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八大注意” 清淡饮食、经常水汆 现代人吃得太荤,蔬菜太少。最好一周要选购10种以上的绿色蔬菜,烹饪时减少直接下油锅爆炒,相反可以改用先在水里汆一下,然后再用橄榄油拌一拌的烹饪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蔬菜在烹饪过程中的营养流失;而另一方面,水汆还可以减低农药残留,蔬菜在清洗后浸泡半小时,然后在加工时用开水汆一下,还可把部分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在水中溶解,烧的时候浇点油或拌点油,既好吃,又安全。 少吃油炸、莫贪嘴馋 很多人盲目地担心被检出的含量很低的苏丹红、孔雀石绿,但他们不知道,其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经常吃多油、爆炒的食品可能导致的肥胖、超重等,其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往往更大。 油炸食品因其色、香、味俱全,备受大众口味的青睐。但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鱼虾海鲜类一经高温油炸,便会使原本营养丰富的蛋白质变质成为一种对身体有害的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因此不要贪一时“口舌之快”。 少吃动物内脏保健康 猪肝等动物内脏常常是不少市民的下酒菜,传统饮食观念中又有“吃啥补啥”,于是很多人都把动物内脏看作是非常滋补的食物。的确,一些动物内脏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是是佐酒用餐的佳品。 但专家提醒,由于动物内脏是毒物代谢的集中部位,通常又含有较多的重金属残留物,也容易受到污染。而一些小摊贩还经常会出售类似的内脏冷菜,如果在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来路不明、不注意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就可能带来隐患。 隔夜饭菜尽量不要吃 不少传统家庭舍不得把吃剩下的菜肴扔掉,而是继续放入冰箱里保存,等到第二天再食用。 其实,有些蔬菜隔夜后,可能会产生致癌的亚硝酸盐,并不适合再食用。还有个别市民喜欢烧好一大锅子米饭放进冰箱,然后每天吃一点,其实有时候这些米饭里的淀粉在冰箱里已经发霉、发酵了,只是从感观上还看不出来。专家提醒,隔夜菜最好不要吃,尤其是隔夜饭。 家用冰箱不是“保险箱” 冰箱的冷藏柜必须调到3℃-4℃以下,这样才安全。一些老年人为了节省用电,经常把冰箱的温度调得稍微高一点,觉得这样问题也不大,其实这样做,表面上虽然是省了电,却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事实上,在5℃至10℃之间,还有一部分致病菌会繁殖。只有在3℃以下,致病菌才能很少繁殖。 谨慎饮用街边鲜榨果汁 消费者因为偏爱现榨的果汁口感好、营养丰富等,总认识新鲜果汁是不错的选择。 但在街头小摊贩边的现榨果汁,这些新鲜的果实在入榨前是否表面清洗干净、是否还会有农药残留、榨汁机长期使用后是否及时清洗、是否有细菌残留,以及从事现榨果汁的操作人员有无健康证、是否带病上岗等,这些不禁令人担忧。 有粗有细、均衡搭配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口感上的享受,加之许多食物在加工时非常考究,在制作和口感上也都变得越来越精细。 营养专家提醒市民,建议可在米饭里加点燕麦、乔麦等粗加工粮食。这不仅因为粗粮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其中还包含有较多的食物纤维,有粗有细的饮食可均衡日常饮食均衡营养摄入。 “吃得粗一点、吃得杂一点”是健康饮食的首选理念。 仔细阅读食品标签 一些粗心的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可能会忽视阅读食品标签,往往把食品买回了家,才发现原来有问题。有的消费者甚至已经糊里糊涂地吃下了肚,也忘记看食品标签,已吃下了过期食物。 为此,专家提醒市民,在选购食品时一定谨记要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尤其是特别注意食品的标签,具体包括检查食品标签内容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标签是否完整、规范。
“拼死吃河豚”的风险远远猛于三聚氰胺鸡蛋;贪吃烤肉串、咸熏肉,其致癌性远远高于磕药多宝鱼……其实,在生活中,不当饮食方式的危害可能远大于一些食品被检出的不合格指标……面对最近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马志英总工程师、瑞金医院中医科主任、肿瘤专家沈小珩教授提醒市民,找找有没有陷入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误区,倡导市民健康的、科学的生活饮食方式。 食品安全认识“八大误区” 饮食求奇求异埋隐患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求奇、求异的饮食新法成为市民的时尚新追求。其中,不少野味、海产品等都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常客。但是为了只图一时之快贪吃这些食品,带来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一项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针对万人进行的调查报告曾显示,大约近40%的市民不知道河豚鱼内脏有毒,若不慎食用后会造成全身麻木、血压下降、很快便会窒息死亡等。对此,专家提醒市民,切不可只图美味而盲目贪吃,在入口前一定要对食物的安全性有所全面了解。 生食水产易带寄生虫 平时做菜时,应烧熟煮透、现烧现吃,减少生食生冷、生海水产品等。许多人爱吃炝虾、醉虾等,但对于生的或半生的食物,其中还可能带有寄生虫、寄生虫卵未杀死等问题,要减少摄入,以防食源性疾病。而在曾经发生的福寿螺事件中,其中致病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未烧熟煮透。 烧烤烟熏类危害大 很多学生都喜欢吃烧烤食品,烧烤食品的喷香美味,正是大多数年轻人禁不住诱惑的主要原因。 但事实上,经过研究证实,烧烤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小,尤其是其中所含的致癌物质非常吓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历时3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过量吃烧烤,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吸烟的毒性,可见这些烧烤、烟熏食品的危害有多大。 蟹季慎防得“三高” 如今“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且有向年轻人群扩散趋势。由于饮食不规律、不科学,而且还忙于应酬、饭局不停的人最容易得“三高”。而最近又正是吃螃蟹的时令季节,不少人还酷爱吃蟹,尤其是大闸蟹中的蟹黄胆固醇最高、蟹肉蛋白质多,多吃还可能引发“三高”。临近年底,建议市民减少高油、高脂、高糖、高盐的摄入量,让“三高”远离日常生活。 两块砧板生熟分离 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小细节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如果你是个“马大哈”,那就要格外注意这些生活小细节。在餐前洗手的习惯上,只有77.4%的人能做到餐前洗手,这就意味着,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是带着脏手上桌,这离“吃得卫生”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此外,大约43.6%的人不知道家庭要备生熟两块砧板,而经常是生的、熟的混一起,殊不知细菌病菌也就跟着一起来。专家提醒,食品食用安全要从生活细节开始,讲究卫生好习惯。 致癌物污染食品未必致癌 “致癌物污染食品”就是“致癌食品”?在不少市民概念里,会立马将“苏丹红”、“孔雀石绿”与癌症挂钩,觉得这些被致癌污染物污染的食品就像急性病毒,一碰就会得癌症。其实,在日常里,烤羊肉串、烤鸭皮里也存在着很多天然的致癌物。专家认为,被苏丹红等致癌物污染的食品固然不好,但人体吸收只要达不到一定量,就不会引发癌症。市民也没必要盲目恐慌,更不必将“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简单等同于“致癌食品”。 “不合格食品”未必有毒 “不合格的食品”就等于“有毒食品”吗? 虽然有些食品不合格是因为其中含有的成分有毒,但不能排除那些只是包装存在问题、食品本身并没有问题的情况。所以,并不是不合格的食品就是有毒食品,不合格的食品并不完全等同于是 “有毒食品”。如果将“不合格食品”与“有毒”划上等号,这种“一刀切”的论断有失偏颇,也有过分夸大事实之嫌。 假冒伪劣不等于不安全 一些市民认为,凡是吃的东西出了问题就叫“食品安全事件”。其实,对于“食品安全”是有严格界定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有毒有害物质”,一是“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笼统地把“假冒伪劣”与“不安全食品”划上等号,无形中便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必须承认,有一小部分假冒伪劣食品确实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但如果只是短斤缺两,在定义上也算假冒伪劣,对健康其实并无害。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36 , Processed in 0.06140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