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坐得下来,读得进去-幼儿期2-3岁-其他

2015-4-7 13:3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8| 评论: 0

摘要:   ○一般来说,孩子没有不喜欢玩的,但读书却是一种需要培养才能形成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首先要能够和孩子玩在一起,既能陪着孩子玩,也能引导孩子玩。   ○充分发挥童书中游戏性的因素,将读书 ...

  ○一般来说,孩子没有不喜欢玩的,但读书却是一种需要培养才能形成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首先要能够和孩子玩在一起,既能陪着孩子玩,也能引导孩子玩。

  ○充分发挥童书中游戏性的因素,将读书的过程变成有趣的玩的过程。

  ○针对孩子喜欢的玩耍内容,寻找相关图书,把玩和读书联系起来。

  让孩子玩得高级点儿

  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问丁妈丁丁白天有没有看那几本新租来的绘本。丁妈说没有看,一直在做手工,并对我说:“你不要太理想化,他就是个 5 岁的小孩……”我赶紧跟丁妈解释:“我问这话的意思,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没有觉得丁丁不看绘本我就不高兴,哪会那样呢?”对做手工而没有读绘本这个事情,我的认识是这样的:首先,我并不认为读书就比做手工更有意义,二者是不可比的,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其次,我对丁丁在这一天完成了的“炫彩都市”的制作非常赞赏。小家伙要一件一件剪下来、折叠、粘贴,工程挺大呢。一个小娃,除了吃饭、睡觉,就一直在做这件手工,我觉得这也是很不简单的;最后,丁丁做手工坐得住,读起书来一定也看得进去。

  说到底,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男孩或是女孩,没有不喜欢玩的。而读书则是一种需要进行培养才能形成的习惯。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天生就能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书的,哪怕是非常好看的绘本,也不可能取代玩耍。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个几岁的小孩成天只想着坐在那里看书,倒是不太正常的情况了。

  玩,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就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当然,玩有很多种,对孩子不闻不问、想怎么玩怎么玩的做法,我也是不赞成的。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我觉得在玩这件事情上,家长更不能无所作为,应该经常陪伴孩子一起玩儿,引导孩子玩得更有意义、更有秩序。在教育家蒙台梭利看来,孩子工作比玩更能使孩子专注、投入,也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我理解,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也不是真的必须要让孩子完成什么任务,而是提倡一种更高级的玩儿。我们平时会经常陪着丁丁玩儿,而且,会按照丁丁的想法,把玩的内容扩展开。比如丁丁喜欢模仿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我们就认真地扮作顾客、患者、乘客等等。和他玩超市结账的游戏,我还会把各种面值的硬币洗干净,由丁丁自己计算怎样找零,无形中,还进行了 10 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这里我想特别说说丁丁对制作纸模型的喜爱。对纸模型的兴趣源自对沙盘的好奇和关注。丁丁不到 3 岁的时候,有的时候在商场能够看到新售楼盘的促销摊位,往往会有该小区的沙盘模型。看到这样的沙盘,丁丁肯定都会站在旁边好好看上一阵子。我和丁妈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也给丁丁制作沙盘的机会。于是,我们跑到超市,找来找去,给他买过一套埃及金字塔的纸模型。由于是因为喜欢沙盘而喜欢做纸模型,所以到现在丁丁还把纸模型叫作“沙盘”。

  起先,主要是我制作,他在一边看。后来买的纸模型渐渐增多,丁丁自己制作的成分也越来越多。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几十片的中等难度的纸模型他已经完全能够自己制作了。渐渐地,丁丁制作的纸模型越来越多,不大的屋子里摆得到处都是。后来丁爷用塑料水管给丁丁制作了一个架子,把所有的纸模型摆放在上边。丁丁说要邀请小朋友来看他的沙盘展览呢。

  在制作纸模型的时候,丁丁会长达一两个小时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那种专注和投入连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到。他制作纸模型的时候,经常是连叫他吃饭他都不吃,而是撒娇地说:“再做一会儿嘛!”同时,制作纸模型的时候,他需要一步一步看着说明书来制作,这其实也是一种阅读,那些复杂的安装图示,有的地方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呢。在制作的过程中,手指的精细动作也就得到了锻炼,进而,也促进了手脑协调能力的提高。

  所以说,玩往往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需要家长的经常参与,引导孩子坐得下来、玩得进去,从玩当中获得更多东西。

  玩耍不仅是通向阅读的一种途径,阅读也不仅是玩耍间歇的一种补充。有的时候,读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游戏。特别是现在有很多书编辑得很有意思,就连一些故事性的书也提供了让孩子动手和亲子互动的机会。读这样的书,其实也就是一种游戏的过程。比如各种“洞洞书”,不翻到下一页,往往不知道洞洞的下边是什么。这时候,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猜测,会很有意思的。作为父母,要充分用好这样的书,真正和孩子一起投入这种阅读和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当然会对书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而那些看似没有游戏可能的书,只要发挥想象力,认真发掘,往往也不难发现它们内在的游戏潜质。比如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人行道的尽头》中有一首小诗,叫作《七月四日》,原文是这样的:

  哦

  啪!

  天哪

  嚓!

  今天

  是

  仓!

  七月

  呼!

  的

  扑!

  第四天

  呦!

  这首诗对于一个 5 岁多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想必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游戏性。奇数行和偶数行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可以把偶数行那些无明确意义的拟声词作为奇数行的环境背景。因此,这短短的一首小诗,仿佛就像是一出小小的舞台剧一般了。因此,我把它处理成两行的两个声音同时发出,在给丁丁读的时候,我提前和丁丁商量好,我负责读奇数行的实际内容,丁丁负责读偶数行的无意拟声词。丁丁对这种合作兴致很高,虽然对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意思漫无头绪,但是在这种和声式的互动协作的朗读游戏中,我和丁丁都体会到了乐趣,丁丁开心地笑了。我想,这比搞清楚一首有些前卫的小诗的具体意思可能要有价值得多呢。

  还有一次,我陪着丁丁看《父与子》的时候,忽然产生一个想法,就是“角色扮演”——我就是书中的“父”,丁丁就是书中的“子”。我会在“父”与旁白之间跳入跳出,同时带动丁丁在“子”与另一旁白之间跳入跳出。这个方法还真是挺有效果的,仿佛我们真的是融入了画面之中,成了那可爱的“父”与“子”。丁丁对那些动作感、有声音的情节是非常感兴趣的,比如父和子设计把捣乱的大猩猩关进钢琴后胡乱弹琴逼迫大猩猩交出偷去的衣服的情节,逗得丁丁哈哈大笑,仿佛真的是我们战胜了那只大猩猩呢。

  有些书本身具有游戏的特点。丁丁特别喜欢的一套“14 只老鼠”系列绘本就是这样的。这套书讲述的是由 14 只老鼠组成的一个大家庭的各种有趣的故事。为了让读者便于辨认,每一本的封面都会把所有 14 只老鼠画出来,每一只的旁边标上他是家里的那一位。于是,读这套书的时候,和封面比对着辨认谁是谁就成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说也是一种游戏啦。认清并且记住这些人物,丁丁比我记住的速度要要快,记忆的深刻程度也更好,毕竟孩子的小脑瓜是不一样啊。当然,对人物的发现不止于此。若干本书中的同一个人物的细节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比如老五和老八比较活泼;老七虽然是女孩,但是好奇心强;老六挺好动,但是手脚似乎不是特别灵活……看过基本之后,丁丁有的时候只是通过其中人物的行为,就可以判断这是哪一只老鼠了。

  有一天晚上,晚饭后,我陪着丁丁玩耍。丁丁自己找出了《半小时妈妈》。起先说要和妈妈看,因为这是妈妈带儿子看的书。如果是《半小时爸爸》,就由我陪着看。于是,让丁丁和丁妈看了会儿,我担心丁妈刚刚手术的眼睛劳累,就对丁丁说:“《半小时妈妈》中的内容,也是可以由爸爸跟着一块儿看的。”丁丁倒是答应得痛快。于是,我来继续陪丁丁看这本书。

  我先给丁丁读目录,让丁丁选一个自己觉得感兴趣的部分。丁丁选了《多变的绳子》。于是我让丁丁自己按照页码翻到那一页。这个部分的游戏是用绳子来摆布出画面。丁丁对此挺感兴趣。家里没有又软又粗容易摆布的毛线,只好用很细的缝衣服的线。

  一边看书上的图例,一边琢磨弄的什么图形。起初丁丁表示不知道弄什么。我就示范了一个人头像。于是丁丁获得一定的灵感,完全是自己用细细的线摆出了一个可爱的小熊头像。大大的眼睛和向上翘的嘴巴看起来很高兴,我想,这也是丁丁的心情写照吧。最后,丁丁在画面上签了自己的名字,注明了日期,我拍了照,丁丁挺高兴的,很有成就感呢。

  孩子在玩耍中遇到困难后,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也不能打击孩子,而是要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那些难以完成的软硬件条件。而任务本身,则要孩子自己去完成。而在游戏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家长的参与下孩子克服一定的困难解决了问题的时候,自然会有很高的满足感,同时也是提升能力的一种促进。

  陪着孩子玩儿,与陪着孩子读书一样重要。在一起玩儿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亲子关系,同时也是对孩子身教的过程。目前也确实有不少为家长提供亲子游戏的书,我们不妨多积累一些。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认真地、开动脑筋玩耍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引导孩子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孩子天生是好动的,坐下来读书却是一件需要一定的毅力来做的事情,哪怕是读很有趣的书,时间长了也会疲劳。总的说来,读书并不像玩耍那么轻松,作为家长,也应该尊重这样的规律,孩子对读书不太热情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不要着急甚至斥责孩子,那样只能进一步拉开孩子和阅读的距离。

  我觉得,亲子阅读就好比是制作精良的正餐。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子常常不喜欢好好吃饭,反而喜欢那些小甜点小零食。而玩耍对于孩子来说则更像是这种小零食。那么,我们在正餐之前,何不适当地让孩子吃一点小甜点开开胃呢?这样,孩子往往可以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自然而然进入阅读的氛围中。

  以我自己来说,从心里很想能把大块的时间用来和丁丁阅读。但我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以的,这样就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因此,哪怕是每天回家较晚、只有大约两个小时与丁丁共处,我也不会一回到家就张罗着“儿子,我们开始读书吧”。特别是当丁丁正在津津有味地玩着什么的时候,我更不会打断他。相反,我会充满兴趣地询问他正在玩什么,并尽快参与到他的玩耍活动当中。

  有一次,我回到家,看到丁丁正在用针管把水注入一个巧克力盒子当中。盒子里有盛装巧克力的高度不一的凹槽,各个凹槽之间还有豁口,水正好从高的凹槽流到低的一边去。丁丁说这是“水库”。你看,这是多好的想象啊?我征询了丁丁的意见,参与到丁丁的“水利工程”当中。我提议可以制作更大规模的“水库”,丁丁当然是很兴奋。于是我找来纸笔,把丁丁的想法一条一条写下来,画出示意图。实现大“水库”的第一步是找材料。我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制作方便;二是不怕水。丁丁按照这两个原则想了想,决定用塑料瓶子作为新“水库”的材料,并自己跑到厨房找来了两个塑料瓶子。

  按照我们提前确定的“工程进度”,找到了适合的材料,任务就算完成了。然后,丁丁就高高兴兴地跟我到卫生间洗脸、刷牙,准备上床听故事呢。你看,陪着孩子玩一会儿,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既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也可以为读书做好铺垫,何乐而不为呢?经过了一天十几个小时没有见面,家长和孩子可能不会马上热热乎乎地黏在一起,特别是爸爸和儿子。我们不妨想想看,如今不是有不少父子常常出于没话说或者没话找话的尴尬境地吗?特别是当孩子大一些之后,很多父母会忽然发现自己每天只能问问孩子“作业做了吗?”“饿

  不饿?”之类质量不高的问题,而孩子也往往应付一下就完了。很多孩子更愿意把时间留在和朋友煲电话粥上。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不要埋怨孩子不向自己敞开心扉。我们要问问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他(她)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爸爸妈妈的年龄,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好好重视过孩子所认为有趣的一切呢?有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谈话呢?有没有经常陪着孩子一起玩儿呢?

 

    本文由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授权摘自《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39 , Processed in 0.07000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