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手麻、肚子痛……浙医二院精神科接到各种症状的小病号 返校进入倒计时啦! 一个小学生,想在家里多呆几天,于是,他给老师打了个电话。 拿起话筒,他尽量装出爸爸的声音:“很抱歉,我儿子病了,再过三四天才能返校。” 老师说:“噢,好的,你是谁啊?” “我是我爸爸。” “扑哧。”看到这个回答,你是不是也忍不住笑出来了。 这是最近网上流传的开学冷笑话中的一个。虽然是个笑话,可是对有些孩子来说,要开学了 真有可能让他们生病。 每到这个节点,浙医二院精神科副主任林铮都会遇到从消化科、呼吸科,甚至骨科转来的病人。因为在这些科室没查出啥毛病,所以被推荐到林铮这里。 “不是孩子们恶作剧,他们也没撒谎。”林铮说,是开学焦虑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和身体。 拿起笔,手就麻 原来是不想写语文作业 暑假里,来看心理门诊的学生比较多,即使到8月底了,依然如此。 林铮告诉记者,最近两周,每天来找他的病人中,新病人大约占了一半,有20来个;这其中又有一半是青少年。 有一天,来了个男生,瘦瘦的,小眼睛,看上去蛮机灵的。旁边的妈妈,手上还拎着一个塑料袋,装着CT片。 “也没有摔着撞着,好端端的突然说手麻了。”妈妈有点着急,神经科、骨科都看过了,没查出问题,医生建议她带孩子来看心理门诊。看得出,她有些紧张。 男孩子告诉林铮,第一次感觉手麻,是前几天妈妈催他写暑假作业,没写几个字,握笔的这只手就麻了。 “小鬼头,肯定是不想写作业骗骗我们。”妈妈打断了儿子的叙述。 “哪里啦!真的麻了,拿不了笔。老是说我骗人。”儿子也有些生气,抬头看着林铮,寻求支持。林铮笑着安慰妈妈:“你儿子真没撒慌,手麻可不是他装出来的。” 后来男生告诉林铮,快开学了,但暑假作业还没做好。“我不喜欢语文,所以翻开语文作业我就想逃,就是不想写。”男孩子说。 手麻的原因原来在这里。“每个人在心理压力应激下,都会产生情绪和生理的反应,如果这种刺激的强度超过心理承受能力,或者心理防御机制还不成熟,比如儿童,心理反应就会转换成各种躯体症状。”林铮说,这在医学上称为“转换性障碍”,也叫做“癔症样反应”。 “很多临床实践发现,转换性障碍(癔症)会在学生考试前、开学前、交作业前这些现实困境和剧烈心理冲突的时候产生,为了逃避这种困境或者危难,诱发了癔症发作。”林铮说。 这点病,别焦虑 孩子长大了通常会好转 除了手麻,林铮还遇到过很多类似的不明原因的病例。 比如突然间肚子痛、头晕耳鸣、胸闷气短、咽痒干咳、厌食呕吐、肢体抽动等等。有的是在考试前出现这种症状,有些是开学前。 “身体不舒服,家长就会帮他请假,他们就能如愿以偿地推迟考试、不交作业或者不去上学。”林铮说,这不是装病,也就是孩子诉说这些问题,并不能说是假的,而的确是一种在精神应激之下出现的身体症状,无法自 控。只是与真的身体疾病相比,因为此时出现这些症状能换来心理缓冲,所以孩子的潜意识是“欢迎”这些不舒服的,可以理解为是“不自主的自我心理保护”。 不过,林铮宽慰这些孩子的父母,对此不用太焦虑。因为即使有这样的症状,等他们长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全、心理防御机制成熟后,一般会好转。眼下最重要的干预,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得了什么大的疾病,家长冷静些,孩子才不会太紧张。”林铮提醒说:“千万不要做适得其反的事。比如 ,又是挂急诊、又是全面检查,如果正好查到哪个临床意义不大的指标稍微超出正常范围,或者无意中发现正常的先天性生理变异,由此产生一大堆联想,可能让问题复杂化,让孩子真正出现焦虑、失眠、厌学等。” 林铮说,大部分孩子,面对开学的心理都是非常健康的,稍有焦虑也是正常的;需要心理或药物干预的孩子,经过心理医生诊疗后,都能够得到很大地改善,顺利回到学校。 医生建议这样化解开学综合征 写下焦虑,卸下焦虑 “整天叽叽喳喳的,好事坏事不藏心里的孩子,其实不用太担心;倒是那些不声不响的,要老师操心。”东城小学的蒋婕老师告诉记者,她想了很多办法让内向的孩子多开口,其中一招,就是写信。 她发现,不习惯面对面交流的内向孩子,更容易在信纸上把心敞开。 “书写,跟口头倾诉一样,都是一种情绪调节方法。”林铮告诉记者,有研究表明,书写表达可以缓解抑郁、焦虑症状,并且已经作为一种临床手段应用于各种心身疾病的康复和治疗。 书写的过程,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后,整个状态都会改善;如果主动压制情绪的表达,或者不会合理表达情绪,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慢性应激状态,影响心身健康。 而且,写下焦虑,也被证明可以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一点,也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进行了认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白奇教授就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让学生在考试前花10分钟写下与考试有关的焦虑情绪或想法。 结果发现,被要求写下焦虑想法的学生,缓解了考前的负面影响,得分也更高。 “就像电脑CPU一样,书写的过程中,大脑中的焦虑得到释放,不必要的程序被关闭,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林铮建议,开学前最后的时间,除了调整作息之外,父母要多跟孩子聊天,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说出焦虑的根源,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作者:通讯员 方序 记者 丁颍鹃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19 , Processed in 0.06301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