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 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一科 宁泽淑 副主任医师 开学后不久又迎来中秋节,部分家长带着“有毛病”的孩子看神经内科。 有些家长过分紧张,将一些无病理意义的发作性行为视为异常,心存诸多疑问:需不需要治疗,将来会不会变傻,等等。专家提醒,家长要避免走入上述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自我判断误区。 不是一“抽搐”就是癫痫 【临床病例】圆圆,9个月,活泼可爱,但10天前的数次异常表现,吓坏了家长。 每当圆圆情绪激动,哭吵剧烈后,就出现短暂呼吸暂停现象,随后伴有口唇青紫、意识丧失、躯干及肢体强直、双手或四肢抽动等症状, 1~2分钟后意识又迅速恢复,活动正常。然而,家长还是带着圆圆来儿童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 【专家提示】上述病例,当时邻居有人提示过,是不是孩子得了“羊角风”(医学称癫痫)?故家长紧张万分。 在国外癫痫中心就诊的患儿中,有10%~20%的患儿被证实为非癫痫性发作。非癫痫性发作,是指一大类短暂的发作性异常行为,不伴有同步异常脑电活动,包括婴幼儿期屏气发作、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情感性双腿交叉发作等,医生若能观察到1~2次发作,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做录像脑电图监测,发作时脑电图无异常放电。 这种发作,属正常小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行为,随年龄增大逐渐消失,不会影响智力发育,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不属于癫痫或惊厥,家长可消除顾虑。至于引起这种发作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是否与小儿气质或心理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梦游症”孩子没那么可怕 【临床病例】亮亮,8岁,上小学2年级,学习成绩很好。 但家长心中总有层可怕的阴影:亮亮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夜间睡眠行为异常,表现为熟睡中突然起床,无目的走来走去,有时甚至开门走到室外,有时只是迷迷糊糊坐起来,或同时做些白天的常规活动,一般没有语言活动,有时口中似乎在说些什么,对家长的招呼缺乏反应,此过程持续数分钟,又恢复正常,醒后没有记忆。 【专家提示】梦游症也称为睡行症,指在睡眠中出现以行走为主的一系列复杂动作行为,常发生在夜间睡眠前1/3阶段中。 临床上,部分发作表现与癫痫发作极相似,目前,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是其最重要的鉴别方法。约15%的5~12岁儿童,至少有过1次梦游的经历,大多数在青春期后自行消失。 梦游症孩子大部分是不需特殊药物治疗,应重点对患儿家长和儿童进行睡眠健康教育,家长应让儿童在松弛、愉快的情形下入睡,家长自身避免过于紧张,以免给孩子造成恐惧和不安。如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和睡前习惯、维持规律的睡眠作息时间、设置良好的睡眠环境和饮食习惯等,保证患儿夜间睡眠环境安全,以防意外伤害,如碰伤、摔倒等。对频繁发作的儿童,可遵医嘱用些安定等药物。 孩子真是“多动症”吗 【临床病例】婷婷,3岁,上幼儿园总是手脚动个不停,注意力不集中,和小朋友玩游戏时,经常作弄人,甚至将其他小朋友推翻在地,喜欢蹦蹦跳跳,不知疲倦。 【专家提示】医生门诊时,经常有家长咨询儿童多动症的问题。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对诊断多动症早有严格的测试标准,学龄前儿童即便发现有“多动症倾向”,也须跟踪观察至少半年,而且须到7周岁才能下结论。 然而,多动孩子为何会与其他孩子有明显差异呢?这里有几个原因,家长应掌握。 第一,儿童注意力的问题。家长应了解,儿童的注意力是一种能力,是随着年龄而成长,由弱到强的一个发展过程。通常的发展水平为: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7岁15分钟左右,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30分钟。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与多动症的问题。家长对儿童问题的陈述,通常是从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显然与“多动症”混淆了,这是不科学的。 目前多动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需要全社会关注,是家长与老师正确对待、精心护理的问题。早期干预特别重要,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父母和老师要了解患儿不是故意的,要给孩子创造安静宽松的环境,正确引导,如角色扮演、自我表扬等方法,以减少多动症发病率。记者 杨蔚然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19 , Processed in 0.06587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