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
书名:《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妈妈导师鲁稚谈心灵与力量》 作者:鲁稚 作者简介 鲁稚,亚洲极具影响力的亲子教育专家,亲子频道、少儿频道特聘专家。她以儿童参与未来国际化竞争的前瞻性视野,关注中国普通家庭中平凡孩子的养育与成长问题,著述颇丰。同时,她还是一位知性而智慧的妈妈,全职养育儿子十多年,培养出一个具有强大心灵和健康体魄、适应力极强的儿子。专家和母亲的双重角色使鲁稚在育儿方面有着独到的感悟与体验,而作家的身份又使她的表述优美、隽永,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意趣。 鲁稚在儿童成长力培养、性格养成、综合能力提升、作文与表达的提高等多方面有着专业的修为和切身的体会,其博客点击量已超过100万次,是无数妈妈心目中温柔而亲切的导师和朋友。她的教育专著《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等长期畅销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及中国港台地区,在全亚洲引起极大反响,被媒体誉为“当代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之作”。 内容简介 人的一生,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导师。做妈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妈妈们更是需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帮助自己发现和解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妈妈学院”首席导师鲁稚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子心得和百万网友的真实经历,倾情推出四部教子力作,旨在提升妈妈们的教子水平,为妈妈们指点迷津,是妈妈们研习教子的必修课。 在知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许多家长把学习当做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试金石。固然,学习非常重要,但却并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是永远没有够的,而让孩子自尊、自信、独立,有理想,有激情,等等,才能使孩子内心强大,长成最好的自己,也才能有力量最终获得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在本书中,鲁稚解读了能够让孩子内心强大的若干正能量,让妈妈们在阅读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编辑推荐 • “她有亲身经历,她不避讳自己的弱点,她是一位鼓励者,她用行动影响他人,她有真正的智慧。”她是无数妈妈的育儿导师,她用细节、以感悟来启迪每一位妈妈的爱子之心。 •人生需要力量,力量源于心灵。好妈妈更要及时地为孩子的心灵修枝剪叶、浇水施肥,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长成最好的自己。文中在理论的高度、从生活凡事中解读若干正能量,让妈妈们在阅读中成长。 •作者鲁稚为亚洲极具人气的亲子教育专家,亲子中心特聘专家,其多部作品畅销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前作《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在亚洲掀起当代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浪潮,本次四部作品是作者关于家教理论、家教实务乃至家教常识的一次完美收纳 •知性智慧的全职妈妈,专业作家的表述功底,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十余载的成功教子经验,书写最真实、最细节、最快乐的教子书 书摘随读 每种性格都有价值 哪怕看起来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其实都是有意义的。鲁鲁说“上帝派我来吃饭”,吃饭也是一种意义,没有吃饭的人就没有做饭的人和种粮的人,“施”与“受”都有意义。 今天,鲁鲁和他爸聊到学校的舞蹈比赛,他不打算参加。他爸让他比赛时做个鼓劲的牌子,在下面鼓劲。“不要成了边缘人,要显示自己的存在。”他爸说。 “我存在的意义就是观察。”鲁鲁说。 他的话让我吓了一跳,多么智慧而犀利,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曾经,一位博友给我留言,说她的女儿过分谦让,不思进取,她很焦虑。她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幼儿园时,她不积极地抢答题,结果没有得到水果;二是公交车上,好不容易坐到座位,她却让给一个并不太老的人;第三个例子,上小学了,班上竞选班干部,她无动于衷。妈妈因此焦虑到找专家的书来看,结果看到了我的书,受到启发,心情终于平静一些了。 其实她不知道,鲁鲁小时候可能比她女儿还要“不思进取”, 不愿抛头露面,不愿被人关注,也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旁观者。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不仅没有当过“三好生”,连小组长都没当过。 当年我也和她一样焦虑,之所以有这本书,也就是我在迷茫中寻找道路的记录。现在的鲁鲁,早已不是角落里的那个孩子,上高中以后,他不仅通过竞选当上了班长,还参加了不少公益活动,与大学生们同台演讲,在长城上向陌生人募捐,都落落大方,这都说明当年我的焦虑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在成长,随着他对生活的认识加深,掌控能力增强,他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参与。 有一点是我们很多人的误区,包括我自己,曾经总以为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旁观是消极的、可耻的。 但实际上,旁观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旁观也是参与的一种方式,旁观也可能取得大成就,旁观本身就是一项事业。世界上有很多人就是以旁观为职业的,譬如学者、艺术家。有一本德鲁克的传记,书名就叫《旁观者》,我正是从这个书名得到感悟,彻底消除了自卑,也彻底改变了对自我的认识。我是一个写作的人,我自己就是一个旁观者,现在我很乐于承认这一点;而对鲁鲁,我对他不参与的态度也宽容了,哪怕是一个角落里的旁观者,他也有自己的价值。 每种性格都有它的价值,一个人不需要改造自己的性格,只需要做适合自己性格的事。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一大堆专家在教育一个毕业两年找不到工作的女生。除了指导她找工作,还要调解她和母亲的糟糕关系。 我认真地看完了节目。那个女生并非很糟糕,有大学学历,虽然不优秀,但做一份普通的工作还是能胜任的。她的性格也并非她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堪,虽然为人有点拘谨,也有点固执,在与人交往中不太圆滑机灵,但这也并没有出格。譬如说,在节目组假设的一个面试环节中,预设了一个情节:女生推门进去时,与出门的工作人员迎面相撞,工作人员怀中的东西散落在地,女生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没有一句语言,也没有帮他拾起地上的东西。这个场景在我们这些有经验的观众看来,谁都会说那女生太傻,面试一定会砸。果然,这个细节成了专家们分析她的切入点,据此推导出了很多道理,给出了很多建议。 我倒是同情那女生,她的性格确实有问题,但没有问题的性格存在吗?我们谁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就非要改正问题才能前进的话,那么,人生将永远纠缠于问题之中,而且极有可能永远在原地打转。 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往往优点和缺点有着固定的匹配,开朗灵活的人,不一定能长期专注于一件事,而木讷腼腆者却有可能办到。龟兔赛跑,如果只跑五十米,兔子一定胜出,但是,如果比赛的时间是五十年、一百年,赢家又是谁呢? 专家们一直在告诉那个女生怎样改变自己、怎样使自己更能适合别人的需要,这看似积极,实则无奈,是对她本性的扼杀,也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为什么不能告诉她,怎样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过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呢?她说自己喜欢安静,因而拒绝了专家们给她假设的工作机会,这引起了现场观众的一阵笑声,有点嘲笑的意味。我却觉得这女孩很勇敢,她为什么不可以喜欢安静的生活?她为什么非得接受一个对她来说嘈杂不堪的岗位?我相信,有些工作就是需要她这样的人来做的,只是目前她还没有找到。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早上收到一位母亲的来信,诉说她的痛苦无助,她的女儿性格胆小内向,动作慢,成绩不好,她和女儿都做了很多努力,却始终无法改变,这让她感到很失败,很孤独,很自卑。 我非常理解她,她所说的这一切,我都感同身受。鲁鲁小时候也是那样的人,现在也仍然没有变得待人热情似火、行动快捷如飞,并且成绩也算不上优秀,也让我很没有面子。越是优秀的家长,对孩子的平庸越是不能接受,这其实是个误区,只有你能够接受了,才可能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平和的心境,而这个客观和平和,正是教育中最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 好在他自己没有因此而自卑,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憧憬和梦想,并且在自己擅长的某些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去坚持和发扬。譬如写日记,从初一开始,坚持每天写,真的是一天也没有落下,无论学习多么紧张,也无论假日多么好玩,一定要把日记写了。这一点,连我也做不到。我相信,仅仅凭着这一点,他就已经超越了平庸。 在写日记的过程中,鲁鲁也在自我反省、自我调整。我相信,他与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和谐的地方。人不能去找别扭,只能顺其自然。而在孩子年龄尚小,还不具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的时候,我们父母就只能将压力承受起来,忍受孤独,忍受误解,自己化解自卑,同时还要支撑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不至于在长久的落后中自暴自弃。 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很可能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孩子都只能处于这种落后的状态,都只能是一个角落里的孩子。我们固然要帮助他走向舞台中央,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相信,即使身处在角落,心灵也仍然是无比广阔的,我们的视野、我们的世界,不比任何人逊色。 孩子更需要小红花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些奇怪的理想,越小越怪。比如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你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他可能回答你想当厨师、想修自行车,甚至想擦皮鞋、捡垃圾。大人可能会发笑,但这在他却是合情合理的。在他有限的人生阅历里,厨师是非常可爱的人,可以做出各种美味,尽享口福之欲;修车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光是工具箱里那些钳子、锤子、钉子,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就足够让他肃然起敬了;擦皮鞋就更是有趣,两只手上下翻飞,鞋刷发出嚓嚓的节奏,转眼之间,一双鞋就脱胎换骨;捡垃圾的人,白天黑夜四处游荡,不仅自由,而且还能从垃圾桶里翻出各种宝贝……这一切在孩子眼里,都是令人向往的。而所谓白领,成天坐在办公桌前,板着脸,手里有永远做不完的活,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且无趣的事情。 所以,问孩子的理想,那都是白问,理想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即使成年人,理想也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而调整。 给孩子谈过于远大的理想没有多大意义,我们所崇敬的那些伟人,孩子们并不能理解他们的伟大,也就很难以之为榜样,孩子的感受是很具体的,他总是愿意和同龄的孩子比、和周围的人比,他只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兴趣,孩子不会为太遥远的事情操心。 远大的理想要化为具体的目标,化为今天就可以达到的,今天就可以让他满足、让他高兴、让他自豪的事。 孩子不是没有理想,但孩子的梦想和我们家长的希望不同,家长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成为大人物,但他也许只是希望得到一朵小红花、希望能当个小组长、希望能考出好成绩,让家长奖励他一次麦当劳。这些理想在家长看来也许是太渺小太平凡了,但也许无数朵小红花就积累成了大红花。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加,他的理想也在改变,孩子能走多远,谁也说不清,关键是一直往前走。而在这前进的路途中,起着更大的鼓励作用的,不是家长的远大理想,而是那一朵朵的小红花。 我曾经看过一个戒酒的电视节目,医生说,有个“24小时戒酒法”,成功率很高。主要原则就是三句话:“多往后看,少往前看,只想今天。” “我已经戒酒五天了,我真了不起!我今天没有喝酒,我成功了!”如此一天一天坚持下去,目标就渐渐达成。 想想很有道理。过多地展望未来,不是流于空想,就是陷入迷茫。人生有限,人力有限,“未来”属于我们不可左右的范围,“过去”和“现在”才是可以感受和把握的。 孩子的理性还没有成熟,他很多时候是凭着本能在生活。给他谈太遥远的事,犹如画饼充饥,并不能真的起到营养作用,还不如给他一个实实在在的饼,啃几口再说。任何远大理想都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和他每天的生活结合起来。理想的光辉就闪现在每一次作业、每一次练习当中。 凡事多往后看,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成功中获取信心,每天都从现在做起,未来自然就在其中了。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0 , Processed in 0.06306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