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人在他哭泣、发怒或者感到恐惧时安静地陪伴他,如果没有人肯定他的感受、告诉他这些感受是合理的而且他有权利体验他所感受到的,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抹掉自己要切实体验的意识。或许,他将不再有任何内在的感受;或许,他会体验到另一种“被许可的”情绪,而不是事实本身。 当一个孩子没有权利体验自己的感受时,他就成为父母所希望的孩子、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或者其他人眼中认定的那个人。这些人告诉孩子他是谁,然后孩子就扮演这个角色。于是,他再也无法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成年人总是不明白对一个孩子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我们来说,碟子上画着的是巴巴尔大象还是长毛绒狗熊,有什么关系呢?但这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孩子可能会大发雷霆,因为他要的是画着巴巴尔大象的碟子、蓝色的杯子、玫瑰色的叉子、没有完全熔化的黄油、表面没有烤焦的比萨等。我们也可能十分恼火,因为我们在他这个年龄时可没有这么多选择,而多种选择竟让我们此刻的生活变得复杂无比。所有这些“细小琐事”在孩子的眼里都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倾听非常有效,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自己的喜好。即使他处在某个必经阶段——某一天非常爱吃蘑菇,第二天就对其深恶痛绝的阶段——我们也要给予理解。 通过选择,孩子找寻着自我。他有自己的喜好,并且把它表达出来。他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并逐渐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如今,那么多成年人不知道如何做决定,在多条道路面前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在比萨店和中国餐馆之间做出自己喜欢的选择,于是屈从于别人的选择。要清晰无误地认同自己的身份是多么的困难! “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吗?” 可以说,这个简短的问题让我们之前的论证瞬间变得毫无意义。父母会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并没有被真正理解。不,尊重并倾听孩子发的情绪,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地全盘接受。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看马戏表演。在入口处,很多人在兜售各式各样会闪光的头盔和荧光玩具。玛戈拉着我的胳膊,指着一个荧光棒对我说: “妈妈,看,我想要一个这样的东西!” “不,我不想买这个,这个太贵了!”我没有配合她的要求,就这么不知趣地回答她。 她十分不耐烦地回应我: “我就知道你不会给我买,但我总有想得到它的权利吧!” 噢,是的,她有这个权利!是我自己启动了自动回应的陈旧程序。与挫折有关的问题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出现。有些父母是“宽容派”,希望给孩子的挫折越少越好,有些父母则是“严厉派”,希望不断让孩子受挫。 那么,孩子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抵制诱惑在《情商》这本书中,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到了一项由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组织的针对四岁孩子所做的实验。实验者对每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我把你留在这个房间,在房间里的这个盒子里有一颗软糖。如果你现在吃,就只能吃这一颗,但是如果你有耐心等我回来,我就再去买一颗软糖给你。” 大约1/ 3的孩子等实验者一出门就一跃而起,奔向那个盒子,而2/3的孩子一直等到实验者回来,拿到了两颗软糖。这项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的附属幼儿园进行的,所以可以跟踪了解孩子们此后在学校里的情况。 12~14年以后,冲动的孩子和不冲动的孩子在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差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那些抵制住了诱惑的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做事更有效率,并且能够克服困难。他们在别人的怀疑面前、在恐惧和失败面前更加坚强,有更好的抗压能力,即便受到阻挠也依然能够坚持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而那些马上就把软糖吃掉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加混乱,性格更加固执,也更加优柔寡断。他们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当事情的进展和他们期望的不一样时,他们很容易恼怒,而且一旦面临困难就很容易放弃。中学毕业时,那些抵制住了诱惑的孩子无一例外地成了最棒的学生。他们的考试分数比其他同学高出20%!懂得克制冲动、延迟对冲动的满足,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一个孩子在四岁时的表现就已经决定了他未来的能力。 而那些吸毒上瘾的人和轻罪犯,大多是不能承受挫折的人。他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一点点阻碍,就会感觉如临大敌。拥有处理挫折、克制欲望、将现在投射到未来等能力是获得幸福的基本要素,能促使我们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2 , Processed in 0.06652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