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教育在人格和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幼儿期2-3岁-其他

2015-4-7 12:2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1| 评论: 0

摘要:   在人格和智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教育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有多大的贡献?   这可能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人的智能发展,当然需要先天的基础,它不可能凭空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得承认,天分、天资、遗 ...

  在人格和智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教育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有多大的贡献?

  这可能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人的智能发展,当然需要先天的基础,它不可能凭空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得承认,天分、天资、遗传因素,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所谓的天分,不光指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科学研究证明,人一生下来,甚至还没生下来,就已经与其他动物不同了,人类具有的很多潜能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例如语言潜能),还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其智力潜能是不同的,天资有别。潜能的水平不同,强项弱项也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生来就有个性,就有聪明和不够聪明的差异。我的经验是,要辨才,必须知道学生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有时还要问一问孩子脾气像哪一位长辈,因为有的孩子脾气并不像父母,却像爷爷、姥姥,或者叔叔、姑姑、舅舅等。孩子六岁之前和谁生活在一起,此事非常重要,一定要问清楚。但是先天的差异能不能变成现实,关键就在教育了。教育可以释放潜能,也可以压抑潜能。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天资,却可以决定这个天资的发展,就好像一颗种子,能不能发芽,长成好苗还是弱苗,那就看土壤、水分等外部条件了。教育就是这些外部条件。

  一般人对“教育”这个词汇常常有误解,以为教育只是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或者人们有意识进行的活动,其实这只是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孩子一生下来,他周围的一切都在教育他,而且那些并非有意识的教育(影响),往往反而比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作用更大,即使在智育方面,也常常如此。比如赵本山的语言智能,就绝非主要在学校学到的。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另一种误解是,认定教育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病。其实教育常常起负面作用,教育不能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是很常见的现象,教育压抑学生的某种潜能,打击孩子的发展,也是常见的现象,而很多教师对这些,往往是不承认的,见不及此。

  总之,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中,广义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天资更加关键。如果非要量化,据我个人的经验,大部分孩子可能是三七开,三分天资,七分教育,而这七分教育并不全是学校的功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的作用对于有的孩子,可能会超过学校。不要忘了还有个人的自学。我感觉真正智能高超的人物,他们的智能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学得来的。这是自我教育的功劳,不能都记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功劳簿上。

  以上是一般的分析,涉及某一个孩子,那要具体分析。比如莫扎特,没上过学,他的智力发展主要就靠家庭、社会和自学了,而其天资所起的作用,肯定比普通人更大。我感觉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普遍问题是对自己在学生智能发展的贡献比例方面估计偏高。这种思路有两个不良后果:一个是对学生潜能差异的漠视,以为无论什么孩子,我都能弄成我希望的那个样子;再一个就是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智力发展目标,不是过分自责,就是怨天尤人。至于中国的家长,比较普遍的是迷信学校,把智力发展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这就有可能耽误孩子,并造成家校关系紧张。

  我这样想:如果一个人的智能倾向是偏理的,则不管遇到多么好的文科导师,即使遇到大师,他最后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二流三流的文科人才(做个白领问题不大),要成为一流人才,要有创新,可能性很小。反之,智能倾向偏文即使根本遇不到好的文科导师,他也可能在文科领域有超出一般人的成绩。也就是说,不是你的强项,你当然可以通过各种外部条件提升之,但是你自己始终会感觉自己“不是干这个的料”,生活质量不会太高,成绩也不可能太大。只有你的努力方向与你的智能强项相吻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智能倾向对于生存未必起决定作用,但对高质量的生活却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在智能弱项中工作,贵人相助,运气好,也可以有汽车有别墅,做人上人,但是谈到幸福,就未必了。如果你给自身的定位是一定要实现自我,一定要找到自身的最大价值,那你就必须搞清自己的智能倾向,要有“自知之明”。

  辨才的目的是发扬优势,还是补救短板?

  首先要强调的是,每个孩子都应德智体全面发展,不管他的智力倾向是什么,不管他是什么“材”,这是战略目标,因材施教的总方向,对谁都一样。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人格属于什么类型,智力有什么特点,我们都要尽量帮助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人和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这个基本层面下面,才谈得到智能的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孩子的智能是五彩缤纷的,即使按加德纳的说法,只有8种,则它们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比例互相搭配,也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色调。家长和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摸清(彻底搞清楚愚以为不可能)孩子的智能强项和弱项,然后侧重发展其强项,适当弥补其弱项。

  为什么侧重发展其强项呢?因为发展强项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更容易见效,有利于增强孩子自信。再说,只要他的强项能得以发展,有一技之长,未来就能在社会立足。如果置强项于不顾,每日盯着孩子的弱项唠叨不已,纠缠没完,那很容易搞得孩子失去自信,看不到自己有何价值,讨厌学习甚至讨厌生活。弱项没上去,强项则萎缩了,鸡飞蛋打。这种例子在我们周围是很多的。所以,我主张一般不要在弱项上面下太大功夫。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智力弱项,即使强补恶补也往往事倍功半。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宣扬“木桶短板理论”,完全不合适。贝多芬在人际关系智能方面相当差劲,经常搬家,总跟邻居打架,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当然,如果他同时也善于人际交往,那自然更好,可是上帝往往不是这样安排人生的,他不可能把所有优点弄到一个人身上去。说实话,若真是那样,如此完美至极的人很快就会累死的,结果可能什么成就都没有。人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弱项是强项的必要条件,弱项“发扬风格”,把自己的“精气神”让给强项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短板是要补一补的。孩子智能的短板,在什么情况下必须重视,需要尽可能补长一些呢?据我的经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拉分拉得厉害,致使升学困难。这种情况需要补课,但是要注意,最好能以他的强项为桥梁,这样效果可能好一些。比如一个孩子英语很差,但音乐智能发达,那就可以考虑把英语单词和课文编在歌中让他唱。第二种情况是,这个弱项弱到了社会化障碍的程度,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那就不补不行了。有些智能,再弱也没多大关系,比如音乐智能,完全没有音乐细胞也照样生活。有些智能更基本,太弱就不行了,比如语言智能,如果低到影响与他人的基本交流,那不行,那就必须用对话、读书(朗读)等方式补上来。

  总之,在智能培养方面,一般说来,发展其强项是第一位的,弥补其弱项是第二位的,这是不得已的。智能均衡发展的孩子很少,而且未必是好事,智能完美主义则是要不得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智能均衡发展是两回事,不在一个层面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40 , Processed in 0.06322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