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对抗秋燥的N个秘诀-学龄前-护理保健

2015-4-14 08:41|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核心提示   白天气温仍较高,晚间却是凉风习习,日夜温差逐渐增大。“扬晚名医团”专家指出,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及 ...

  核心提示

  白天气温仍较高,晚间却是凉风习习,日夜温差逐渐增大。“扬晚名医团”专家指出,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

  1伤津亏阴 小心秋燥伤人

  多喝水补津液 增加环境湿度

  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症状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苏北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维铭介绍,入秋以后,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最易引发咳嗽。

  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征兆发生。”专家进一步分析,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此时应多喝水补津液。

  【支招】

  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拖地等。

  “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要开几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呆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更大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陈维铭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湿度调高,空气一湿润,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

  2暑热未退 还没好贴秋膘

  胃肠功能较弱,还没调理过来

  不少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此时食欲逐渐好转,不知不觉地开始吃点好的,而按中国人的习惯,吃肉就是最好的伙食,一些中老年人,还讲究“贴秋膘”。不过,中医养生专家提醒人们,尽管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

  【支招】

  这一时期,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否则,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3处暑过后 养生要过三关

  控制情绪心情平和

  处暑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们潜意识中的“伤秋”之意也会相对增加,“怒伤肝,悲伤心”,情绪低落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秋季往后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此外,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支招】

  处暑过后养生要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

  早睡一小时防秋燥

  春困秋乏,一些神经较脆弱的人夜间休息得不好,因此白天容易精神恍惚,而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如高血压患者易血压升高,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提高。

  【支招】

  此时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的睡眠时间。大家在夏季里一般会睡得比较晚,但到处暑节气后,晚上要注意早睡一小时养阴、防秋燥、提高抵抗力。早上,睡醒后不必立刻起床,可先赖床5至10分钟再起,使全身得到舒展,利于阳气旺盛、气血运行。

  营养搭配全面均衡

  贴秋膘,不少养生人士知道天气转凉后要开始注重饮食,为冬天攒能量。但今年处暑后气温依旧较高,所以饮食依然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则可吃得稍微清淡些。

  【支招】

  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需要适当多吃,但同时要补充一定的蛋白质,鱼虾类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4天气转凉 这些疾病要防

  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患者最常见

  呼吸道疾病

  每年夏秋季节交替时,呼吸道患者都会明显增多,而最常见的是感冒、咳嗽以及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市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陶玉坚解释,早晚温差过大,对人体的适应性要求很高,贪凉的人尤其会中招。

  “如果遇冷,人的呼吸道局部温度降低,毛细血管会收缩,就会导致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的功能减弱,此时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和感冒等。”陶玉坚说,“此外,一些有呼吸道病史的患者也容易复发,如肺气肿病人在凉风吹拂下,会出现发热病症,风大的天气下外出会加重病情。”对于儿童来说,原本已适应了高温的外在环境,忽凉忽热的天气会让身体“措手不及”。

  【支招】

  秋季同时也是慢性气管炎、哮喘的高发期,此类患者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加上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应避免与过敏原接触。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要改善居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温度变化,心脑血管患者是极为敏感的,温度骤降时,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会增加。

  市一院急诊科主任邹晓东介绍,在台风的狂风和低温刺激下,人体动脉平均压升高,心肌需氧指数相应增高,而多数冠心病患者对大风降温十分敏感,尤其是许多心肌梗塞患者对降温明显的大风过程有显著的敏感症状,故而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大。

  神经系统疾病

  初入秋时气温不稳定,除会影响心脑血管、呼吸道外,对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不仅可能导致人的情绪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还有可能出现失眠症状。

  【支招】

  有抑郁倾向的人应及时做好心理准备或咨询专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抑郁症状加重而发生意外。此外,降温过程对关节病、胃病患者也有明显的影响。记者 夏超群

  中医教你防秋燥

  生姜散热止痛,苏叶补气安神,陈皮降气化痰,贝母清热润肺,杏仁降气止咳平喘,豆豉解表除烦,菊花散风清热。

  【试试这两款养生食谱】

  ●百合莲子汤

  【配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功效】 熬汤能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杏仁川贝百合粥

  【配料】粳米50g,杏仁、百合各30g,川贝母15g。

  【功效】煮粥可生津止渴、润肺定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19 , Processed in 0.06016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