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在孩子1岁之前,就通过放弃训练为他们播下了自控力的种子,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需要让孩子慢慢学会忍耐和等待,逐步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逐渐让自控力这颗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早期训练,让孩子学会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是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两个术语。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 我三个层次。 本我(id)是刚出生时表现出来的全部东西,它的唯一机能是要满足天生的生物本能,而且总是试图立刻让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所以婴儿只能运用快感原则行事。他们饿了就要吃,尿了就会哭,直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停止哭闹。因此,1岁前的孩子一点也不懂得忍耐。 自我(ego)是人格有意识的、理性的成分,它反映出孩子逐渐出现了理解、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机能是为满足本能冲动寻找现实途径,所以1岁后的孩子就逐渐学会运用现实原则行事。比如一个 2岁左右的孩子,当他饿了的时候,就不会再像1岁内的孩子那样只知道哭闹,而是会告诉大人自己饿了、想吃什么。随着自我的逐渐发展, 孩子就能更好地控制非理性的本我,寻找比较现实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逐渐学会忍耐和等待。 对于婴幼儿来说,那些被及时满足的要求根据快感原则很可能再次 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那些通过等待得到满足的要求,很可能根据现实原则学会忍耐相似的需求;而那些被坚决拒绝的要求则可能根据现实 原则,今后不再产生同样的需求。因此,从1岁以后,父母就应该逐渐亮 出这些底线,让孩子由此体验人生早期的学习。 作为家长,我们究竟如何训练孩子学会平衡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呢? (1)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要求是及时而且正当的,那么就需要尽可能立即满足他,比如饿了吃饭、口渴喝水、及时大小便等动物性的本能需求。这些时候,孩子出于生存的本能,一定根据快感原则行事。 (2)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需求合理但可以延后满足,那么就需要逐渐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圣诞节的礼物需要等到平安夜后才能拿到,到超市买了一样玩具后就只能等到下一次才能买其他玩具,游乐园里人多的时候需要排队才能玩游乐项目等非基本的生理需求。这些时候,孩子就慢慢学会根据现实原则行事,逐渐学会忍耐和等待。 (3)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对自己和他人有危害,那么就需要坚决拒绝或阻止这些不当要求,比如通过暴力的方式去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将垃圾随手扔在地上、偷偷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等。 这些时候,孩子就逐步学会根据现实原则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根据“不能做”的现实原则行事,对孩子来说就是被迫忍耐不愉快的感受,所以需要父母有耐心地反复进行训练,逐渐让孩子的自控力萌芽。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学会克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坚守底线,敢于对孩子说“不” 在训练孩子运用现实原则学会放弃、忍耐和等待的过程中,父母一 定少不了要对孩子说“不”。1岁之前,我们对孩子说“不”需要更多的 温柔;1岁之后,我们对孩子说“不”就需要更多的坚定。不过,温柔和 坚定这两者之间的度,却没有任何标准可以参考,需要父母自己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龄”制宜。 (1)把“不能做”的事情范围尽可能缩小,最好是缩小到绝对不能 做的范围。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些事情是否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是 否涉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是否涉及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不礼貌的举动不能有,不能损坏别 人的或公共的财物,不能偷抢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能用暴力故意伤害别人,不能在马路上乱跑,不能在深水边戏水,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 哗,等等。 (2)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说了“不”就一定要执行。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但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不禁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仍然会继续做我们不允许做的事情。既然说了“不”,一般 情况下我们就一定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父母的坚决,如此训练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事先约定,“一次只能买一样”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很多物质方面 的需求都能得到立即满足。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玩的玩具应有尽有,吃的食物随手可得,但同样也会给孩子带来如何控制自己欲望 的挑战。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孩子;但物质方面的需求,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等待。 只要带孩子一起去超市或者商场购物,很多父母就会被孩子折磨得 筋疲力尽。孩子不是提出买这样那样的玩具,就是希望买各种各样的零食,一旦不能如愿,很可能就会趁机倒地耍赖。这就是孩子不具备自我 控制能力的主要表现。 为了避免在公共场所出现类似情况,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通过一些方式让孩子逐渐学会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比如,每一次出门之前,我们就可以跟孩子事先约定好,一次只能买一样玩具或零食等。如果孩子希望“鱼和熊掌兼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需要等到下一次才能买。 伊伊1岁多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带她去超市或商场。刚开始的时候,每一次出门之前,我们都会跟她说好一次只能买一样东西,买了玩具就不能买零食,不论玩具还是零食,一次也只能买一件。这个规则一直保持至今,几乎从未被破坏过。虽然她有时候会很想买两件或几件东西,但我们也会告诉她当天只能买一件,其他东西需要等到下一次或者重大 节日等才能再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是考虑省钱的问题,而是希望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让她逐渐学会忍耐,学会自我控制。 当成为一名小学生之后,伊伊在这个方面已经表现得越来越好。有 一次,我们带她去超市,先买了一样她最喜欢吃的零食,后来又看到一个很漂亮的米妮图案的卷笔刀,这是她梦寐以求的一样文具。正当我准 备放进购物车的时候,伊伊突然很严肃地对我说:“爸爸,这个卷笔刀今天不能买啦!我已经买了零食,还是等到下次再买吧。” 我马上意识到她提醒得很对,“一次只能买一样”的规矩不能随便被打破。虽然她说得很恳切,但从她的眼神明显能够读到她对卷笔刀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我跟她商量,既然自己很喜欢这个卷笔刀,那就把刚才放进购物车的零食拿出来,等到以后再买,这一次就买这个卷笔刀。我的这个提议立马得到她的认可,赶紧把零食放回原处。 其实,由于我们从小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 力,伊伊在其他方面的自控力也是很强的。这一点,尤其对她的幼小衔接之路大有裨益,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她进入小学学习的自信。因此, 她在课堂上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很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很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练习。 该呵斥时就呵斥,才能制服“小恶魔” 关于人的本性,心理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既有主张“性本善”的,如卢梭等;也有坚持“性本恶”的,如弗洛伊德等。如果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其实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就认为,“幼儿就是小恶魔”,并对幼儿的本质进行过 这样的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思考过所有的不道德的事情,不合理的事情,并有可能付诸实施,他们没有善恶判断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 儿就是恶魔。”(引自[日]国米欣明:《培养有自制力的孩子》,漓江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13~114 页。) 这些所谓的“小恶魔”并非一直“野蛮生长”,他们身上的动物野 性部分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化下渐行渐远,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而在早期阶段,主要还是靠家庭教育。 但现在的很多家长,为了顺应孩子的自然成长,却陷入对孩子不管不教的另一端,最后就演变成放任自流。面对幼儿的“恶魔”行为时,我并不赞成采取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但适当的大声呵斥偶尔还是需要派上用场的。该呵斥时就呵斥,很多时候才能真正制服那些“小恶魔”。 当然,大声呵斥绝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随意对孩子发火。从最终目的 就可以区分两者的区别,发火主要是为了发泄父母的情绪,而呵斥主要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除了大声对孩子说“不”,呵斥也是让孩子学会 运用现实原则行事的另一个补充手段,尤其是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些绝对不能做的事情。 同时,呵斥孩子并不是对孩子乱训一通就完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呵斥中要有温情,有充分的爱与良好的交流;(2)对于呵斥孩子的事,需要事先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3)孩子错了尽可能当场、立即呵斥,不过人多的场合需要因地制宜;(4)需要用严厉的口气,简单明了地进行呵斥;(5)呵斥以后,如果孩子没有及时改正就需要立即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6)尽量不要秋后算账,最好能当场解决。 比如,对于已经学会走路的孩子,我们就必须教会孩子“不能在马 路上乱跑”,这就是自控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契机。 首先,平时我们就要教给孩子一些注意人身安全的基本常识。比 如,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并告诉孩子乱穿马路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把这些常识存储 到孩子的大脑中。 其次,带孩子实际体验。当我们带孩子逛街或散步的时候,可以在 穿过马路的过程中,一边告诉孩子如何观察红绿灯的变化,一边让孩子亲身体验如何安全地过马路。 最后,及时呵斥孩子的危险举动。即使我们给孩子讲了无数遍“不 能乱穿马路”或者带孩子体验过很多次的过马路,但我们仍然不能确保孩子时时刻刻都能做到。当我们看到孩子在马路上乱跑的那一刹那,就 要用严厉的口气大声呵斥:“别跑!不能在马路上乱跑!”孩子就会立即意识到这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赶紧回到安全地带。这样一次经历,其 实就是让孩子的自控力生根发芽的一次机会。 3岁后,需要更多关注自我管理能力发展,需要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规律,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帮助孩子在已构建的“硬件系统”基础上,不断开发自控力的各种“应用软件”。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摘自《培养儿童自控力》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39 , Processed in 0.06981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