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谷雨夏未到儿童冷饮莫先行-学龄前-营养饮食

2015-4-9 21:25|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2| 评论: 0

摘要:   4月20日谷雨,是二十四节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进入这个节气,气温升高较快,雨水明显增多。因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   谷雨期间,雨水较多,注意防治风湿性腰腿痛等疾 ...

  4月20日谷雨,是二十四节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进入这个节气,气温升高较快,雨水明显增多。因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

  谷雨期间,雨水较多,注意防治风湿性腰腿痛等疾病,还要注意防止脾胃病的发作,尤其是儿童。因为这一时期湿气较重,易伤脾胃,加上马上就要进入炎热的夏季,一派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食欲也会大增,天气变热,孩子们更是吃东西无所顾忌,易过食冷饮寒凉之品,结果反倒在春夏温暖的季节伤了脾胃。所以,提醒大家,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

  过食冷饮致“肠痉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冷饮市场的繁荣,冷饮品种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中、小学生过量食之。中医认为,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脏腑发育还不完善。过食寒凉饮食,就可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厌食等。腹痛以脐周为主,不定时、无规律,而各种检查均正常,以致长期不愈,甚至影响学习。现代医学认为,孩子胃肠道运动功能不如成人,若过食冷饮,其胃肠道局部受冷刺激,蠕动会加快,运动功能失调,这是导致孩子经常性腹痛的原因,诊为“肠痉挛”。

  过食寒凉致“厌食症”

  儿童为什么喜欢吃冷饮呢?这是因为儿童为“纯阳”之体,患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这就奠定了儿童喜欢吃凉的基础,当天气稍微一热就马上吃冷喝凉。但是,儿童的生理特点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还不健全。中医认为,人食五谷,其消化吸收依靠脾胃功能来完成,当过食寒凉之物后,就可伤及脾胃,造成脾胃虚寒。

  我们知道,饭后食物便进入胃,需待全部食物通过胃(胃排空)之后,人才会有第二次进食的欲望。两餐之间,孩子若食入大量冷饮,对正常饮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日子一长,则出现消化功能下降,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从而出现面色黄无光泽、乏力没精神的“厌食症”

  过食寒凉致“营养缺乏”

  冷饮中主要成分是水,占90%,还有少量牛奶、奶油或糖等成分,可以提供一些营养物质。但是,冷饮所提供的营养成分与正常饮食是无法相比的。一根50克的小豆冰棍所提供的营养物质折合成能量,只相当于23千卡。用50克大米蒸制的米饭,却可以提供热能165千卡。孩子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蛋白质的供给是至关重要的,但一根冰棍仅能提供0.3克蛋白质;而同样重量的一个鸡蛋却可提供7.4克蛋白质,50克大米做成的米饭可提供3.7克蛋白质。至于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冷饮更无法与正常饮食相比。

  孩子过食冷饮,其胃肠道经常被饮料占满,还会使孩子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局部血液循环减慢,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食冷饮,还会使孩子胃酸、胃蛋白酶、小肠淀粉酶和脂肪酶等物质的分泌减少,进而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可见,家长若让孩子过食冷饮,不但无法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时间一久,还可导致孩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

  过食寒凉致“胃肠病”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能记住一句话“冰棍败火,拉稀别找我”,那是那个年代卖冷饮的口头语。而当时冷饮品种还非常少,大家生活也比较困难,所以吃冷饮也就很少。而现在生活富裕了,冷饮品种繁多,所以孩子们吃冷饮量远比60年代大地多。近年来,不合格的冷饮品种也不断涌现。吃了不洁的冷饮,很多儿童出现腹泻,导致急性肠炎、急性痢疾,出现腹疼、腹泻、胃疼、恶心,甚至发烧,不但给身体造成了伤害,同时影响了学习。

  从以上不难看出,过食冷饮的危害。再有谷雨时节,虽然有时白天气温达二十几度,但毕竟还未到很热的时候,早晚有时偏凉。冷饮是夏天人们为了防暑降温而食用,而此时气温并不太高,不需要冷饮消暑降温。而且,冷饮从成分来看,营养价值不高,在谷雨时节过早、过食冷饮只能弊大于利,产生疾病。所以,“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 王国玮 北京中医医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33 , Processed in 0.04779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