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 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提出:“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没有自我认识,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你不能推己及人并拥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无论你多么聪明,都不可能走得很远。” 虽然情绪这个词几乎无人不晓,但是心理学界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定义。在《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一书中,戴维• 谢弗认为情绪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1)感受,通常具有积极或消极的特点;(2)相关的生理反应,包括心率的变化、皮肤电反应(即汗腺活动)、脑电波活动;(3)认知,引发或伴随感受和生理变化的认知活动;(4)目标,或采取行动的愿望,如趋利避害、影响他人的行为、交流需求或愿望等行动。 他还举了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情绪的上述四个成分。假设一个男孩看到他3岁生日收到的礼物卡车玩具时神采飞扬,他的这种非常积极的感受伴随着心率加快和可能的认知活动—“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并且这些“快乐”的伴随成分会驱动他马上去接近玩具(或向满足他愿望的人表达感谢)。 尽管戴维•谢弗并未给出一个关于情绪的确切定义,但他归纳的情绪的四个组成部分却对我们更深入和准确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大有裨益。 当孩子表达出一种情绪时,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感受和认知无法捕捉,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生理反应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去琢磨孩子的感受和可能的认知活动。因此,要读懂孩子的情绪并且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我们就必须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自我意识情绪 在情绪的发展研究中,一般把人类情绪分为基本情绪(或初级情绪) 和自我意识情绪(或次级情绪)两大类。 基本情绪是指那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身上的情绪。这些情绪被看成是“基本的”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生理基础,这些情绪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并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基本情绪包括愉快、愤怒、悲伤、 惊讶、恐惧和厌恶等六个方面,可以简称为喜、怒、哀、惊、惧、厌。 这些情绪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内就出现了。 自我意识情绪是指那些需要自我觉察的情绪,有时也被称作次级情绪。它们的出现晚于基本情绪,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并不明显。自我意识情绪包括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和内疚等。这些情绪需要等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之后才会逐渐出现,一般都要到1岁半到2岁左右。 因为当自我意识情绪产生后会涉及他人的情绪反应,也有人把自我意识情绪称作“他人意识情绪”。 当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分类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就能根据孩子的各种表现更准确地区分情绪类别,并且知道六个方面的基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儿童情绪语言和情绪理解的发展规律 儿童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理解情绪的能力发展是儿童早期情 绪发展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1)在2~4岁之间,儿童的情绪词汇增加迅速,能准确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简单情绪,能谈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绪;能谈论情绪的原因和后果,可以识别与特定情境相联系的情绪;在假装游戏中会使用情绪语言。 (2)4~5岁时,对情绪做出口头反应的能力增强,能思考情绪和情境间较复杂的关系;明白同样的事情可以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在事件发生后,情绪可以持续很久;控制、调节情绪以及适应社会标准的意识逐渐增强。 (3)在儿童中晚期,孩子更加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社会标准。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理解自豪、羞愧等复杂情绪的能力有所增强;逐渐明白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有时会感受到多种情绪;逐渐倾向于更充分地考虑引发情绪反应的事件;压抑和隐藏消极情绪的能力显著增强;使用自发策略来引导情绪。在儿童中期,孩子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更有效地控制情绪,还会通过一些表达规则有意地掩饰真实的感受,已经可以做到真正的共情和换位思考。换句话说,就是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而能否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衡量儿童自控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情绪能力影响社会能力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能力对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在与别人保持积极关系的社会交往中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 情绪能力又可以细分为三种能力:(1)情绪表达能力,指经常表达积极情绪、较少表达消极情绪的能力;(2)情绪认知能力,指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和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的能力;(3)情绪调节能力,指把情绪唤醒的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强度调节到恰当水平,以便成功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情绪能力中的任何一种能力都与儿童 的社会能力相关。比如,经常表达积极情绪、很少愤怒或伤心的孩子,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喜欢,同伴关系也会更好;情绪识别和理解能 力较强的孩子,老师对他们的社会能力的评价会较高,他们也能轻松地与同学建立积极关系;而在调节情绪方面有困难的孩子,经常会被同伴 拒绝,并且容易出现过分冲动、缺乏自控、攻击行为,甚至焦虑、抑郁和社交退缩等适应问题。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逐渐懂得了人们期望他们怎样表达特定情绪、抑制或调节少量的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情绪,懂得了他人表达的情绪的意义,懂得了作为接受者应该怎样对这些信号做出回应,那么他们的社会能力发展就会比较好,社会适应就会更容易。这些方面,对他们顺利度过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整个一生都至关重要。 提升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发现有一种人是很善于与人交往的,他们总是给人良好感觉和正能量。在这一类人中,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持同伴;他们看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同样看别人也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他们不怕被人依赖,能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接触。这就意味着他们经常表达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感,积累了很多正面的能量。 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未曾预料的挫折和困难,有时甚至还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有些是人为因素所致,有些却是现实环境所迫。对于外部环境,孩子无力解决,也无法回避。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客观现实,让 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人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人习惯从负面解读,有人习惯从正面解读。不同的解读方式,就 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生活,就会更容易发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孩子的人生也就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积极看待问题的时候,其实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开始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尊,提升孩子的自信,增强孩子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拥有高自尊的人,往往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适当接纳;他们有很好的自主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他们有热情,敢去尝试,不怕犯错误,总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从而更加确认自己;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也会坦然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真实、坦然,不会扛着沉重的面子,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在与人交往中,他们也容易产生同理心。 成长的目标,就是成为自己,当然是一个真实的自己。而我们的教育总是讲“好”,要求孩子做“好孩子”,而忽略“真”,如果失掉了“真”,“好”会变成一种强制。孩子开始压抑自己的情绪,忽略自己的需求,牺牲自己的观点,只为换取别人的好感和好评。 其实每个真实的人都会存在缺点和劣势,我们要帮助孩子确认自己做得好的经验,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也能抵御来自环境的贬损因素,不因为自己有错误、缺点而过分苛责自己,也不会用别人的负面评价来定义自己,能综合自己的经验,更全面、真实地看待自己。 提升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引自付小平:《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29~130 页。) 当别人的情绪出现以后,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察觉他们的情绪,试着理解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我们还要帮助孩子用语言说出别人的感受,找到一些恰当的与情绪对应的词语,说出别人的感受有利于让孩子更清楚 地识别他人的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孩子学会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1)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教孩子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让孩子懂得如何描述他人的感受。比如,当同学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可以对孩子说:“他现在一定很郁闷吧!这道题确实很难”;当别人被欺负时,可以对孩子说:“他现在肯定很伤心吧!”;当别人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他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常识,让孩子了解当我们遭遇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当人们害羞时,脸会变红;当人们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当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当人们高兴时,会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视化材料来帮助孩子描述他人的感受。通过绘本、视频、照片或图片等可视化材料,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别人经历的不同感受。比如,“这张图片中的阿姨正在为丢了手机伤心不已,眼泪快要掉下来了”;“电视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妈妈,害怕得大声哭了”;跟孩子 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可以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艾玛奶奶走了,思达是不是很难过啊”,等等。 (4)教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来识别他人的感受。我们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购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多留意一些场景,观察和识别他人的情绪。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队时突然看见有人插队,让孩子观察被挤到后面的人的反应,了解他人生气的感受。 (5)利用机会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除了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我们还可以利用真实场景,或者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为孩子创造机会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比如,“你是不是还在为弟弟搞乱了你的抽屉难过呢?你生气了吗?”“如果你的金鱼死了,会很伤心吗?”,等等。 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从婴儿期开始,成功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就需要作为一项重要能力 进行培养。情绪自我调节包括控制情绪和把情绪唤醒调节到适宜的强度水平来达到个人目标的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主要体现为掌控自己 的感受、伴随感受的生理反应、情绪有关的认知以及情绪相关的行为等方面。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关注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也不同。 (1)婴儿期:调节婴儿的情绪唤醒。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我们需要控制婴儿接触过度刺激的事件,通过轻拍、摇晃、举起、轻唱或给过 度活跃的婴儿一个安抚奶嘴等方式调节婴儿的情绪唤醒。6个月左右的婴 儿能让身体远离不愉快的刺激,或者通过吮吸自己的拇指、安抚奶嘴等方式,来调节消极情绪。我们要为孩子提供积极情绪的榜样,尽可能在 孩子面前表现出开心、好奇等积极情感,同时经常关注孩子的积极情感并及时回应、对婴儿的消极情绪较少做出回应。 (2)1岁半到6岁左右:帮助孩子形成情绪自我调节的认知策略。到了18到24个月左右,孩子就开始逐渐学会与大人谈论情绪。因此,父母 要多跟孩子一起讨论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些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对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自我调节。 在调节消极情绪方面,父母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积极事件上,或者用其他方法帮助孩子理解消极情绪。3到6岁的孩子就开始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来调节消极情绪,比如,把注意力从令人害怕的事情上进行转移,想一些高兴的事来克服不愉快的心情。 (3)6岁以后:引导孩子学习和遵守情绪表达规则。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情绪表达规则,来衡量各种情绪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是否恰当。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越来越多地了解到社会认可的情绪表达规则,并逐渐学到越来越多的在不同情境下应该表达哪些情绪或者不应当表达哪些情绪的知识。无论所处的社会文化下的情绪表达规则如何,只要孩子学会了怎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就能帮助他更好地适应社会。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摘自《培养儿童自控力》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39 , Processed in 0.05647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