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近视防控的二大聚焦点:对于调节迟缓现象,应增加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对于旁中心离焦现象,应减少旁中心离焦。而旁中心离焦环节更多更复杂。 1977年,Wiesel 等在“Nature”上提出形觉剥夺性近视的概念,掀起了现代近视研究的新高潮。其机制被认为主要作用在视网膜层面。1983年,Lawrence 等提出光学离焦性近视概念,把近视研究推向新的高潮。其机制被认为主要是视网膜和大脑皮层共同作用的结果。2005年,Smith等用激光破坏幼猴的黄斑区视细胞,发现:1.周边形觉剥夺能引起近视眼。2.屈光状态的改变不依赖中心视觉。这一研究明确了形觉剥夺和离焦相互关系,更让旁中心离焦对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研究,以及在防控中的作用,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实际应用。 旁中心离焦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儿童近视眼。这是因为: 1.儿童的眼轴短,多为远视眼。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眼轴不断拉长,逐渐向正视化发展。如果眼轴过度拉长,就成近视这一规律。如果光学焦点落在眼轴之后,在眼球的发育过程中,容易造成眼轴的过度拉长,造成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2.儿童眼球发育过程中,前后纵径眼轴比横径拉得长,也就是后段的弯度比前段大,造成正中光学焦点落在黄斑上时,旁中心光学焦点势必落在该处的视网膜后面,容易造成儿童近视的发展。儿童近视多用近视眼镜矫正。在矫正中,受到多种旁中心离焦的干扰。 主要有: 1.凹透镜近视矫正眼镜的制作。两个相对球面制成的凹透镜,镜片光学中心和其周边的屈光度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角膜除中央部2.75~3.25mm 范围是球形外,其周边为非球面形,因此近视矫正镜片也多用非球面镜片设计。现行普通的近视非球面矫正镜片周边屈光度大于中央光学部,加上周边部的三棱镜效果,致使矫正镜片的光学中心焦点落在黄斑区时,镜片旁光学部的焦点势必落在该处的视网膜后面,造成旁中心离焦。 2.眼球固视时的非主动摆动。摆动幅度为2~12分弧,摆动周期为0.2~10秒。任何人不能避免。原本正前方固视时落在黄斑区的焦点,摆动后,该焦点就落在视网膜后面了,变成旁中心离焦。 3.镜片应固定在角膜前12mm处。儿童带框架眼镜时,眼镜很容易移位。移位时看物,使用镜片的周边部位,造成了旁中心离焦现象。 旁中心离焦又可造成形觉剥夺,危害性不少,在矫正镜片上完全消除旁中心离焦是不太可能的。理由是矫正镜片光学中心到周边部的所有光学焦点,都必须完全正好落在该近视眼的所有相对应点的视网膜上,才能完全消除旁中心离焦的不良效应。各人眼球解剖和屈光度不尽相同,因此这是很难做到的,只能从减少旁中心离焦效应上下功夫。 从旁中心离焦投影到视网膜上的焦点上分析,又可以分为远视离焦和近视离焦两种。远视离焦更容易引起儿童近视发展,因此儿童近视不应该过矫矫正。而近视离焦矫正对于目前近视处在普遍远视离焦矫正的情况下,更应该大力重视和提倡。 在减少旁中心离焦矫正镜片中,由于角膜塑形镜是由角膜新生上皮改造了原角膜表面弧度,效果确切,值得首先推广。但因目前适应症较窄,所以对无法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广大儿童近视眼,目前市场已推出减少旁中心离焦的框架眼镜,值得临床推广和研究,减少旁中心离焦的各种隐形眼镜,也会逐渐登场,务请大家拭目以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褚仁远)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19 , Processed in 0.05813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