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和太太为了改善工作环境,选择再深造。幸运的是,他们夫妻双双考上了外地一所高校读研。庆幸之余,他们不得不忍痛把3岁的女儿桃桃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第一次分别,他们看女儿熟睡了,认为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于是偷偷地走了。没想到第二天,奶奶打电话心痛地说,桃桃睡醒后找不到爸爸妈妈,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在院子里四处寻找爸爸妈妈,还跑到马路边,看来往的车辆有没有爸爸妈妈的踪影……一席话使电话另一头的妈妈泪流不止,想让女儿听电话,跟她说些安慰的话,可女儿死活不接电话。一个月后,夫妻俩回家,女儿对爸妈态度冷淡,不愿意搭理他们,夫妻俩百般呵护,两三天后,女儿才渐渐跟爸爸妈妈亲热起来。 在成年人眼里,分离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过一段时间父母与孩子间亲密关系就能恢复。但对于孩子来说,分离时的情景如果处理不当,这种亲密可能是表面的,分离已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阴影。 孩子最担心的事情是父母不再爱他、抛弃他。他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父母不在家,会感到害怕,对被抛弃的焦虑会随即被唤醒。父母不辞而别,又没对孩子作出他们能够理解的解释,这种分离在孩子看来就意味着父母不再爱他、抛弃他。 当生活的情形使得我们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孩子时,分离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果事先让孩子做好准备,孩子接受这种分离的压力会更容易些。有意义的准备要求的不仅仅是一般口头上的解释,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达不到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爸爸妈妈在走之前一个星期,告诉3岁的女儿他们即将离开家去外地读书,宝宝显得漠不关心,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被这种假象蒙蔽,因为3岁的孩子无法想象去外地读书意味着什么,她只会评价现实发生的事情。 有意义的准备需要充分的交流,交流时要用孩子的语言,即孩子对玩具以及玩耍时使用的语言,让孩子明白父母只是短暂的离开,不是抛弃他。 一个简单的游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爸爸妈妈事先准备一些娃娃,代表老师、爸爸、妈妈、宝宝,在地上画两个圆圈,一个代表家里,一个代表学校。妈妈一边操纵玩具娃娃,一边说:“爸爸妈妈现在要从家里出发到学校读书,暂时不会回家。” 宝宝奇怪:“爸爸妈妈到哪里去啦?” “他们不在家,不在厨房,不在卧室,不在客厅。爸爸妈妈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宝宝要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妈妈在学校上课。爸爸妈妈爱宝宝,想念她,宝宝也想念妈妈。然后暑假到了,爸爸妈妈回家了,宝宝非常高兴……” 这出分离和团圆的戏,爸爸妈妈和女儿演了一遍又一遍。开始的时候,多数是爸爸妈妈在说,慢慢地,宝宝开始讲述:“老师要好好教爸爸妈妈,要让他们得100分,尽快送他们回家。” 结束表演时,孩子非常放心:“不要担心,爸爸妈妈,你们回来时我会在这里。”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录音带的信息特别有用。父母平静的声音和充满爱意的言语能够让他们忍受暂时的别离,他们会感觉到父母的爱依然在身边,而不至于产生过度的焦虑或悲伤。 文/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 唐记华博士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5 , Processed in 0.04857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