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 2.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例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 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4.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5.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 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轻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11 , Processed in 0.04797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