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出了什么问题? 心理诊室进来的是一大家人:满脸紧张的妈妈、无所谓的爸爸、抱着小孩的奶奶和一脸慈祥的爷爷。还没坐下,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说:“医生,您说我家小宝是否有毛病?他在家里很乖,但一上幼儿园,问题就出来了。老师说他不爱说话、不合群,不爱与别的孩子玩,上课也坐不住。但他在家里和我们很多话说,与表姐、阿姨也玩得很好。医生。你说这是为什么?” 爷爷这时插了嘴:“孩子能有什么毛病?就是太小了,不该这么早上幼儿园!”在听妈妈讲话的同时,我观察着这家人的中心:小宝。小宝2岁半,从一进诊室,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在奶奶的百般哄劝下,也没有大吵大闹。他小眼睛东看看、西瞧瞧,一下子就被挂在窗帘上的小灯笼吸引了。他的小手指向小灯笼,头转向奶奶,嘟起小嘴。“好,奶奶给。”奶奶马上明白了小宝的意图,向爷爷打了个眼神。爷爷小心地爬到椅子上,摘下了灯笼。小宝低头玩弄着灯笼,终于安静了。我看了看这家的男主人,只见他若无其事地坐在一边。对刚才发生的事好像已习以为常。 看到这一幕。我明白了小宝为什么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百依百顺的爷爷、奶奶能满足小宝的各种要求,哪怕这些要求有些不合理。而在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一般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宝与家人、表姐、阿姨在一起时,表现都不错,因为这些人都会让着他、满足他的要求。 但在幼儿园,小朋友是不会随意去迁就一个同龄人的。在各种游戏交往中,要求大家协调,每个人根据规则作出一定的调节。而不懂得或不愿意作出调节的孩子会受到大家的排斥和孤立。另一方面,在幼儿园的活动中,都要遵守一些纪律,要学会等待、轮候、相互关心和有礼貌,老师也不可能无限量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些与孩子在家的生活环境相差较大。也让孩子难以接受幼儿园的生活。 我把我的想法讲了出来,妈妈听后不停地点头。 以身作则的教育 奶奶忍不住问:“是不是孩子大一点就会好了?”我笑了,把我刚才观察到的一幕告诉了他们。爸爸在一旁终于开腔了:“他就是这样,什么东西一说要就马上要拿到。”我摇了摇头,对他们说:“这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把孩子养成这样的。孩子有求知、探索的要求。他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东西就想要,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了。但家长的行为错了。首先,孩子表示要灯笼时,家人没有先判断孩子要求的合理性,也没有人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或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才能拿。反而通过奶奶的言语、爷爷的动作,让孩子感到他的要求是合理的,只要他要的。就一定是可以拿到的。在爷爷爬椅子拿灯笼的时候,爸爸在一旁无动于衷,孩子也会观察,在整个过程中,他学到的是:不关心、不尊重、无所谓的待人态度,家长这样的态度,是养成孩子不会迁就别人、过度自我为主的根源。因此孩子在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的过程中,他表现的也是这样的对人态度。孩子的各种问题,与家长的教育、表现的态度有关,如果这种教育不改变,孩子学到不良的东西只会越来越深刻,并不是年龄大了就自然会改过来。” 孩子是一面镜子 同样,一位父亲曾向我抱怨他的孩子打同学,经常被老师投诉。这位父亲最后无奈地说:“每次知道他打人,我都会狠狠地揍他一顿,可他还是改不了。” “你揍他是因为他打人?” “对!我对他要求比较严格,他打人、他不乖。我都会批评他,有时太生气了,就忍不住打他,可都是为他好啊。” “他为什么要打人?” “不知道。有时是同学无意中碰了他一下,或说了他,反正都是些小事。我讲了他多少遍让他忍让一下,有事可以告诉老师。不要打人,可他就是不听。” “你认为他不乖、不听话时,你会打他。他认为同学不乖、不听话时,他为什么不能打同学?你让他学会忍让,你觉得在他面前你忍让的能力有多少?” 这位父亲一愣,好一会反应过来了,不好意思地问:“您是说我不应该打他?” 我点头,说:“孩子在幼年阶段,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学习主要是通过模仿。不仅模仿言语、动作。还模仿家长的发泄方式和处事方式。想孩子有个良好的处事方式和情绪表达,先看看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表达情绪的方式。再看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只是一面镜子。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5 , Processed in 0.07483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