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幼儿期 查看内容

送孩子一份“好东西”-幼儿期2-3岁-其他

2015-4-7 13:38|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1| 评论: 0

摘要:   每天回家,一进家门,丁丁就会问我:“爸爸,你给我带什么好东西了?”我当然不会总是带“好东西”,也不会对没有带回来所谓“好东西”表示歉意,因为要让他知道,不是每天都会有“好东西”带回来。不过,我会经 ...

  每天回家,一进家门,丁丁就会问我:“爸爸,你给我带什么好东西了?”我当然不会总是带“好东西”,也不会对没有带回来所谓“好东西”表示歉意,因为要让他知道,不是每天都会有“好东西”带回来。不过,我会经常带书回来。这个时候,当丁丁再问我“带什么好东西”的时候,我会高兴地告诉他:“有啊。”当丁丁很兴奋地表示:“是什么呀?”我便会把带回的书送给他。

  对任何人来说,能够得到礼物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不用说对孩子来说了。当然,如果得到礼物太过轻易,太过奢华,对孩子绝对不是好事情。《哈利波特》中有一个情节印象挺深的,说的是哈利的表哥达利在 10 岁生日的时候数自己得到的礼物,数完后大发雷霆,因为是 35 件,比去年少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在现实中也是挺常见的。一些家长把礼物的价值等同价钱,其实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惊喜,换来的反倒是孩子越来越不知足的胃口。那些物质的东西,包括玩具,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知足,感受不到快乐,因为这些东西无法让一个人的心灵真正充盈起来。

  我喜欢把书作为礼物送给丁丁。我觉得,书是为数不多的越多越好的礼物。多读一本书,会多一份精神上的收获,但不会多一点对物质生活的欲望。

  当然,也没有必要经常抱着一大堆书一次送给孩子,那样也会让孩子对书失去新鲜感。我说可以多送给孩子书作为礼物,但既然是礼物,就不能一次给得太多。送给孩子书,不妨细水长流嘛。我有时候会一次邮购几本童书,然后有计划地一本一本拿回去。怎么叫有计划呢?就是要和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在孩子真的想看到某一本书的时候让他得到,让孩子真的对送给他的书感兴趣。比如有一回我给丁丁听了些蒙古歌曲和乐曲,特别是给他听了几首马头琴曲,丁丁对这种乐器的声音挺喜欢的。于是,我就从网上找到来自内蒙古的童话作

  家段立欣改写的图文童书《马头琴》,把这个关于马头琴由来的伤感而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给丁丁听。连图带文 40 页的容量,我给丁丁读完之后,转天丁丁又让丁爷再次讲了一遍。连续讲两次,这说明丁丁是喜欢这本书的。而之所以能够引起他的兴趣,还是抓住了适合的时机。

  过节的时候,更是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的良好时机,特别是如果能找到与这些节日相关的书籍就更对茬儿了。比如在腊八的时候,我给丁丁找来关于腊八节和腊八粥传说的绘本,看着有趣的故事喝着香甜的腊八粥,既获得了节日的幸福,又积累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多好啊!如今这种针对节日的童书很多,我们只要认真找找,不难得到。在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特殊的时刻,礼物是必需的,比如过生日啦,考试啦,升学啦等等。我不反对承诺给孩子更多的东西,比如升学了,带着孩子去旅行,或是上大学了,送给孩子一部好一点的手机。只要在合理的负担之内,都未尝不可。但有两点我觉得是应该记住的:

  第一,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必要在物质化的礼物上过多关注,买一点孩子确实喜欢、受益的玩具,一些孩子喜欢的美食就好了。在物质享受上,千万不可让孩子有一种“赢在起跑线上”的意识。

  第二,随着孩子的成长,送给孩子的礼物当然会有变化,也可能会越来越贵重。但是,无论送给孩子什么,都不要忘了送给孩子书。让孩子从小树立一种理念:书是最好礼物。

  搭建读书的“小房间”

  记得在我小时候曾因为有一个小书柜而倍感幸福。我当然也想让丁丁拥有这样的幸福。因此在他一岁多,各种图画书的数量已经积累不少的时候,我们给他买了第一个小书柜。后来丁爷丁奶又给他买了相同的一个。

  丁丁有一个自己的“小房间”。这个“小房间”不是真的房间,而是客厅中他用地垫占据的一片区域,他还用积木盒子、玩具箱子之类的东西把这片区域圈起来,更加明确“小房间”的界限。平时他玩儿的时候,就是在自己的这个“小房间”中。

  他的两个书柜就摆放在他的“小房间”旁边,取阅方便。平时,只要丁丁待在屋子里,他活动的范围基本上以他的小房间为主。因此,即便他没有去看书,那些书也总是陪伴着他的。当他想看书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随便抽出一本。在孩子生活的范围内,能够始终看到书,很方便地拿到书,久而久之,他就会感觉书像空气一样了。

  不过,如果只是把书一本本插在架子上,孩子一般是不会主动去找来看的。还要把书的封面呈现出来,让孩子看到,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才会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去关注那些书,去翻看那些书。提醒我这一点的,是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国外中小学教室的图片,四周的墙上一排排的书架,书在上边,都是平平展展、大大方方把封面袒露在外边的,就像是图书馆中刊物区那样的布局。当孩子的视线无意中和那些书籍相遇的时候,即使没有取阅,那本书也会在孩子心中加深一丝印象。

  因此,我用一个牛奶箱做了一个小书架。书架做好之后,我把丁丁的一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的书放在上边,相互错落开,以便丁丁能够看到这些书的封面的某些部分。做完后,我猜测着丁丁回到家,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第二天回家的路上和丁妈通电话,我问丁妈:“丁丁看到我给他做的书架了没有?”丁妈说看到了,而且还很兴奋地告诉我说:“丁丁把你给他放在书架上的书换掉了。你猜他会换上什么?”我说:“《视觉大发现》?”丁妈说:“对!”当时我就觉得,哈,这个小小的影像男,对“视觉大发现”系列可是真感兴趣呢。我回到家一看,最后一层汉斯比尔的一本大开本的绘本被拿了下来,换上的正是《视觉大发现》。

  当丁妈告诉我丁丁换掉了我放置的书,是带着那种“嘲笑”的语气,意思是说:人家不买你的账啊。我倒是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丁丁至少是比较重视这个小书架的,才会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书放在这个位置。这个小小的行为,要我看正是体现了丁丁对书籍自主的选择和态度。这比无条件接受我给他的读书安排更有价值,说明丁丁确实把读书作为了一种习惯,一种内在的需要。

  总之,在孩子生活的范围内,要让他经常能够看到书,方便拿到书。要知道,和玩具比较起来,孩子一般不会主动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把书籍介绍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书籍走进孩子的生活,这对保持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带着宝贝一起“造书”

  作为家长,我不仅尽量和孩子玩在一起,还想办法帮助孩子将玩的内容和读书挂上钩,这样,既可以让孩子玩得更丰富、更有价值,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提高对书的兴趣。前边我提到过,丁丁 5 岁的秋天,我给他带回过一本《树真好》,有了对树的美好认识,然后带着他去森林公园秋游。这就不仅仅是玩耍了,而是带着书中对树的赞美去感受。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喜欢玩的内容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对应的书。这样的时候,我会为丁丁编故事,打印出来,做成一本书的模样。

  比如我前边说过丁丁喜欢建筑纸模型。那些模型有的是我买给他的,有些则是他自己通过包装盒上的其他模型商品图标进行挑选的。有一次,丁丁点名要帕特农神庙的模型。当时我对丁丁的选择有些诧异——他喜欢造型奇特、充满童话意味的瓦西里教堂我很理解,但是帕特农神庙的造型古典庄重,他竟然也会喜欢。看来孩子的口味真是很有意思。于是,我想抓住这个机会,让丁丁更多地了解和感受这个古典的伟大建筑。但是,仅仅找一点资料我觉得达不到目的。想来想去,我就想到:为丁丁写一个关于帕特农神庙的童话故事吧!我相信,建筑的魅力,最终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而精神,是可以用故事来诠释的,特别对一个 5 岁的小孩子来说,能够玩建筑,能够听与建筑有关的故事,应该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吧。

  写完故事的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就开始向丁丁传达晚上讲故事的时间要读这个故事的讯息,并说可以一边看着帕特农神庙的纸模型,一边听故事。丁丁对这样的提议感觉挺新鲜,也很有兴趣。晚上上床后,丁丁想要看那段时间特别喜欢的《猫和老鼠之狮子莱奥》。我说:“你这孩子怎么老换啊,我白给你准备故事了。”丁丁忙不迭地说:“哦,对了,忘了忘了。”

  于是,开始正式读我给丁丁写的关于帕特农神殿的故事,叫作《帕特农的猫头鹰》。全文 5500 多字。丁丁听得挺认真的,就是不时的想要去看帕特农神殿的纸模型,但是可能怕我说他不认真听故事,就只是用眼睛瞥一瞥。不过我没有表示什么,因为让故事和建筑结合起来,本来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嘛。

  讲到最后,雅典人为死去的主人公菲迪皮茨也树立了雕像的情节时,丁丁凑到纸模型近前,在帕特农神殿屋檐下的雕像当中寻找着,皱着眉头,样子非常可爱,一边找一边还念叨:“在哪儿呢?”这个举动我倒是没有想到。我说:“应该不在神殿上吧,可能在神殿的外边雕的像……”话还没有说完,丁丁就高兴地说:“找到了!”于是,我也就一同为找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雕像表示高兴。再讲到雕像中表现雅典娜诞生的故事的时候,丁丁又凑到神殿的雕像中去寻找,不一会儿,又兴奋地说:“找到了!”

  我的故事的主人公当然不可能出现在雕像中,虽然这个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情节都是我编的,怎么会出现在帕特农神庙的雕像中呢?但是,丁丁希望能在帕特农神庙上看到他从故事中听来的人,他被故事感染了,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了建筑物本身。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吗?因此,我乐于保护丁丁沉浸在故事当中的这份想象和体验,乐于和他一起为在帕特农神庙的建筑上找到了故事中的人物而高兴。我相信,我试图在故事中传达的想法,会在这个纸模型中得到体现,会或多或少留存在丁丁的心中。

  转天晚上问丁丁:“睡前听什么故事?”丁丁想了一下说:“看着帕特农神庙(纸模型),听猫头鹰的故事。”我很欣慰,这说明丁丁还是挺喜欢我给他写的这个故事呢。这次再听这个故事,丁丁非常兴奋,把这个故事当作了他在床上即兴表演的背景和画外音。我讲到猫头鹰如何飞,变成人之后的菲迪皮茨如何跑的时候,丁丁就兴高采烈地在床上做出相应的动作。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于是大人就给孩子讲故事,通过故事来向孩子传递想让孩子感受到的想法。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不妨也为孩子写故事,把自己想让孩子明白的想法通过故事的形式渗透出来,这样肯定会比直接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要生动。我们当然不如专门的儿童作家写得好,但是,当我们把故事读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这是爸爸妈妈写的,哇,好厉害。

  有一回,我给丁丁带回一本孙幼军的童话集《怪老头讲故事》,丁丁挺喜欢的。开篇作为代序言的《讲故事的故事》,也是一篇童话,用童话的形式把作者的创作生活体现出来,挺有意思的。对这篇童话,丁丁更感兴趣的是其中大人们对“怪老头”的议论。当故事讲完,已经关灯准备睡觉的时候,丁丁还饶有兴致地回忆大人们是怎样议论“怪老头”的,想不起来了,还让我特意开灯再看看。最让丁丁兴奋而不解的是,大人们的议论当中提到了“怪老头”尿裤子的事情。我读的时候,确实也觉得这是个事儿——怎么和一个孩子说一个看来正常的老头却还尿裤子呢?我一时不清楚孙幼军先生这样写的用意,仅仅为了好玩?我觉得确实是应该有个解释的。于是,我就即兴编了一个类似故事的东西,不妨就叫作《尿裤子的怪老头》吧,是说怪老头其实不是真的尿裤子,而是为了安慰一个尿裤子的孩子,说自己一把年纪了也会尿裤子。这话传到了大人们的耳朵里,就成了怪老头尿裤子了。第二天,我又经过一番构思,终于写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解释了怪老头怎么会尿裤子的事情,还一并解释了怪老头的一些其他“雷”事。

  写这个故事,我是想对丁丁说:怪老头其实并不怪,而是一个有着难得童真的大人。只是周围的大人大多数都失去了这份童真,所以会觉得这个老头挺怪的。虽然只是一个写给孩子听的故事,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加深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理解的过程。

  说到给孩子写故事,我不是很赞成抱着某种目的去写,要解决孩子的某个方面问题的方式。比如现在有不少“儿童情绪管理”类的童书,有的编的还不错,有的纯粹就是把说教的内容进行了图解。我没有广泛调查过孩子们对这样的童书是怎样的反应,真的会看了这样的童书就不发火了?就能改掉某些小毛病了?我看未必。反正丁丁对那种缺乏有想象力的情节,只是对说教进行图解的书是不感兴趣的。我也不要求他对这类书产生多大的兴趣。

  同样,如果我们给孩子写故事,是为了要解决孩子心理或行为上的什么问题,和直接说教其实区别不太大。我在刊物上看到过一个年轻的妈妈的例子,她的特点是当孩子成长中遇到某种的问题的时候,就会给孩子写一个小故事,试图进行心理干预。我觉得这种做法未必有效,甚至会有负面的效果。试想,我们大人如果真的遇到什么困难没有解决的时候,大概不会去没心没肺地看一部励志电影,然后对自己说:“哦,我的问题解决了。”对孩子也是一样。读书也好,听故事也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么简单的事情。孩子真的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或是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讲故事其实无异于绕弯子,这个时候最好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切实解决面临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也不要用故事骗孩子说“一切会好的”。

  附:我为丁丁创作的故事——《尿裤子的怪老头》

  夏天到了,西西的妈妈又高兴了。为什么高兴啊?因为夏天是聊天的季节。

  吃过晚饭后,花露水儿那么一喷,圆蒲扇那么一摇,小折叠板凳那么一拎,

  来到小区中央的广场上。远远一瞧,嗨,跟提前打过招呼似的,另外几个妈妈也拎着小板凳到了,那叫一个默契。

  聚到一块儿,哈哈一笑,然后干吗?开聊!

  她们什么都聊,菜市场的茄子涨没涨价呀,今天晚上吃什么了呀,赶明儿的天气好不好呀等等。当然,她们也会聊自己的孩子。比如西西的妈妈,就喜欢向其他的妈妈说西西的事儿,连西西去幼儿园的路上踩上了狗便便的事儿都说,结果一块儿聊天的多多妈妈回去就把这个事儿告诉了多多,多多第二天又把这个事告诉了班里的小朋友。

  更巧的是,西西在一班,多多在二班,两个班挨着。结果,西西在路上踩了狗便便的事情就传的整个幼儿园都知道了。不对呀,不是只有西西的班和多多的班知道这个事情吗?可是,西西班里的小朋友的朋友有在三班的,多多班里的小朋友的朋友有在四班的,三班的又有认识五班的,四班的又有认识六班的……结果,传来传去,就弄成整个幼儿园都知道西西踩上狗便便的事情了。

  这下,西西能不难过吗?一难过,西西还哭了,搞的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当然,西西妈妈和多多妈妈以及其他几位妈妈们最喜欢聊的还不是他们的孩子。不然,西西被整个幼儿园知道的囧事儿就更多了。她们最喜欢聊的,还是怪老头老孙。

  这个怪老头老孙呀,最喜欢给小孩子们讲故事,每天在小区的一棵大槐树下,坐个小马扎就给小孩子讲故事。他什么都会讲,孙悟空大闹天宫了,武松打虎了,牛郎织女了等等。每天,怪老头老孙的身边都会有一大群孩子,听他讲故事。这里边,当然也包括西西和多多。

  不过,西西妈妈和多多妈妈以及其他的妈妈们爱聊的可不是怪老头老孙讲的故事,而是他的“怪”。

  有一次,西西妈妈聊完天回家来,哈哈笑着告诉西西和西西爸爸:怪老头老孙就是怪,他和小孩玩游戏,摔了一跤,坐地上就哭,跟个小孩儿似的。

  西西听了觉得怪,就跑去问怪老头老孙。当然,西西叫老孙可不是“怪老头”,而是孙爷爷。西西问:“孙爷爷,你是不是和小朋友玩儿,摔了一跤坐地上就哭啊?”

  孙爷爷呵呵一乐,说:“西西呀,这个事情嘛,你去问问亮亮吧。”

  于是西西跑去问亮亮。亮亮是谁呀?原来是和西西一样大的一个小男孩。亮亮一听,就告诉西西是怎么回事。事情是这样的。那是孙爷爷和亮亮他们玩捉迷藏,当时亮亮边跑边往后看,结果摔了一大跤。他起来就想哭,可是爸爸说男子汉不能哭,亮亮就忍着不哭。这个时候,孙爷爷正巧也摔了一跤,他坐在地上一下子就哭了,还喊着:“疼啊疼啊!”哭了一会儿他问亮亮:“你也摔了一跤,不疼吗?”亮亮说:“我疼呀,可是爸爸说男子汉不能哭。我不敢哭。”孙爷爷就说:“摔疼了哭两声就不疼了。你看我,一把年纪了,摔疼了不是也哭吗?”于是,亮亮就哭了两声。你还别说,哭了两声,还真就不觉得疼了,就高高兴兴又去玩儿了。

  于是,大人们就知道了,说怪老头老孙跟小孩子玩儿,摔倒了坐地上还哭呢。

  有一次,多多妈妈聊完天回家,哈哈笑着告诉多多和多多爸爸:“怪老头老孙就是怪,他还去舔人家小孩儿的棒棒糖呢。”

  多多听了也觉得怪,就跑去问怪老头老孙。当然,多多叫老孙可不是“怪老头”,也是孙爷爷。多多问:“孙爷爷,你是不是舔小孩儿的棒棒糖来着呀?”

  孙爷爷又呵呵一乐说:“多多呀,这个事情嘛,你去问问玫玫吧。”

  于是多多跑去问玫玫。玫玫是谁呀?原来是和多多一样大的一个小女孩。玫玫一听,就告诉多多是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玫玫总拿着棒棒糖,不停地舔呀舔。她玩的时候舔,看书的时候舔,走路的时候舔,吃饭的时候还要把棒棒糖放在一边儿,吃几口饭,再舔两下。这么说吧,除了上厕所和睡觉的时候,她就没放下过棒棒糖。忽然有一天,孙爷爷趁着玫玫没注意,一下子拿过来玫玫手中的棒棒糖,假装着舔了两下。是假装的,可没有真舔啊。玫玫先是一愣,看到是孙爷爷,也就不觉得怎么着了。玫玫还说:“孙爷爷,你想吃就吃点呗,反正我还多着呢。”孙爷爷咂咂嘴,叹了口气说:“唉,我倒是想舔舔呢,可是不敢喽!”玫玫问:“为什么呀?”孙爷爷张张嘴:“你看看,我现在还剩几颗牙啊?就是因为小时候老舔棒棒糖,把呀都弄坏了。”玫玫一看,还真是,孙爷爷就前边还有两颗牙。玫玫想:我以后可不能没有牙。于是,就不再总舔棒棒糖了。

  于是,大人们就知道了,怪老头老孙舔小孩子的棒棒糖呢,却不知道他其实没有真舔。

  又一个晚上,西西妈妈和多多妈妈聊完天,回到家都哈哈哈哈地告诉西西的爸爸和西西以及多多的爸爸和多多:“怪老头老孙太怪了,他白胡子都一把了,还尿裤子呢!”

  西西和多多更奇怪了,都跑去问怪老头老孙,当然,他们都叫他“孙爷爷”。他们俩一起问:“孙爷爷,听说你还尿裤子呢,是真的吗?”

  孙爷爷一听啊,哈哈大笑,笑得一把白胡子都颤悠悠的。这次,他没有让西西和多多去问哪个小孩子,而是自己告诉他们:“哈哈哈,是啊!有个小孩儿呀尿了裤子,难为情地直掉眼泪。我就告诉他:‘哭什么啊,我都白胡子一大把了,憋不住了也会尿裤子的!何况,你还是个小孩子呢?’那个小孩儿一听就不难为情了,高高兴兴去玩儿了。”

  西西和多多就问:“那个小孩儿是谁呀?”

  孙爷爷神秘地说:“这个嘛,哈哈,可是一个小秘密。”

  孩子的想法是最无拘无束的,经常会由一件事情联想到另一件事情。作为父母,要对孩子的任何想法表示关注、兴趣,更重要的,还能予以回应。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的想法是: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了,最好能够给他找到合适的书籍。比如有一回丁丁忽然对便便发生了兴趣,问我便便冲走之后到哪里去了。我当时大体上解释了一下。过后,我上网一查,还真有这样的绘本讲便便的处理,于是赶紧网购了一本。书中用直观的图画讲解了便便的去向、处理、利用等各种知识,很生动,满足了丁丁的好奇。

  不过,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准备好了现成的书籍。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随便应付一下就完了,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通过网上、相关书籍等查查资料,整理出来,然后讲给孩子听。这样做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解答了孩子的一个问题那么简单,更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使孩子渐渐形成乐于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

  有一回我给丁丁带回了绘本《花婆婆》。这本书讲的是花婆婆用鲁冰花装点了自己居住的小镇,从而实现了为这个世界更美丽做一件事情的愿望。读完绘本,丁丁对鲁冰花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契机当然是要抓住的,但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关于鲁冰花的资料。怎么办?只能自己找资料了。

  首先,我想到这种花我是见过的,回忆了一下,想起来是出差到西安,参观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时候看到的,当时还拍了照片。从电脑中找到当时的照片,其中一张上是有标牌的,放大看,果然是鲁冰花。于是,图片资料是有了。其次,是文字资料,当然是上网搜索了。最后,延伸一下,介绍那部叫作《鲁冰花》的电影和其中著名的电影歌曲。

  我把这些图文资料整理成一本书的样子,打印装订,晚上回到家送给丁丁。那一晚上,丁丁和我一起翻开我给他编的“书”,听我讲解鲁冰花的知识,了解那部就叫作《鲁冰花》的电影的感人剧情。然后,给丁丁播放电影歌曲《鲁冰花》,配的画面就是电影镜头。丁丁挺喜欢看,连着要看两遍这首歌的视频呢。

  为孩子造书能促进孩子对书的兴趣,而带着孩子一起造书,更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亲子参与的乐趣。这个过程如果和孩子自己的读书生活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孩子的内心之中获得一种可贵的自我肯定。

  丁丁 5 岁时,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租借绘本的网站,一周借 4 本,每周在固定的时间送书上门,非常方便。借到十几周的时候,我把丁丁那段时间看过的绘本的封面整理出来,印成一本小册子,用 A4 的纸张打印出来,夹在塑料文件夹中,就像一本书的样子。但封面除了“丁丁绘本馆”几个字,其他部分都是空白着的。

  回到家,我给丁丁看这个册子,丁丁一页一页翻阅,看着自己曾经看过的一本本绘本的封面,眼神中透出一种多样的神采,发出了感叹。他也没有想到,不知不觉间,三个多月过去了,看过的绘本已经积累了这么多。丁丁看着这些封面,回想着这些绘本。用小小的手指指点着自己印象深刻的那些绘本,饶有兴味。

  趁这个机会,我建议丁丁:“爸爸特意把封面空下来留给你的。这是你的绘本记录,就由你来设计这本书的封面吧,好吗?”丁丁欣然答应。并且马上就说,他要在封面上画一条龙。还用手比划了一下大体是什么样子,我说:“好啊!爸爸期待看到你设计的封面。”

  看到丁丁的这种反应我很欣慰,因为丁丁平时不大愿意在大人的要求下画画。其实小的时候他挺愿意随意涂鸦的,但是后来上了儿童画课程后,反倒觉得这是一种任务和负担,倒不主动去画了。因此,我会寻找一些时机把画画变成他想做而不是我要他做的事情,比如设计这样的封面,就能够调动他的兴趣。同时,设计这个封面,也是丁丁对自己平时的读书生活一种肯定,一种再认识的过程。

  第二天,丁爷和丁奶在电话里说丁丁特意向他们展示了这个册子,想来也是很为自己已经看过这些绘本而自豪吧。当天晚上,来接我回家的丁妈对我说,她在出门的时候丁丁正在画他的封面,已经画完了他想画的龙的整体形状,正在画龙鳞的部分。进了家门,丁奶就高兴说:“看,人家几笔就画好了!”我没有换衣服,就赶紧接过丁丁拿给我的他画的封面:在空白区域的中部略靠下,一条仿佛一条船一般的龙简跃然纸上,笔调简洁而饱满。丁奶告诉我,龙头是丁丁照着祖玛游戏的画面画的,为此,还特意打开电脑看了一下龙头的样子。

  从丁丁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孩子的性格和心态。丁丁那么自然地在封面的居中部位画出这条龙,这可不仅仅是构图是否合理以及运笔是否得法的问题,而是一种自信而健康的心态的体现。而这种心态,是我更加关注的。同时,设计和绘制完了这个封面,丁丁其实也就参与完成一本书,一本属于他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关于他的读书生活的书。无形中,丁丁从自己的读书生活更获得了一些新的快乐,也更提高了对书的期待。当时丁丁看到这本册子后,他就兴奋地说要玩开书店的游戏。他的意思是说,等再看一些绘本之后,还要制作出这样的册子。也许这些册子多起来,在他看来也就可以开一家书店了吧。

 

    本文由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授权摘自《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39 , Processed in 0.06712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