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让孩子受挫注定是个错误。任由一个婴儿哭泣而不把他抱在怀里安慰、剥夺年龄稍大的孩子和父母亲密的时刻或者拿走属于他的一份礼物,这些都是过去的父母为了“不惯坏孩子”、为了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而惯用的伎俩。这些方法都被证明是毫无效果的。 孩子面对挫折时会特别敏感。任何阻止他的欲望得到满足的延迟行为都会让他无法容忍,这种缺失让他焦虑不安,于是他可能会通过依赖某种东西(酒精、毒品、烟草、性和一些强迫性的行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也可能对这种缺失无动于衷,学会否认自己的需求。 有些人看到,只要孩子要求,我就会喂奶,而且我对孩子的需求尽量给予满足,绝对不让他独自在房间里哭泣。于是,他们都信誓旦旦地对我说,我会把孩子娇惯成无法坦然面对挫折的弱者。可事实上,我观察到我的两个孩子都能非常有效地处理挫折,甚至可以说,以他们的年龄能有那样的表现相当令人惊讶。 在瑞典,曾经有这样一项实验证明:设定“糖果日”对减少孩子的龋齿有显著的效果。也就是说,孩子只能在一周的某一天吃糖果,而其他6天绝对不允许吃。我觉得这个主意非常有意思,不仅因为它能减少孩子的龋齿,还因为这种法是在设定一个和甜食相关却不常见的界限。 于是,我向我四岁和两岁半的孩子提出了这个建议。 我们选择的日子是周六。所有家人都被告知只有这一天才是“糖果日”,而且无论奶奶还是舅舅都绝对不可以过分地引诱他们。如果他们某天得到一些糖果,我们就会建议他们把这些糖果保留到周六再吃。如果他们立刻吃掉的话,我也不会批评他们,而是让他们知道我会不高兴。一般来说,这就足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限制了。我只需要表示我不赞同就行了,既不会惩罚他们,也不会对他们怒吼。他们知道他们不需要“服从”我,因为我们之间达成了协议。在大多数情况下,玛戈得到糖果时都会把糖果交给我保管,等到“糖果日”再享用。有时,我也看到她急匆匆地把糖果塞进嘴里,或者冲进她自己的房间,把糖果藏在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角落。偷吃一两颗糖果对他们学习克制欲望来说并没有多么不良的影响。然而,她应该感受到自己有选择吃或者保存起来的自由。否则,她会觉得这种剥夺是外界强加给她的! 连两岁半的阿德里安都小心翼翼地藏好了从保姆那里得到的三颗糖果,要等到周六再吃。还有一次,他把在餐馆收到的棒棒糖揣在怀里,回家后,他和姐姐一起把棒棒糖交给我保管。不过,周六(四天以后)一起床,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要我的棒棒糖。” 需求和欲望 从弗朗索瓦兹·多尔多那里我们知道:挫折太多会让孩子的精神受创,但是,挫折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必需品。我们知道,孩子会有需求和欲望,而这些与挫折不能相提并论。 孩子不一定真的需要红色的汽车或金发的洋娃娃,他只希望得到它们。并且,他绝对需要在自己因为受挫而生气时得到尊重和理解。显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对所有事情都表示接受和赞同。但是,当我们(合情合理地)拒绝了一个要求却遭到孩子的抗议时,“如何审视自己”才是有建设意义的问题。他因此而大怒,在地上打滚了吗?其实他真的不需要糖果,即使他表现得非常想要。他有表达自己受挫情绪的需求。他在试探——如果自己生气的话,能否被父母理解。对他来说,这很重要。因为他需要确定,你拒绝他是否意味着你们关系的破裂。你对他说“不行”,他就会认为你们的关系产生了问题,就会立刻被自己的强烈感受所淹没。虽然他在哭喊着,会试图来打你,但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其实是在试探着和你进行身体接触。如果你避开他,那么他会去敲打墙壁、捶打某个物品或者在地上打滚,因为他需要修复你们的关系。所以,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你不要拒绝他对身体接触的需求。 在之前提到的那次马戏表演的中场休息期间,玛戈非常羡慕地看着卖气球的人拿着一大串气球在一排排座位间穿梭。 “妈妈,我要一只气球!” 我本来可以对她说“不行”或者进行一番思想教育: “我不能总给你买东西。这些气球要花很多钱。” 或者,我可以撒谎: “我没钱了。” 或者,我可以转移她的注意力: “我们一起看看节目单吧。让我看看你认字认得有多好!” 可是,想到她在入口处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再看看那些气球,连我自己都觉得它们很好看。我不禁赞叹起来: “我喜欢那只画着鹦鹉的气球。哦,不,看,那上面还有辛巴和他的 爸爸呢!” 她接着说: “我嘛,喜欢有粉色美人鱼的那只!” 我们就这样讨论起自己喜欢的气球。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那只气球上还有米奇呢!”我们就这样一起谈论、幻想,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也不需要买气球了。愿望得以表达之后,得到一只气球的愿望在这个已经被满足的需求面前(感到自己和父母心连心,一起分享某个东西的需求)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希望我所表述的这些不会被理解成刻板或其他什么。通过给孩子糖果或礼物来满足他的愿望并不会毒害他。不过,借口说他并不需要而拒绝买任何东西给他,这就不公平。孩子有可能因此认为:他不被允许拥有这种快乐。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他都可能无法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我们最好回想一下,无论是发给孩子糖果还是拒绝给孩子买气球,都不仅仅是一颗糖果或其他小玩意儿的问题,而是一次学习处理亲子关系的机会。我们可不要让几颗糖果破坏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孩子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但过度增加孩子受挫的概率也毫无道理。总有一天,你可能会为了让孩子尊重你的需求、为了保护孩子或者为了孩子的健康而让孩子受挫。 所以,问题在于如何在孩子遭受挫折时陪伴他度过?——学着接受孩子愤怒的情绪吧。 错位传达的信息 玛戈和弟弟阿德里安吵了起来。他们本来正在一起用几个玩具小人和几匹玩具马玩打仗游戏。阿德里安建议她用栗色的那匹马作战,她却想要那匹黑色的马。阿德里安非常担心她会把黑色的马抢走,于是把它紧紧地抓在手里。游戏陷入了僵局。玛戈哭了起来,非要弟弟手中的那匹马不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尝试着拓宽自己的思考范围,回想到了之前的一个场景:玛戈的教母坐在沙发上和玛戈的爸爸聊天。而我上楼给玛戈穿睡衣时,她对我说:“我想好好地拥抱和亲吻我的教母,因为我不怎么有机会看到她。”等我们下楼的时候,她的教母还在兴致勃勃地聊天。玛戈不敢打扰她,于是就在不远的地方安静地玩。她一直在等着教母给她一个手势,她就可以过去拥抱教母,可是她一直都没有等到,所以有些受挫。 如果她没有因为害怕被教母拒绝而去主动拥抱教母的话,我们就完全不可能知道她会因此受挫。接下来,她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挫败感,将情绪转嫁给那匹玩具马。她和自己的弟弟起了冲突,而不是和自己的教母,但她要传达的信息很清楚:“你没有给我我想要的。” 孩子表达了父母不想承认的事实 圣诞节假期结束后,露西尔哭着说:“我不想上学,我没有朋友。”她的妈妈马蒂娜完全摸不着头脑:“不会啊,你在胡说什么?你的朋友有那么多。亚历山·拉、克洛伊、莉亚、萨伊达、卡米耶,她们都是你的朋友啊,难道不是吗?” “她们都不愿意跟我一起玩。”“没有啊,上个星期三克洛伊还邀请你去她家玩了,而且下个星期你还要去卡米耶家玩。而且,每次我去学校接你时,都看到你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啊。”露西尔忍住哭泣,服从妈妈去上学了。让我们再次拓宽自己的思考范围,看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露西尔不是在说她自己没有朋友,因为她有朋友。那我们就要考虑一下,她说的可能不是她自己!她之所以会说“我”,那是因为当她对妈妈说“你”的时候,妈妈根本就不听。可是露西尔是对的,她的妈妈马蒂娜无法与别人建立很深的关系。虽然马蒂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社交能力的人,看起来很外向,但实际上她并不自信。和别人见第一面后,她往往就开始逃避,因为她担心别人会发现她的真实面目。也就是说,她担心别人发现她是自己认为的那个她:一个没有什么情趣,也没有什么谈资的人。 圣诞节假期时,马蒂娜和露西尔一起去度假了。在此期间,她们一起尽情欢笑,一起分享快乐。小女孩看到自己的妈妈玩得非常开心,终于从以前的忧郁和不自信中走了出来,所以她不希望因为开学又一次把妈妈一个人留下来,依旧形单影只、没有朋友。 露西尔曾经非常明确地对妈妈说:“你应该交朋友,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但是马蒂娜避重就轻地回答说:“我有过朋友,嗯,现在又没了。生活就是这样。”所以,当露西尔做了最后一次尝试——把问题推在自己身上——之后,她决定去上学,不再多说什么,她的妈妈却根本没有明白她想对自己表达的只是:希望妈妈也有朋友!这再一次证明,孩子的无理取闹是不存在的。如果你不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那么请拓宽你的思考范围,尝试着思考一下他可能经历过什么,他正在表述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他是不是在说一些其实和他自己无关的事情? 倾听孩子的表述并拓宽自己的思路,这需要我们通观全局。孩子要传达的信息是针对谁的或是针对什么的?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2 , Processed in 0.06447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