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原则有条件的爱”——爱不应该被交换 爱是需要原则的,但却要毫无保留。有原则的爱,是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尊重他的意愿,但这并不代表他可以随意弄乱房间、得到任何玩具。明知不可行还要纵容孩子,是没有原则的爱。 在有原则的前提下,一旦父母的爱还掺加了条件,这份爱就会伤害到孩子。上文中大卫的母亲就做得非常好,但泥泥的妈妈就犯了“有条件”的错误,她肯定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在自己都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往这份爱里加入了条件。当孩子是个让她“引以为荣的乖孩子”时,她非常开心,一旦孩子有了“调皮”的行为,这个妈妈就不开心了。无形之中,妈妈就做出了让孩子拿某种“成果”来交换她的爱的行为,一旦孩子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的爱便打了折扣。当孩子进步的时候,或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时,父母就觉得自己付出的“爱”值得,但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父母就会因为“爱”没有得到回报而难过或削弱爱的传达。爱不是一件可以交换的商品,如果你总抱着“我对孩子付出的爱能有多少回报”这样的心态,那根本就不是爱孩子,而是爱自己。而且更糟的是,你将失去孩子对你的爱和尊敬。 爱孩子,就必须无条件,把孩子当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来对待,当作你手心里的宝贝来珍爱。 父母的爱,为什么有条件? 把爱当作奖品 “你今天写完这些字就可以多吃几块糖”,“你自己吃完饭我就允许你下午出去玩”……当孩子乖乖完成你的要求,表现得令你满意的时候,除了满足孩子的要求,你还会特别关心孩子,夸奖他、赞美他。但是孩子不是每次都能达到你的要求,而当孩子不能达到要求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呵斥孩子、冷落孩子甚至惩罚孩子。因失去关爱而感到惶恐的孩子,非常迫切地想挽回父母的爱,为了让父母和以前一样爱自己,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可能极力达到父母的要求,也可能采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如父母眼里的顽劣行为。 顽劣的孩子常常让家长大伤脑筋,可是顽劣的行为里面却隐藏了一种迫切的呼唤:渴望得到你的爱。他们这样做,不是和你捣蛋,而是想唤回你的爱,只是用错了方法而已。而导致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家长就是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当成了一种奖品。 我们爱的是孩子,而不是爱孩子的行为和成就。更不是为了得到孩子的这些成就,而把爱作为奖品颁发给孩子。因此,不要让孩子拿任何东西来交换你的爱。 把爱当作砝码 很多教育家都说: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但为了学习、为了作业,不知道多少父母随便以“不要你了”、“你不是我们的孩子”来对待不谙世事的孩子。随意把亲子之情和对孩子的惩罚联系起来,认为这样可以震住孩子,但是你想过没有,这多伤孩子的心。家长实在不该威胁孩子,把爱当作交换的条件,哪怕这种方式是为了鞭策孩子上进,也不可取。因为有条件的爱,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幸福。 父母很清楚,孩子需要自己的爱,依赖自己的爱,于是他们把爱当成一种手段,以此让孩子达成他们的某些愿望。父母总是告诉孩子:“你要……妈妈才会爱你。”“你要是不……妈妈就不爱你了。”根据孩子“成就”的大小来决定自己爱的程度,让孩子觉得,他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会有价值,当爱成了“威胁”孩子的手段时,这样的爱还是爱吗? 在孩子成长的时候,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听话才爱你,乖乖学习才爱你……父母有否想过,这样的爱是不是太过功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做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家长是在爱自己。 你的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可能会有许多缺点,但你绝不能因此就不爱孩子。多包容孩子,多关心孩子,他才会健康成长,孩子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附加条件的爱,伤了孩子 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爱,所以用“爱”作为威胁孩子的武器的确非常有效,但代价却很惨重,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更是莫大的伤害。战国时期的苏秦,在不得志、落魄潦倒的时候,连亲生的父母都不理他,而当他平步青云、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的时候,父母却到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苏秦伤心地说出了“贫穷则父母不子”的话。可见,有条件的爱,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才能健康成长,对一个安全感正在建构中的孩子来说,失去父母爱的保护,会让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心理恐惧。尽管我们爱孩子,却不能保证孩子一定有被爱的感觉,觉察不到我们的爱时,他会缺乏安全感,如果我们觉得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沟通,可能是我们爱的表达不合适,或者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当爱被当作控制孩子的工具时,孩子会逐渐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疑惑你是不是真的爱他,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便无法顺利的构建并被巩固。因此不要总是评价孩子,再用爱作为奖赏,每个孩子生来都应该被爱,而且值得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时,爱才是纯粹的爱。 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爱的付出和接受都应该是无条件的,如果孩子不得不努力争取被爱的资格,不得不谨慎地衡量表达爱的方式,他会变得焦虑,并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然后,争取爱的孩子,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父母的爱,而一旦他不能证明自己、取悦家长,他就会觉得自己没价值。孩子会强烈地渴望得到被爱的资格、满足被爱的条件,这就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困扰。 功利心强:父母不要总是说,你干了什么,我就会怎么样对待你,这样附加了各种条件的爱意,会把孩子教成一个功利心极强或者物欲的孩子,他们因为想要得到什么,而努力去获取父母的爱,而不是他们本来就想这么做,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同时,一旦“爱是有条件的”的信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生根,那么他也会理所当然地这样要求别人。 丧失自我:有条件的爱,让孩子得到无数错误的信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才能得到爱。于是孩子就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做事情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孩子渐渐没有了自信,为了得到别人的“爱”、夸奖而活,没有了自我。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0 , Processed in 0.06510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