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刚满月的小宝宝紧皱着眉头,专心地凝视着妈妈,看着看着,他突然绽放出快乐的笑容。他不仅看到了妈妈,并且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意,但是,对这个小宝宝来说,他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作一个小宝宝是什么感觉呢? 一个两岁的孩子把吃了一半的棒棒糖送给了一个看上去很饿的陌生人。那么小的孩子就已经知道同情他人,并且愿意大方地分享吗?一个3岁的孩子宣称,除非她的“宝宝们”——住在她的口袋里,以花瓣为早餐,长着紫色头发的双胞胎娃娃——在餐桌上也有一席之地,否则,她就不吃饭了。这个孩子怎么会如此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想象所虚构出来的人物呢?而且,她怎么能幻想出那么特别的人物呢? 一个5岁的孩子通过观察一条金鱼发现,死去的生物不会复活。这样一个既不会阅读,也不会做加减法的孩子是如何弄明白“死亡”这种艰深的概念的呢? 那名刚满月的小宝宝会成长为两岁、3岁、5岁的孩子,最终,她也会拥有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母亲。这些不同年龄段,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小生命怎么可能会是同一个人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孩子,而大部分人也终将为人父母,我们也都问过这类问题。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同样也是人类特质中尚未被探究的一个领域。童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但当我们真正谈及童年时,所用的几乎都是个别化的、第一人称的说法:“我”现在应该对“我”的孩子做些什么?“我”的父母当时做了些什么,让“我”长成现在这样? 大多数与儿童有关的书籍都是这样表述的,包括自传和小说,以及随处可见的教养类书籍。但童年并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专门描绘的那种复杂时期,也不仅仅是美国的早教计划中尚待解决的一个特殊问题,它甚至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我认为,正是童年让我们所有人能够成为我们自己。 一旦开始更深入地思考童年,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普遍、明显、简单的事实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孩子极其相似,也十分不同。有时,我们会觉得孩子就像成人一样,但有时,他们却似乎来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的思维似乎非常局限,所知道的东西比我们少得多。但早在学会读写之前,就有非常出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早在开始上学之前,就已经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有时,他们关于周围世界的经验狭隘而固化,但有时,他们的经验似乎比成人的更宽泛。在成长为我们自己的过程中,童年的经验似乎十分重要。而我们也都知道,孩子长大成人的路途迂回而复杂,世上有很多糟糕的父母养育出圣人一般的子女,慈爱的父母却养育出焦虑而神经质的孩子。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令人不可思议。我们或多或少都能记得自己五六岁时的情景,也能够在理性而公平的基础上与学龄儿童交谈,但更小的婴儿和我们就绝对不是同一层次的人了。小婴儿还不会走路,更不会说话,就算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也一样,但他们却都具有科学概念,或者更准确地说,具有常识,这表明,孩子们在童年所学之多,是今后一生都无法企及的。也许,我们很难从一个孩子身上看到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我们甚至更难以将目前正在写作的“我”和50年前那个只有6斤重的小婴儿联系在一起,他们眉眼之间毫无相像之处,或者甚至难以和稍后那个有27斤重,喜欢胡言乱语,情感热烈,自由地玩着假装游戏,到处乱跑的孩子联系在一起,我们甚至并没有为童年这个年龄阶段设定一个很好的名称。本书重点关注5岁以下的儿童,我有时会用“婴儿”这个词语来统称所有3岁以下的孩子。我觉得,“婴儿”等同于结合了胖嘟嘟的脸颊和有趣的发音为一体的可爱生物,但同时,我也清楚,许多3岁的孩子可能会激烈地反对这种描述。 新的科学研究和哲学理论都表明并且加深了童年的神秘性。过去30年来,我们对于婴儿的科学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新发展。我们曾经认为婴儿是不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无道德感的,他们的思维和经验都是固化的,直接的,局限的。但事实上,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婴儿不仅比我们所认为的要学得更多,而且也幻想得更多,关心得更多,经历得更多。在某种意义上,年幼的孩子实际上比成人更加聪明,更富有想象力,更会关心他人甚至更敏感。 这一科学的革新,让哲学家们首次将婴儿纳入认真考虑的范围内。 童年很重要,也很令人困惑,这种二元组合应该是哲学中的一个经典领域。 但追溯2500年的哲学史,却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儿童的论述。假如一个火星人希望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哲学来了解人类,那么,他可能会很轻易地得出“人类依靠无性繁殖”的结论,因为我们关于童年哲学的讨论实在是太少了。 但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哲学家们开始关注婴儿,甚至向他们学习。如今的《哲学百科全书》①里收入了一些与婴儿有关的文章,通常以“婴儿的认知”或“儿童的心理理论”之类的标题出现。我也曾在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以及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发言,在那里,哲学家们对“婴儿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他们如何认识世界”、“他们是否有共情的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有一些哲学家甚至摇摇晃晃地坐在幼儿园的小椅子上,对孩子们做实验。研究婴儿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回答关于想象、真理、知觉、身份、爱、道德等基本问题。在本书中,我将以婴儿为基础,讨论对这些基本哲学命题的新看法,并将以这些哲学命题为基础,讨论关于婴儿的新观点。
本文由湛庐文化授权摘自《宝宝也是哲学家》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2 , Processed in 0.06945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