的表现方式

  在孩子早期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绪及其相应的社会行为发展最为关键,而在诸多的社会情绪中,移情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在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时候,移情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标准,而学校教育也更加重视改方面的强化。一般来说,孩子的移情表现方式有5种,以看见妈妈摔倒了为例:

  1有反应但是没有安慰。看见妈妈摔倒了,孩子会有所反应,如看看妈妈、表情上出现变化,但是仅限于有所反应,他并不会对妈妈的这种遭遇作出什么回应和安慰的行为。

  2 语言安慰。他看见妈妈摔倒了,可能会靠近妈妈,对妈妈说:“痛不痛?”“一会儿就会好的。”但是并不会有其他更进一步的安慰。

  3 直接的行为反应。看见妈妈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孩子会跑过来,扶起妈妈,帮妈妈揉揉腿,抱抱妈妈、亲亲妈妈,用非常直接的行为安慰妈妈。

  4 间接的行为反应。看见妈妈摔倒了,孩子会马上有所表示,如给妈妈拿来椅子,让妈妈坐下等。

  5 同时有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看见妈妈摔倒了,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安慰妈妈,帮她揉揉摔到的地方,拿来椅子让妈妈坐着休息,表现出充分的同情心。

  采用不同移情反应方式的孩子,其气质活动水平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做出直接行为反应和直接加间接行为反应的孩子,活动水平的分数要高于其他几种反应的孩子。做出直接行为反应的孩子相比其他几种类型的孩子,气质反应阈限也更高些。

  影响移情能力的正、负向因素

  移情能力是Ruben有效交际七要素的核心,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出现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安慰、支持)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一些家长过分疼爱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任性而霸道、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些其实都是忽略了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培养。

  很多研究者讨论了移情的本质、源头和发展,描述了增强移情的方法,并设定了一系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项目给设定,综合结果来看,孩子移情能力的正向发展和负向发展,和日常生活教养离不开。

  案例一:

  妈妈由于感冒,躺在床上休息,孩子跑过去要妈妈讲故事给他听。爸爸拉过孩子说:“妈妈现在很难受,就像你感冒的时候那样难受。你去帮妈妈倒杯温水来好吗?”孩子想了想,就去倒水了,回来的时候,他看见爸爸正在轻轻的帮妈妈按摩头部,并询问:“你感觉好点没有?”孩子看了一会,走过去,坐在床边轻轻地拍着妈妈,就像平时妈妈轻柔地拍他一样。

  

和移情发展正相关的因素

母亲的行为对学龄前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当母亲对学龄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采用非惩罚性的处理方法,能让这些孩子拥有比较高的情感和认知水平,以及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他对别人的不同行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他与生俱来的能力。给孩子演示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友善的行为,在增强孩子的同情心和亲社会行为方面很有效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有影响,了解分享的益处,以此提升孩子的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

父母的同情模型也是影响孩子移情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否关注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是否理解并有安慰的举动,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和移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当孩子伤害了别人或以其他方式使他们沮丧时,专家们支持:家长需要解释为什么此行为是有害的,并且提出预防该行为出现的建议。

家长是否会激励孩子讨论他们的感情和问题,和孩子的移情能力发展息息相关。和父母有更多交流和沟通的孩子,移情能力也会发展的更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家长和学校的责任不是教出一个好人,也不仅仅是制造成功人士,而是应该教会孩子善良、慷慨、怜悯和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让孩子学会相互理解、欣赏、交流的能力,而这些,都和孩子的移情能力无法割舍。

  生活现场:

  场景一:家里来了小朋友,妈妈让轩轩带着妹妹在一边玩玩具,看见两个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家长们就放心地坐到沙发上开始聊天了。可是不一会儿就听见孩子哭了起来,过去一看,原来是朋友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正坐在地上哭呢,轩轩却没有任何表示,仍然在一边玩自己的玩具。妈妈很生气,对轩轩说:“妹妹摔倒了,你怎么都不拉她起来?”轩轩很理直气壮地回答:“又不是我推的,她是自己摔倒的,干吗要我拉?”

  场景二:奶奶带着轩轩出去散步,回来的时候轩轩不愿意走,一定要奶奶抱。抱着他走了一段路后,奶奶累得气喘吁吁的,就对轩轩说:“奶奶抱不动了,你自己下来走好不好?”轩轩紧紧地抱住奶奶的脖子说:“不嘛不嘛,我不要自己走,就要奶奶抱嘛!”

  对轩轩的这些行为,妈妈有点搞不明白了,是什么造成了轩轩的“任性”和“冷漠”呢?

  专家解析:轩轩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缺乏“移情”能力。小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时候也是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时期,所以他们还不太会理解别人的想法,也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出发,更不懂什么是体会别人的感受。孩子们只知道“这件事情让我感到不舒服”,并不会因此推断:“别人也会因为这件事情不舒服”。

  在孩子的移情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的时候,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就不会出现同情、助人的行为。轩轩的问题就出在这儿,他缺少移情能力,因而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淡漠和任性的反应。

  了解孩子感觉“迟钝”的原因,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们不友好的语言和行为。即使孩子不能理解,他还是需要我们告诉他,其他人是有感情的。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不允许其他人伤害到他,但他同样不应该出现伤害别人的举动,告诉孩子我们爱他,我们希望他能够宽容大度并且友善地对待他人。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的行为远比我们的语言更为重要,就如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其他正向行为一样,正确地给孩子展现你的移情能力,比你说任何话都有效。

  什么是孩子的移情能力?

  家长们可能对这个词可能还比较陌生,但很多专家早就开始关注这一特殊领域。对孩子的移情能力,普遍定义如下:移情又被称为感情移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人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专家们对孩子的移情反应是属于认知过程还是经验公式的延伸做出了不同的辩论,由于在研究移情能力时往往要衡量很多方面,如外部表现、认知能力和行为特征等,因此不同的专家,强调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论点提出者

主要观点

罗杰斯

移情状态就是准确地了解对方内心的框架,意味着认识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些部分。

Gallo

移情反应包含了认知的和情感两种维度。移情常规包含两种途径:意味着认知反应处于支配权,对别人的感受能够理解;同时也要求和别人有情感交流。

海恩斯和艾弗里

移情包括通过接受别人的反应,去认识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这种反应可能涉及口头理解上的谅解,或者是所支持的外表和肢体语言、亲社会行为,如分享东西或提供帮助。

Hoffman

移情是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它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沟通能力,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通过模仿、强化逐渐形成的。

EinsenbergMiller

移情和利他行为是相的,但是这种关系依赖于如何对移情进行测量和被的年龄。

Chapman

移情与积极情感正相关,与消极情感负相关这些相关主要归因于与移情本身相关联的积极情感,而非与目击他人忧伤所体验到的情感。

Ingrid

随年龄的增加,孩子对母亲的移情增加,对陌生人的移情减少。害怕、不安全依恋预测了对陌生人较少的移情,但是养育与移情的关系较弱。

  虽然专家们对移情能力看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这样的结果反到更利于家长们了解移情能力的方方面面。

  移情能力的发展进程

  社会心理学家索兰德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助手在热疗养器呈现不同热度时,表现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种情绪。在孩子们观看的时候,向他们发出两种指令:想象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时如何感受;想象正在接受实验的人如何感受。与此同时,用仪器测量孩子掌心出汗、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结果这些孩子的生理状态出现了明显变化,这说明,其实移情能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至于发展到哪个程度,还要依靠后天的引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5 , Processed in 0.06232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